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美學思想

文學美學思想

文學美學思想,是美學中關於文學語言的審美作用、文學作品分類與審美經驗的關係、文學的源流與人們審美態度的關係、文學形象的審美價值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文學創作手法與文學批評的審美標準、文學藝術在社會中的審美教育作用等等問題的分支門類。

思想介紹,表現媒介,作品類型,文學起源,文學中心內容,文學風格流派,民族世界性,

思想介紹

文學是語言藝術。有一個時期,人們曾把所有用語言文字作符號而創作的哲學、歷史、科學和文學等作品統稱為文學。隨著美學思想、文藝理論以及文學創作的發展,人們對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結構、層次、系統和審美特性,對它在人類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的認識日益加深,文學也就逐漸從其他運用語言文字的作品中區分出來。在現代美學中,文學被看作是一種對世界藝術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但它又同其他種類的藝術有所區別。人們一般把文學和藝術兩詞並用,稱它為文學藝術,在研究方面又總是把文學史和藝術史分開進行。

表現媒介

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文學也是運用形象、意象、象徵和想像等手段反映和創造客觀現實的。不同的是,文學不具有直接的感性客體形式,不是用直接可感知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石頭、聲音或身體動作等去表現現實,而是用語言文字間接地表現現實。語言文字是一種人造的具有一定意義的符號,這種符號所包含的形象內容是通過大腦的理解等理性認識過程,即通過把語言轉換成形象的“翻譯”過程而呈現出來的。使用語言文字使文學失去了一些直接可感性的因素,也增大了對文學形象理解過程中的歧義性。但是,正是這種語言形象的非直接性,使文學具有其他藝術所沒有的無限廣闊的表現力,避免了直接性的感覺材料所帶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給藝術想像力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文學中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具有幾乎無限組合的可能性,它能表現其他藝術無法表現的東西,如漫長廣闊的時空情節,細緻明晰的心理活動等等。這些特點使文學成為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文學語言文字是一種讀者與文學作品的內容之間的抽象的中介物,本質上是一種使形象得以呈現的具有審美價值的材料。文學語言的特點在於它從屬於一個由想像和虛構創造出來的形象世界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反映現實,而且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這就使文學語言產生更為強烈的審美作用。一部文學作品是一個由人類用語言文字創造的符號和意義的多層次結構系統。它的內容可以包羅萬象,從聲音、諧音、節奏、格律、語言結構、風格文體、意象、隱喻、象徵等等一直到人類所有活動領域中的行為、思想和心理狀態。這些因素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完整的新的世界,對接受者或欣賞者發生審美效應。

作品類型

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多種多樣的歷史形態,即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現在所有的文學類型是歷史地發展起來的。文學作品的類型一旦形成以後,會對文學的民族傳統發生制約性的影響,同時文學類型也會在文學發展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各民族的文學中最初都有口頭傳說、民間故事、神話、寓言、謎語、格言、傳奇、詩歌等種類。亞里士多德曾把文學分為悲劇和史詩兩大類,也曾注意到了其他文學類型。後來,文學曾被分為詩歌(或韻文)和散文兩大類。大部分現代文學理論把文學分為小說、戲劇和詩三類,也有分為抒情文學、敘事文學和戲劇三類,或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四類。文學形態學或文學類型史不僅對文學作品進行外在形式上的分類,它所研究的內容還涉及到一些帶根本性的美學問題。文學類型總體也和藝術類型總體一樣,是一個類似“光譜系列”或“社會機構”的一個有機整體。分類原則植根於人類審美經驗的多樣化的性質中。在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字被轉換成文學形象後,我們能夠大致看到那個由偏重感性內容的作品到偏重理性內容的作品所組成的文學作品類型系列,從民歌、抒情詩、敘事詩、戲劇、小說一直到雜文、政論性和哲理性的文學作品等等。各類文學作品又可分為許多較小層次的種類,還有許多由各種類互相影響和滲透而產生的過渡性的或“兩棲”的種類。雖然語言形式分類法、悲劇喜劇因素分類法、主體客體分類法、社會學分類法以及作品外在形式與內在形式分類法等等分類方法也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能幫助我們描述出一個複雜而有機的文學類型總體,但作為文學創作主體的人類歷史地形成的感性一理性之審美結構,卻可以成為文學形態學的基本的分類標準。不斷變化發展和多樣化是文學類型的一個特徵。

