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演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一個時期、一個時期地復演人類的理智發展和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被赫爾巴特主義者用來作為根據兒童發展階段選擇內容和材料的原則之一。

重演論的濫觴,原理簡介,詳細內容,理論發展,

重演論的濫觴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J. J. Rousseau,1712-1778)把兒童放在教育過程的中心,認為兒童有一種潛在的發展可能,而教育就是為兒童提供優良的環境。兒童從出生到成年的發展就是人類種族進化過程的重複,即所謂的“文化重演理論”(recapitulation theory).德國教育學家戚勒(Ziller,J.1817-1882)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信奉者海克爾(E. Haeckel,1834-1919)的“生物重演律’,的影響,主張課程編制應當貫穿兩條線索:以文化史階段(Kurthrhistorische Stufen)為縱線,以中心統合法(Konzentration)為橫線。所謂文化史階段論,指運用生物學的復演學說,將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等同於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歷史發展的順序來處理,認為抓住人類文化史的發展階段,依據這個順序排列教材,是兒童理解力能夠勝任的。[3]兒童的認識和思維的發展,是通過形成人類文化的歷史過程在教育上的復演。[4]即將過去文化史可以看到的單純內容是適合兒童理解力的內容,應該放在前面教,而將現代文化史中難以理解的文化內容放在後面教。
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1889-1943)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對他而言,歷史過程不僅僅是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歷史過程中思想演變和發展的過程,研究歷史的價值在於揭示歷史事件的“思想過程所構成的內在方面”的外在“行動的過程”,思想歷程是歷史研究所要著力追尋的過程。研究歷史不僅僅是研究歷史事件,更為重要的是研究者的思想必須復歸到歷史事件行為者的思想,即研究者探索歷史事件行為者的思想。根本地講,歷史是過去經驗在歷史研究者頭腦中的“重演”,即歷史學家必須在他自己的心靈中重演過去。[5]這就是柯林武德所提出的“歷史重演”論。
發生認識論的創始者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認為兒童知識的增長與科學知識的增長遵循相同的機制,並以此探尋兒童思維的心理發生和科學概念的歷史發展之間的連續性。他通過對“動量”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歷史考察與兒童“動量”概念的心理發生進行比較,發現“動量”概念的發展歷程與心理發生過程都經歷了四個主要時期,其建構的過程存在相似性。
教育重演理論(Recapitulation theory education)認為:第一,一個人的教育發展是一個過程。進入高一級的教育階段一定以通過了低一級的教育階段為前提,階段不可跳躍或顛倒。第二,現代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對人類文化發展過程的一種認知意義上的重演,即現代人的認知發展是對其祖先認知水平長期演化過程的濃縮,恰似生物學上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重演祖先的進化過程。
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科學概念、規律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是極其複雜的,某一科學概念、規律形成的關鍵點、突破點往往是這一科學概念、規律在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習者在學習科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往往是人類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長時間累積、消化、突破點。人類在研究科學世界的過程中,總是從已知探索未知,學習者在探究科學的過程中亦是從自身已知的出發,邁向自身的未知。人類認識科學世界的活動與學習者探究的活動類似,總是從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並從抽象的規定到思維的具體。人類在認識科學世界過程中所使用的科學方法(歸納一演繹法、假說一演繹法、類比法等)與學習者探究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類似。因此,學習者學習科學的過程與人類研究科學的過程理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應該說學習者學習科學的過程“重演”著人類研究科學的過程。

原理簡介

教育重演理論(Recapitulation theoryeducation)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一個人的教育發展是一個過程。進入高一級的教育階段一定以通過了低一級的教育階段為前提,階段不可跳躍或顛倒。第二,現代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對人類文化發展過程的一種認知(Cognitive)意義上的重演,即現代人的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對其祖先認知水平長期演化過程的濃縮,恰似生物學上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重演祖先的進化過程。

詳細內容

根據對兒童語言發展及其語言文化發展的研究成果,伊根將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劃分為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四個階段:神話(敏感)階段(4、5歲—9、10歲),浪漫(敏感)階段(9、10歲—14、15歲),哲學思辨(敏感)階段(14、15歲—19、20歲)和隱喻批評(敏感)階段(大於19、20歲)。
處於神話階段的兒童,其思維特徵與歷史上使用神話階段的人類相似。他們的智力工具和知識成份不是理性的和邏輯的,而是情感上和道德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提高,孩子們的興趣進而開始注意現實中的二元對立物與神話中的二元對立物的差異。這標誌著他們已進入了“浪漫階段”。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孩子們又開始懂得,界於二元對主體之間還存著一個連續體,他們開始注意事物的規律性。這已是進入“哲學思辨”階段的標誌,在此基礎上,他們會發現某些既定的定律不能完美地解釋所有相關的現象,因此他們要發明自己新的模式去解釋世界,這就是隱喻批判階段。

理論發展

教育重演論還進一步指出,為了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習內容應該放在一定形式的文化背景之中,根據教育重演論,將與原始的文化形式緊密聯繫的教學內容安排在先,作為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內容;而與現代化相聯繫的教學內容,安排在後,與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相對應。因此,既然年幼的孩子們的認知工具是情感的和道德上的,我們提供給他們的學習內容應該是動情的和有明確是非概念的故事。一般來講,教育目標涉及四個方面:知識、思維、技能與價值觀。如果安排得當,這四個方面的教學可以一舉四得。
此外,教育重演論的四個階段的劃分是一種理論模式,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闡述如下:第一如前所述,後一階段是以前一階段為前提,階段不可以跳躍。第二,相鄰的兩個階段可以同時發生。換句話說,相鄰兩個階段的界線是模糊的。第三,對不同的人,各個階段發展的速度不一樣。因此,某些“天才”兒童往往給人以跳躍階段的錯覺。這也是施行針對個別學生制定不同課程和教學法的理論根據。第四,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達到終極階段。這正是高中階段實行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分流的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