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的超學科視域

文學理論的超學科視域

本書是作者20年文學理論研究和思考的小結。本書不僅大量援引了不同學科視域的觀點,進行了諸多引申性闡述,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大膽突破了傳統文學理論研究封閉基礎理論的學科界限、割裂研究對象的相互聯繫、採取本學科或跨學科的單一學科視域研究方法等局限,在建構文學理論超學科視域研究的新格局方面作了許多有益探索。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學理論的超學科視域
  • 作者郭昭第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緒論,上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下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圖書簡介

作者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學元素學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範疇,在整合傳統文學基礎理論及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在超學科視域系統闡釋了作家的生命現象、文本的文化現象和讀者的審美現象,從而創建了完整的文學元素學理論體系。

作者簡介

郭昭第,1966年11月生,甘肅西和人。現任天水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出版《審美形態學》《文藝學引論》和《創造寫作學闡要》等專著多部。多項科研成果獲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最高獎等,曾獲甘肅省“園丁獎”、曾憲梓教育基金二等獎和學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圖書目錄

緒論

一 文學元素學以及文學理論超學科視域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文學元素學以及文學理論超學科視域研究的構想

上編

作家學:作家生命現象的超學科視域

第一章

作家的生命形態
第一節 本能型作家
一 以意志為核心的生命特徵
二 以迷狂為特徵的創作心理
三 以移情為方式的創作策略
第二節 現實型作家
一 以情感為核心的生命特徵
二 以焦慮為特徵的創作心理
三 以間離為方式的創作策略
第三節 理想型作家
一 以思維為核心的生命特徵
二 以虛靜為特徵的創作心理
三 以抽象為方式的創作策略

第二章

作家的生命特質
第一節 作家的藝術意志
一 藝術意志的哲學闡釋
二 藝術意志的整一特徵
第二節 作家的藝術情感
一 藝術情感的心理學闡釋
二 藝術情感的兩極特徵
第三節 作家的藝術思維
一 藝術思維的人類學闡釋
二 藝術思維的類型特徵

第三章

作家的本能(生理)特徵
第一節 作家的性愛本能
一 性愛本能與創作理念
二 性愛本能與創作實踐
第二節 作家的自戀情結
一 自戀情結與創作理念
二 自戀情結與創作實踐
第三節 作家的母愛本能
一 母愛本能與創作理念
二 母愛本能與創作實踐

第四章

作家的現實(職業)特徵
第一節 作家的身體知覺
一 身體知覺與創作理念
二 身體知覺與創作實踐
第二節 作家的自我意識
一 自我意識與創作理念
二 自我意識與創作實踐
第三節 作家的高峰體驗
一 高峰體驗與創作理念
二 高峰體驗與創作實踐

第五章

作家的理想(文化)特徵
第一節 作家的道德理想
一 道德理想與創作理念
二 道德理想與創作實踐
第二節 作家的宗教理想
一 宗教理想與創作理念
二 宗教理想與創作實踐
第三節 作家的政治理想
一 政治理想與創作理念
二 政治理想與創作實踐

中編

文本學:文本文化現象的超學科視域

第一章

文學文本的文化形態
第一節 文本的語言結構
一 語音層次
二 表象層次
三 意義層次
第二節 文本的形象結構
一 在場形象層次
二 隱含形象層次
三 缺席形象層次
第三節 文本的意義結構
一 言中之意層次
二 象中之意層次
三 象外之意層次

第二章

文學形象的文化闡釋
第一節 意境理論:文學形象的中國文化闡釋
一 天人合一:意境性質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終極闡釋
二 有無相生:意境結構與以道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終極闡釋
三 非關文字:意境層次與以佛教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終極闡釋
第二節 典型理論:文學形象的西方文化闡釋
一 個性與共性:典型的整體結構與西方文化的終極闡釋
二 對立與同一:典型的深層結構與西方文化的終極闡釋
三 變化與穩定:典型的表層結構與西方文化的終極闡釋
第三節 意象理論:文學形象的中西文化闡釋
一 似與不似:意象的物象特徵與中西文化的終極闡釋
二 可言與不可言:意象的心象特徵與中西文化的終極闡釋
三 合與離:意象的整一特徵與中西文化的終極闡釋