文學起源

文學類型問題是和文學起源問題密切相關的,對它們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對文學的歷史社會文化內容研究的基礎上。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和藝術文物資料來看,文學是緩慢地從孕育它的歌謠、舞蹈和宗教儀式等文化群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階級社會產生之前,文學就以其原始而純樸的口頭形式或符號形式,曲折地反映和表現了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同自己的蒙昧狀態所進行的鬥爭。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文學以越來越發達的形式反映了在特定社會條件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們不同的審美態度,文學也直接或間接地參加階級鬥爭,表達人們對現實和未來的不同理解。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以後,戲劇、長篇小說等文藝形式充分發展,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剝削、壓迫以及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中的種種異化現象作了廣闊的批判性的描述。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同文學藝術敵對的社會因素開始消失,為各種類的文學藝術的百花齊放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文學中心內容

文學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歸根結柢是對人類自己的歷史的反映。文學的主題和所有藝術的主題一樣,是人的世界,是人與現實世界的多方面的複雜聯繫,文學是從人的角度來觀察世界的。文學社會學和文學心理學的問題,核心是作為社會存在的人的問題。這一點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就有反映,他認為詩是關係人的思想、個性和行為的。19世紀,文學以人為中心的觀點更加明確起來,I.康德、J.C.F.von席勒、G.W.F.黑格爾等人的唯心主義美學曾對此有過深刻的總結。人是自己的社會歷史實踐形成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複雜結合體,正是這種結合的整體性產生了藝術形態的多樣化和藝術作品結構的複雜性。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是長期歷史積澱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結晶。歷史唯物主義使我們從人類的歷史實踐過程中看到了人類主體性的形成過程,使我們有可能去揭示藝術與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和藝術持有永久性魅力的秘密。文學作品和其他藝術品一樣,既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產物,又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賴以形成的強有力的工具。
文學所創造的成功的文學形象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它既具有個性,又具有共性;既是現象,又表現本質;既充滿了偶然的事件、情節、行為動作,又隱含著某種必然性;既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又具有全人類性;既反映現實,又表現理想。恩格斯曾提出有名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標準作為藝術家們追求的目標。這一標準能使藝術家自覺地既從歷史的巨觀角度也從每個社會個體的微觀角度,既從鮮明的感性角度也從深邃的理性角度,從整體上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創造出具有歷史意義和審美價值的多種多樣的典型人物形象,把文學形象的創造同全面反映人類社會進步的目標聯繫起來。

文學風格流派

藝術家在創造人物形象時使用不同的創作方法,形成千差萬別的風格流派。在文學史上,曾經產生過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古典主義、自然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結構主義、未來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及許許多多的其他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方法。這是同人類社會生活和藝術家的心理結構中的兩種基本傾向相對應的方法。事實上,並沒有純粹用一種方法創造的文學形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因素是互相滲透和有機結合的,正如現實和理想是互相滲透和有機結合的一樣。這就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現實性也具有理想性的原因。創作方法不應該被弄成一個僵死不變的模式。高水平的文學批評應該貫徹深刻的審美原則和審美理想。評價文學應以文學作品所固有的歷史意義和審美價值為標準。文學包含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它同其他意識形態、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都有密切的聯繫。但文學又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系統,具有自己的特性和特殊功用。把文學同其他意識形態等同起來或從社會中孤立出去都是不全面的。文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不能機械地分割開來的。文學批評應該具有全面的審美標準,使人們能更為深刻地理解或發現文學作品的結構模式、社會意義、創造性、情感力量等等。

民族世界性

世界文學是由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學財富共同組成的。文學的民族性和全人類性的關係問題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審美辯證法問題。各民族文學的全面發展,民族性的發揚光大,是世界文學全面發展及文學的全人類性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全世界各民族文學之間的廣泛交流又會推動各民族文學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是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理想現在正逐步變成廣泛的現實。世界範圍的比較文學研究也正在興起和發展,比較文學將從全人類和全世界文學發展的高度來解決一些局限在單一民族文學研究中無法解決的美學問題。
文學和其他種類的藝術在實現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目標中,起著重要的審美教育作用。人道主義精神在文學傳統中有著深厚的基礎,但只是在發現歷史唯物主義和出現社會主義社會後,才使舊文學中所追求的烏托邦式的人道主義,徹底改變為科學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