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輔編輯

教輔編輯

教輔編輯是編輯職業的一種,主要工作任務是教輔資料的編寫、校對。根據載體的不同分為:報紙編輯、期刊編輯、圖書編輯。根據教輔科目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語文編輯、英語編輯、數學編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輔編輯
  • 主要任務教輔資料的編寫、校對
  • 主要載體:報紙、期刊、圖書
  • 具體工作:策劃、約稿、組稿、.校對
具體工作,角色定位,教材教輔是教,出色的信息員,作者的知心人,同行的好朋友,必備素質,社會地位,灰色身份,發展出路,

具體工作

  1. 初入職的教輔編輯主要協助編輯,幫助稿件校紅工作、初步接觸簡單稿件的校對工作、熟悉各個版本的教材內容和所在職場的產品為主;
  2. 對所在職場的銷售要求和有行銷市場的項目進行策劃,選擇目標作者,對來稿進行甄選、提出修改意見
  3. 與管理出版社進行書稿的選題申報和終審稿的交接;
  4. 由於傳統出版社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所以大部分文化公司編輯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和作者參與稿件編寫。

角色定位

教材教輔是教

有教輔出版資質的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是為讀者提供優秀的教材教輔。如今的市場環境似乎難盡如人意,教育社面臨著教輔出版門檻低、出版物質量良莠不齊、利潤微薄等不利因素,如何在相對惡劣的競爭環境中找到需求的缺口,營造出適應讀者需要的優秀出版物,這就要求教育社編輯們必須扮演好以下3種角色:

出色的信息員

作為編輯,想策劃出好的選題,規劃好產品線,形成成長性高、競爭性強的內容板塊和業務板塊,必須要成為一名出色的信息員。要利用好各種各樣的條件和機會,伸出多個觸角,打通信息通道。 做教材教輔圖書,一定要了解課程標準、教科書、考試改革。我們雖然不是一線的圖書銷售員,編輯和策劃人員也要儘可能多地了解與接觸市場。進行市場調查、篩選信息,作為選題決策的依據。可以與新華書店、學校建立市場信息收集反饋網;常走出去,到零售店去,到圖書批發市場去,到學校去,挖掘教師和學生的需求。還要與專業教育機構合作。通過課題合作和信息共享等形式搶占教育制高點。注重教學科研也是圖書選題的一個源泉。

作者的知心人

加強重要關係力度,構建作者隊伍。編輯要勤與作者溝通,虛心向作者學習,使他們成為自己通向專業之門的鑰匙,並用專業的出版知識幫助他們撰寫稿件。在與作者的合作中,編輯應與作者建立密切的友誼。只有先創造這種融洽和諧的氣氛,才有可能無障礙地溝通,便於解決關於稿件中出現的各種疑問,使他們樂於幫忙,也樂於接受我們提出的各種要求與建議。只有作者編輯互動、互通,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同行的好朋友

教材配套教輔既然是編輯的主要工作,那生產教材的其他出版單位也理應成為我們結交的對象。介於目前教材市場的複雜程度,第一時間拿到教材成了各教輔出版單位的主要工作。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市場占有率,這時彼此之間競爭的就是關係,及時獲得信息,省去諸多環節的等待時間,為教輔圖書的出版贏得寶貴的時間。

必備素質

教輔讀物的編寫主要由教研員和一線教師完成。如何更好地實現編輯與作者的溝通,發現和挖掘市場的真正需求,策劃有針對性、有創意、有市場的教輔讀物,編輯是關鍵。只有頭腦敏銳的編輯才能洞悉市場需求,充分調動各種作者資源,打造出適合讀者的精品教輔讀物。
長期與讀者打交道,準確定位教輔讀物的市場和深度。編輯是教輔讀物創新的關鍵人物。讀者的文化程度,讀者對教輔讀物內容的需求及需求量,教輔讀物的重點和難易程度,印數的確定,都需要編輯準確地把握。只有讀者定位和內容定位準確,作者才能確定“寫什麼、怎么寫”,以適應和滿足讀者的需要。深了,讀者“吃不消”;淺了,讀者“吃不飽”,深淺適度才實用。一般來說,一本好的教輔讀物在內容上,要求注重“四性”——科學性、通俗性、實用性、指導性。注重科學性,讀者信得過;注重通俗性,讀者看得懂;注重實用性,讀者用得上;注重指導性,讀者離不開。這樣,才能使讀者“買起來放心,讀起來順心,用起來稱心”。
職業敏感使編輯能策劃出最適合讀者和市場的好選題。選題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它是編輯出版工作的第一道工序、第一個重要環節。就像穿上衣系紐扣一樣,第一個扣子系錯了,以下全都跟著錯,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選題的決策是一件大事。編輯比較了解每一位作者的能力和強項,能夠為教輔讀物選擇合適的作者。沒有最好的作者,只有最合適的作者。好的作者一般有以下共通點:有一定的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廣博的知識;有較高的文字修養和寫作能力;熟悉和了解讀者對象的情況;有比較充裕的寫作時間和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但是,作者各有所長,擅長高中教育的作者不一定能編寫出好的國中教輔讀物。因此,為每一本教輔讀物選擇合適的作者,只有非常熟悉他們的編輯才能做到。

