文德橋

文德橋

文德橋(Wende Bridge)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景區內,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後歷代均有修葺,相傳為李白醉酒撈月之地,後世為以示紀念,在橋旁闢建得月台。古代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時,升至中天的圓月會把它在秦淮河里的影子一分為二,各投在文德橋的東西兩側。無論從橋的哪側往下看,河裡都只有半枚月亮,稱“文德分月”。

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但南京民間有“君子不過文德橋”一說。原是舊時南京夫子廟一帶為科舉重地,每有趕考學子聚集苦讀;對岸則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館之地。文以載德、厚德載物的儒家正統,與及時行樂、紙醉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相安無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德橋
  • 外文名:Wende Bridge
  • 始建時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
  • 投用時間:明萬曆年間
  • 管理機構: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管委會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文化特色,名稱由來,自然奇觀,

建設歷程

建於明萬曆年間。
在明代萬曆年間曾圮塌過,乃改木橋為石橋。清道光中又圮,溺死數十人。後改木橋,又毀於火。同治九年(1870)、十一年連著修過兩次,還築了羊馬牆。
文德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其後顙經翻建,石木互易,明清時發生多次橋欄塌陷事故,尤以光緒三十年(1904)端午節,市民在橋上爭觀龍舟競渡,正當興高采烈之際,橋欄斷裂,橋身傾塌,造成了數百人落水的慘劇。當時大人的啼哭,小把戲的嚎叫,構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慘烈畫面,幾十年後聽耄耆之年老母親聽她前輩們所講的橋塌之事,還令人心有餘悸。相傳幼年的茅以升那年正好生病在家未能去觀看龍舟,後來聽小夥伴們講述其事,便暗下決心修建橋樑。
文革時期,此橋仍是木結構,方可拾階而上,經風吹雨淋,板縫見隙很大,圍欄處欄桿不少已經朽腐,走在上面晃晃悠悠,橋身也只是簡單地油漆了一下,通身渾黑,好象只能走人,推車,稍大型的車輛肯定是不能借道的。
文德橋簡介文德橋簡介

橋樑位置

文德橋在南京夫子廟西。

文化特色

  • 歷史故事
茅以升立志造橋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端午節,南京舉行盛大的賽龍船活動。11歲的茅以升早就和小朋友們約好,一同去看賽龍船,可是端午那天茅以升生病沒去成。結果文德橋被擠坍,幾百人掉進秦淮河裡,淹死了不少人,其中有幾個還是茅以升的同學。自此,茅以升產生了長大了要造橋的念頭,決心造出不塌的橋來。他刻苦攻讀,認真鑽研,終於成了舉世聞名的橋樑專家。
李白賞月
唐代大詩人李白酷愛明月,有一年農曆11月15日的夜晚,他來文德橋附近酒樓飲酒賦詩,只見皓月當空,銀輝瀉地,便趁著酒興上文德橋觀景。突然,他發現月亮掉在水裡,便醉意朦朧地跳下橋去,欣然張開雙臂撈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兩半。從此,每年那天的夜晚,人們都爭相來文德橋觀賞半邊月,萌生著秦淮夜談中許多栩栩如生的佳話。
這個故事在人民民眾中廣為流傳,很多文人墨客和學士名流也因文德橋畔的半邊月慕名而來,曾為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著名詩人聞一多的長篇敘事詩《李白之死》,對李白投水捉月和明月的迷人景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詩中寫道:
月兒初還在池下絲絲柳影后窺看,
像沐罷的美人在玻璃視窗晾發一般;
於今卻已姍姍移步出來,來到池西,
池波一皺,又惹動了嫻靜的微笑。
  • 民諺俗語
傳說農曆十一月十五,月當頂。子夜12時,滿月正好在文德橋正頂上。如果站在文德橋上可以看到橋兩側的河水中各有半個月亮。
南京人在十一月十五這一天,吃過晚飯後,男男女女、扶老攜幼,都到文德橋來看半邊月。橋上擠滿了人,本來搖搖欲墜的橋,經受不了這么多人的壓力。突然聽到“嘩!”的一聲,橋東欄桿塌翻,幾十位觀看月景的人掉入河中。當大家在恐懼驚嚇中還未回過意時,又聽到“轟”的一聲,西面的橋欄桿又飛出去了,賞月的百姓們又一次翻入河中。據說:當天在秦淮河中未救上的男女老少有幾十人。基於此案,人們不相信了文德橋。“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這個歇後語常常掛在南京人的嘴邊,體現了南京話的語言魅力。

名稱由來

“文德橋”的“文德”二字取自“文德以昭天下”之意,即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的意思。
廣角鏡下的文德橋(左側)廣角鏡下的文德橋(左側)

自然奇觀

歷史上文德橋由於特定的位置和結構,正值日晷子午線上,每年家歷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後,在該橋東、西側的秦淮河上,可見水中左右各半邊月亮,此即“文德橋上半邊月”的出處,這一自然奇觀,曾吸引無數遊人前住來此攬。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當年寓居南京時,曾於此夜漫步文德橋,見此奇觀,激情如噴,不禁詠詩一首:“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