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學問

敬畏學問

《敬畏學問》是外交學院秦亞青老師的一本隨筆、回憶錄性質的散文集,收錄了他2007年至2013年的部分小文章,內容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其父親的印象和記憶;一類是他求學教學的經歷及體悟。作者在自己的求學和教學過程中體會到做學問的箇中滋味,聯想到父親教他對待學習該有的態度,因此集結這些小文章,定名為“敬畏學問”。

基本介紹

  • 書名:敬畏學問
  •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F_格致出版社
  • 頁數:144頁
  • 開本:16
  • 作者:秦亞青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22337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敬畏學問》是外交學院秦亞青老師的一本隨筆、回憶錄性質的散文集,收錄了他2007年至2013年的部分小文章,內容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其父親的印象和記憶;一類是他求學教學的經歷及體悟。作者在自己的求學和教學過程中體會到做學問的箇中滋味,聯想到父親教他對待學習該有的態度,因此集結這些小文章,定名為“敬畏學問”。

圖書目錄


2006年
信封
賀年卡
鋼筆
記憶中的父親
2007年
趵突泉
《美食家》與老蘇州茶酒樓
敬畏學問
翻譯的體悟
閒中出學問
偶然與幸運
2008年
心的閱讀
Ditchley的冬天
手錶
夢中的普羅旺斯
2009年
棋局
高考1977
普林斯頓印象
病床與思考
治學境界
面中有我,畫外無我
2010年
尋找心情
秦淮河
陶老師
2011年
密蘇里之一:求學
密蘇里之二:上課
密蘇里之三:打工
2012年
祖籍
家譜
2013年
哈佛學苑
父親的最後一封信
奧克蘭講學
哈佛印象
教書的體會
附錄
秦亞青——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探索的行者
願為中國學派和大師的誕生奠基——記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
Qi Yaqing on Rules vs.Relations,Drinking Coffee and Tea,and a Chinese Approach to Global Governance
An Accidental(Chines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st
後記

文摘

信封 2006年1月
叫女兒寫一個信封,排列不勻稱,看上去自然不順眼。是啊,現在的人都是用電腦,用電子郵件,用手機簡訊,用QQ交談,信封已經很少用了。有時收到信,信封上也是用電腦打出來的地址、姓名,除了學生在教師節、新年、春節等節日裡給我寫的賀卡以外,幾乎見不到手寫的信封。即便是節日賀卡,也越來越多的是電子賀卡,不僅有色彩有圖畫,還有音樂和祝福的話。不過,我總是有些懷念手寫的信封,因為手寫的信封帶著人氣。
我父親是一個愛寫信的人。他平時很少說話,但寫信總是十分及時。只要收到來信,最晚也是第二天就要回信的。他寫信總是工工整整,字寫得也很漂亮。尤其是信封,不但地址寫得十分清楚,而且排列得非常協調,像一個五宮端端正正的人。當時父親用的都是白信封、藍黑墨水,加上信封右上角的郵票,像是蓋了印童的書法作品。
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讓我寫信。起初是從寫信封開始的。有一天,父親寫完信,突然叫我寫一個信封。我戰戰兢兢,第一次寫信封,竟然不知如何下筆。父親說寫信封最重要的是排列收信人地址、收信人姓名和寄信人地址。這三行字如果排列好了,看上去就錯落有致,妥帖順眼,如果排列不好,字寫得再好,也沒有什麼整體的美感。所以,信封最重要的是整體的美、協調的美、第一印象的美。我拿了一個白信封,在上面寫地址。一筆一划,寫完了信封。寫得不好,自己看上去都不順眼。父親說不行,又拿出第二個自信封來讓我寫。一口氣寫了五個信封,父親才說算了吧,反正是給你三姨寫的信,三姨從小最疼你,也不會笑話你。
過了幾天,父親又叫我寫信封。這一次,我反覆揣摩,覺得可以了,就動筆寫。可是父親仍然不滿意,有時天留太大,有時地留太寬,有時左右不對稱。父親在一邊說,寫信封要先在心裡想好怎么寫,怎么安排三行字,收信人地址有長有短,所以,每次的設計排列都不能一樣。我一遍一遍地寫,寫到第八個的時候,父親仍然不滿意。
當時正是生活困難的年代。我們一家八口人,奶奶、姥姥、父母還有我們兄弟姊妹四個,靠父母的工資生活。我奶奶當時一人住在老家無錫,父親每月給她寄錢。我父母都是醫生,家境不是最差的。但家裡人多,三年困難時期也是常常挨餓。家裡能賣的東西都賣了,父母的手錶、呢子大衣等等。然後讓我的一個表親到農村買地瓜千、胡蘿蔔。姥姥捨不得吃東西,兩條腿腫得像水桶。
父親的信封都是我去郵局買的,一分錢一個,一沓十個。在我的記憶里,一毛錢當時是很大的一筆錢了。我看到一個一個的信封寫廢了,很心疼。我們上學用的鉛筆三分錢一支,每學期用兩支,平時寫作業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把鉛筆芯弄斷了。當鉛筆削到不能再削的時候,就用一個硬紙做的筆帽套在鉛筆上繼續用,最後只剩下幾乎捏不住的一點點鉛筆頭。我寫完一個信封就抬頭看看父親,但他仍然沒有讓我停止的意思。
母親在一旁說,已經寫了八個信封了,快扔掉一毛錢了,就這樣吧。我也感到十分內疚。父親是家裡的權威,母親只是建議。所以我又抬起頭看著父親,他沒有說話,絲毫沒有放棄的意思。我只好再寫,直到第十個信封。父親似乎比較滿意了,我也覺得比前九個看上去都要順眼一些。父親說,字是人的門面,信封是信的門面。再說,出手的東西,至少要做到自己能夠做到的最好狀態。連自己都不滿意,別人怎么會滿意呢。我沒有說話,把寫廢的信封一個一個地收了起來,用刀裁開,留著做算術練習用。
後來,我一直記著父親的話,出手的東西,至少要做到自己滿意。在生活那么艱苦的日子裡,父親不惜浪費九個信封,可能就是要教會我這樣的一個意念。
P2-5