第三章

抒情語法
第一節 抒情類型
一 性質:純粹抒情、敘事抒情和表象抒情
二 方式:賦、比、興
三 體裁:抒情體抒情、敘事體抒情、表象體抒情
第二節 抒情邏輯
一 情感元素和情感義素:抒情元素的構成
二 情感序列與情感模式:抒情結構的基本構成
第三節 抒情言語
一 抒情權力
二 抒情視界
三 抒情聲音

第四章

敘事語法
第一節 敘事類型
一 性質:純粹敘事、抒情敘事、表象敘事
二 方式:虛構敘事、複合敘事、紀實敘事
三 體裁:敘事體敘事、抒情體敘事、表象體敘事
第二節 敘事邏輯
一 事件元素與行動元素:敘事元素的基本構成
二 事件序列與行動模式:敘事結構的基本構成
第三節 敘事言語
一 敘事權力
二 敘述視角
三 敘述聲音

第五章

表象語法
第一節 表象類型
一 性質:純粹表象、抒情表象、敘事表象
二 方式:換喻表象、提喻表象、隱喻表象
三 體裁:表象體表象、抒情體表象、敘事體表象
第二節 表象邏輯
一 表象形素與表象義素:表象元素的基本構成
二 元素配列與義素模式:表象結構的基本構成
第三節 表象言語
一 表象權力
二 表象聚焦
三 表象聲音

下編

讀者學:讀者審美現象的超學科視域

第一章

讀者的審美形態
第一節 擬準讀者
一 擬準讀者的職業特徵
二 擬準讀者的審美觀念
三 擬準讀者的審美功能
第二節 一般讀者
一 一般讀者的職業特徵
二 一般讀者的審美觀念
三 一般讀者的審美功能
第三節 超級讀者
一 超級讀者的職業特徵
二 超級讀者的審美觀念
三 超級讀者的審美功能

第二章

讀者的審美心境
第一節 讀者的審美焦慮
一 焦慮的美學闡釋
二 焦慮的大眾審美趣味
三 焦慮的準審美經驗
第二節 讀者的審美迷狂
一 迷狂的美學闡釋
二 迷狂的審美心理特徵
三 迷狂的純審美經驗
第三節 讀者的審美虛靜
一 虛靜的美學闡釋
二 虛靜的審美心理特徵
三 虛靜的超審美經驗

第三章

讀者的準審美特性
第一節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文本形態
一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泛化文本形態
二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視聽文本形態
三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文字文本形態
第二節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功利性表征
二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流動性表征
三 讀者準審美特性的消費性表征
第三節 讀者準審美特性闡釋的理論巔峰
一 實用主義及其準審美闡釋
二 享樂主義及其準審美闡釋
三 唯意志主義及其準審美闡釋

第四章

讀者的純審美特性
第一節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文本形態
一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泛美文本形態
二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純美文本形態
三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精美文本形態
第二節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非功利性表征
二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反覆性表征
三 讀者純審美特性的鑑賞性表征
第三節 讀者純審美特性闡釋的理論巔峰
一 康德主義美學及其純審美特性闡釋
二 唯美主義美學及其純審美特性闡釋
三 英美新批評派美學及其純審美闡釋

第五章

讀者的超審美特性
第一節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文本形態
一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民間文化文本形態
二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精英文化文本形態
三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傳媒文化文本形態
第二節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心理表征
一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超功利性表征
二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開放性表征
三 讀者超審美特性的批評性表征
第三節 讀者超審美特性闡釋的理論巔峰
一 法蘭克福學派及其超審美特性闡釋
二 存在主義及其超審美特性闡釋
三 後現代主義及其超審美特性闡釋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