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

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前身,1956年1月,文化部決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更名為古代建築修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久,文化部成立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他繼續任秘書。在此期間,他對北京的132個名勝古蹟作了考察和研究,並對首都的新城規劃、古建築名勝古蹟的去留問題,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意見和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
基本介紹,突出貢獻,

基本介紹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前身,
1956年1月,文化部決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更名為古代建築修整所。
1962年,文化部決定在古代建築修整所和成立於1956年12月的文化部博物館科學工作研究所籌備處的基礎上,合併組建文化部文物博物館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俞同奎任文化部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秘書。1956年改任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所長,從事文物古蹟的維修與保護工作,直到退休。

突出貢獻

為古代建築修整事業做出貢獻 從1947年起,俞同奎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秘書。他提出要做到不讓一處“橫遭破壞”,也不讓一處“濫竽充數”,提出了5條必須保留的古建築標準:①具有悠久歷史的宮殿、苑囿和名勝古蹟;②與革命有關的建築;③明代以前的原建築;④建築式樣特殊,可供學術研究與參考者;⑤建築內部附有不可分離的文物,具有高等藝術價值者。  1956年,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改為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俞同奎擔任所長。這時他已年逾八旬,但仍對維修和整理中國的文物古蹟辛勤籌劃,不遺餘力。尤其是對北京地區的一些重要文物古蹟,認真組織普查、修復,無論是宮殿園林,還是壇宇寺廟,他都親自勘查、訪問,提出維修方案和保護措施。他認為從一個民族的建築藝術,可以看出它的民族文化水平。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可供研究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不加以珍惜、保護,勢必逐漸毀滅。  俞同奎對古建築的壽命問題、損壞原因、現存古建築的破壞情況、古建築的保存原則、保存方法以及古建築工程等問題,曾做過較深入的調查研究,他提出的一些做法和見解,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1945年後,北平市工務局設“文物整理工程處”。1947年,國民黨政府行政院設“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初委任朱啟鈐為主任,朱以年老推辭;繼由考古學專家馬衡為主任,梁思成等學者專家為專門委員,曾任北平大學工學院院長的俞同奎任秘書。因為當時政治腐敗,經濟凋蔽,沒有實際工程。但通過這個專門機構集中了一批建築學出身的專門人才,他們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文物保護事業的骨幹力量。1949年,文物整理工程處改組為直屬文化部的“古代建築修整所”,俞同奎任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