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圍剿

文化圍剿

文化圍剿是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國民黨政府鎮壓革命文學的一種方式。

國民黨政府大力宣傳封建專制和法西斯文化,禁止出版進步書刊,破壞進步文化團體,瘋狂迫害進步的文化工作者。

中國共產黨團結和企業文化界進步人士,成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同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鍛鍊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圍剿
  • 發起者:國民黨政府
  • 目的:鎮壓革命文學
  • 形式:禁止出版進步書刊,破壞進步文化團體,瘋狂迫害進步的文化工作者
歷史背景,圍剿方式,反"圍剿"鬥爭,

歷史背景

民國時期,政府大肆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從1914年始,陸續頒布了《出版法》、《報紙條例》、《著作權法》等專門法,在國內形成了嚴酷的禁言法網。但同時新聞輿論界和民間的反對聲音也隨之此起彼伏,反抗運動一浪接一浪。國民黨新軍閥掌握政權後,在對工農武裝力量和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圍剿”的同時,發動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禁止出版進步書刊,破壞進步文化團體,瘋狂迫害進步的文化工作者。他們大力宣傳封建專制和法西斯文化,欲使中國變成無聲的文化沙漠。

圍剿方式

剝奪進步文化的出版自由
1930年12月,國民黨政府頒布《出版法》,“在全部的44條規定中,對報紙、雜誌和書籍的出版、登記作出了十分苛刻的限定”
禁止進步書刊
 1934年2月19日,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奉命查禁上海出版的社會科學和文藝書籍149種,其中包括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人的著譯。魯迅1924年以後的著譯,除《兩地書》與《北平譜》之外全被禁止。
破壞文化團體
1929,國民黨政府查封創造社;
1933年10至12,良友圖書公司、神州國光社、光華書局等文化團體先後被破壞;
捕殺進步文化工作者
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胡也頻李偉森馮鏗被殺害於上海龍華。

反"圍剿"鬥爭

為了加強黨對國民黨統治區文化戰線的統一領導,團結和組織廣大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蘇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成立一個統一的文化界組織的指示精神,在上海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1930年初,我黨根據進步作家統一自己組織的要求,在“文委”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經過多次醞釀和討論,於3月2日在上海召開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魯迅、沈端先(即夏衍)、馮乃超、錢杏屯、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務委員,並決定成立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機構,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等刊物。 在“文委”的領導下,又相繼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和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為便於統一領導這些組織和團體,“文委”於1930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參加“文總”的共有八個左翼文化革命團體,其中陣容最大、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是“左聯”和“社聯”。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及其所屬團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團結和爭取了大批左翼文化工作者,同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鍛鍊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而魯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毛澤東譽為是“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