社會地位

教輔編輯的生存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尷尬的,這是一個被漠視和忽略的群體。 如果說編輯是一個古老的職業,但教輔編輯,卻更像是一個突然出現在社會上的龐大的職業人群。說它突然,是因為整個教輔行業在中國出版產業中以突飛猛進之勢崛起,並成為重要的完整的行業形態,也僅僅十餘年的時間;說它龐大,是因為僅僅十餘年,教輔編輯在遍及教輔書、刊、報、音像、網站和IT產品等諸多領域裡全面生長。
但就是如此一個龐大的存在,卻偏偏處於不尷不尬的境地。由於這個職業群體太缺少歷史感,沒有多少經驗的積累,沒有成型的模式可以依憑,一切都還在各自為陣的摸索之中。在大量關於編輯的職業問題討論中,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多少被忽視了。
教輔編輯是一個明顯缺乏職業歸屬感的群體。教輔圖書在今天已類似於工業化的批量生產與流水線作業,教輔編輯的工作是高度職業化的分工與協作。這使得教輔編輯很難在自己身上看到工作的詩性和意義,更難以找到其中真正的職業歸屬感和職業榮譽感。
稿件永遠是堆積如山,加班加點是整個教輔行業的常態,而教輔編輯總是力不從心,又難以安心。大量簡單重複勞動消離了工作的激情。季節性時間要求和高質量要求之間形成雙重高壓,一方面導致教輔編輯內在的良心衝突,另一方面也致使職業倦怠與責任心的麻木。
同時,他們還缺乏內心安全感和職業方向感。在這種極不穩定的工作中,他們很難有明確的目標,難以形成職業發展的方向感。
更為嚴重的是,教輔圖書的製作被許多人認為是平淡甚至平庸的,教輔圖書被普遍認為技術含量很低。大量劣質教輔表現出“唯利是圖”的強烈目的性,又讓許多人痛感其良心與規範的雙重缺失,這使更多業外的人對整個教輔行業產生牴觸和排斥。這樣的情況下,教輔編輯不知道自己勞動的社會價值何在,其工作成為一種乏昧的事情。
在上述情況下,教輔編輯很容易屈從公眾的意識而產生自我輕視。一位出版社人士曾分析說:“在業界公開場合,每一個教輔人都不願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做教輔的,總覺得做教輔矮人三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教輔編輯的迷茫心態。

灰色身份

教輔編輯最根本和最初的身份應該是對教師的來稿,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實用性、出版規範等進行甄辨,提出修改意見,然後結合老師的修改對稿件進行排版、出版差錯校對、整理成冊、送審批號的作用。出版社常年的體制內模式,不再具備適應市場的能力,被迫單一性依靠出售國家資源為收入的模式,政企不分的模式,民營企業要平衡之間的矛盾,大部分精力用於關係維護,對書稿質量並不太在意,教輔編輯行業的錯誤定位,由於這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編輯不得不將編寫和編輯集於一身,但並不代表具有編寫者的權利和利益,他們就像一齣戲的替身演員,蝸居在光鮮華麗的出版社背後。

發展出路

教輔編輯要想改變現狀,除了期待國家對行業的整改,更需要把自身的能力練好。傳統編輯,無論是國立出版、雜誌期刊,還是教輔編輯,都應該向市場靠齊,通過對市場的把握,分析適合市場,準確制定能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的策劃項目,將行銷和編輯融為一體,自己養活自己的方式存活,拋棄以前吃大鍋飯的節奏,特別是國立出版,以行政手段,強制下發購買,販賣國家資源為生存依據的模式。逐漸市場化,多勞多得,以自身能力把這個行業養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