後記

書成之際,心中充滿感激之情。
感謝蔚文先生。我的第一本書就是他選中的。後來,我的書許多都是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感謝汀陽先生。他為這本小書封面作畫,充滿哲理和情趣。原先,我總是在《讀書》雜誌上欣賞他的畫和畫中的天地。
感謝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感謝我的老師、同學和學生。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學”的糾結,也就沒有了所有的愉悅和快樂。
附錄中收入四篇採訪文章,其中三篇是中外學者寫的,一篇是一位作家寫的。陸昕博士當時是《世界經濟與政治》雜誌的特約記者,也是一名在讀的博士生,她的認真和執著使我感動。王凡是一位知名的傳記作家,文章自然包含了更多的文學色彩。田亞明(B.Creutzfeldt)先生是一位德國學者,他走訪了不同國家的國際關係學者,發表了《理論論壇》(Theory Talk)的系列文章,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影響。David Blanev和ArleHe Tickner是兩位國際關係學者,Tickner教授還是Routledge出版社的國際關係系列叢書《超越西方的世界化》(Worlding beyond the West)的兩位主編之一。感謝他們的專門採訪,也感謝他們允許我將文章收入這本集子之中。
2013年10月22日於京西廠窪

序言

從2006年開始,陸陸續續寫下一點小東西。寫的時候多是不經意的,瞬間有了一個念頭,也就隨手記下來,沒有字詞的斟酌,也沒有構思的設計。偶爾會拿出一兩篇給家裡的人和學生看一看,但更多的是自娛自樂。寫完之後也就放在那裡,直至今春到哈佛訪學,有了一點閒,把這些零散的文章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也做了一番整理。
文章內容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對父親的印象和記憶,一些瑣瑣碎碎的事情;另一類是求學教學的經歷,一些零零星星的體會。回想起來,父親一生對子女的最大希望和最高要求就是一個“學”字。他希望我們能夠接受完整的教育,成為一個有學養的人;他要求我們一絲不苟地學習,以一種虔誠敬畏之心對待學問。記得無學可上的時候,他是那樣的無奈;考上大學的時候,父親比我自己還要激動;出國留學的時候,他更是滿心的歡喜。父親一生不愛錢,也沒有錢,更不會教育孩子怎樣掙錢,但他視書如珍寶,視知識如聖殿。他把一個“學”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
我很慶幸自己當了教師。十九歲開始教中學,三十歲開始教大學,一生都是與求學、教學、做學問聯繫在一起的。道路不可謂不坎坷,所學的東西許多也並非自己的選擇甚至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但自己的命運總是和“學”連在一起,成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求學在斷斷續續中得到了圓滿,教學在挑戰和承擔中帶來了愉悅,問學在煎熬和興奮中不斷衝擊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極限。在這種糾結復糾結的過程之中,體會到求學、教學、問學的酸甜苦辣,也體會到父親當年教我們以敬畏之心對待學習的嚴厲和用心。
於是,我為這本小書取名“敬畏學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