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新聞班

上海文匯報成立於1981年春,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培養新聞人才的教學嘗試,也是國內新聞史上關於新聞從業人員培養方式的重要創新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匯報
  • 成立時間:1981年
簡介,組建歷史,成員組成,

簡介

1981年春,時任上海文匯報副總編輯、紅色老報人陸灝提出應以自己獨特的辦班方式,培養文匯報跨世紀的新聞從業人員。當時的背景是,經歷了文革十年浩劫,並一度淪為“四人幫”“幫報”的文匯報面臨新聞人才斷層的問題,靠當時僅有的幾個大學新聞系每年培養很少的新聞專業大學生,無法滿足文匯報謀求新時期發展的需要。陸灝的構想是由文匯報根據自己的文化價值判斷,招收優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入學深造,與復旦大學新聞系聯合開辦“文匯報新聞班”,學制4年,按文匯報的新聞理念培養大學生,畢業後由復旦大學授予畢業文憑和學位,為文匯報工作。這個構想得到了時任文匯報總編輯馬達的支持。

組建歷史

陸灝曾經是抗戰時期《晉察冀日報》的記者,解放後曾任《人民日報》駐莫斯科首席記者,50年代出任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對新聞教學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的“文匯報新聞班”計畫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當時的高考高教制度,要繞過高考直接招生,按需培養,畢業後發給文憑,這在當時難以做到。中國新聞學泰斗,時任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的王中教授,鼎力支持這個計畫,但他也難以逾越很多障礙,最後王中伸出援手,商定學成後到他擔任校長的復旦大學分校領取文憑。復旦大學分校後來改名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文匯報新聞班最終落戶上海大學文學院,建制設在中文系。
1981年春,文匯報派出招生組到全市各重點中學招收文科尖子生,一共進行了3輪招生工作,招生考核主要是面試,以及考核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寫作實踐,並不完全看卷面成績。最終圈定30名應屆高中畢業生,其中女生14名。這些學生按文匯報安排全部放棄高考,直升進入文匯報新聞班。
1981年秋,文匯報新聞班開學,第一年校址設在上海長風中學內(今廣中路廣靈路口),第二至第四年設在復旦大學校內。班主任為彭斯英,輔導員為徐國亮,均為文匯報委派。30名學生的班長為馮學鋒,團支部書記為王偉。
1985年,文匯報新聞班學員順利畢業,全部進入文匯報編輯部工作,擔任記者、編輯和新聞資料研究工作,並陸續成長為文匯報的骨幹。

成員組成

90年代後,其中大部分女生都走上了出國發展的道路,而男生中也有因升遷或另謀發展而陸續離開文匯報的,至2009年,仍在文匯報工作的已不足三分之一。這個班的學生中有如今出任上海報業集團總經理的陳啟偉,有文匯報總編輯鄭逸文,有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還有文匯報“筆會”名編輯陸灝(與上述老報人陸灝同名),和曾任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戰略營運部主任陸炎、上海商報總編輯馮學鋒、新民周刊社長丁曦林(原名丁俊寶),以及陳曉黎、馬美菱、沈傳信、朱國秋等。部分學生稍後也有走上經商道路的,其中包括上海永業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及上海城投永業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思南公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盧永鋒、媒體投資人萬鈞、上海對外信息服務熱線有限公司及上海益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樂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