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孝台

教孝台,位於蓬溪縣寶梵鎮長海村冬筍溝。清乾隆本《蓬溪縣誌》載:五代後蜀廣政元年(938),孝子程崇雅,字孟宗,母疾篤,冬月思筍,孟宗無計可得,乃往林中抱竹而泣,須地裂,出筍數莖,持歸奉母,食畢疾愈。世傳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是也。廣政二十年(957)十二月,為表彰程孟宗建“教義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孝台
  • 地點:蓬溪縣寶梵鎮長海村冬筍溝
  • 詳細內容:見正文
  • 記載:清乾隆本《蓬溪縣誌》
簡介,歷史由來,

簡介

乾隆五十一年(1786),潼川知府張松孫至此,覺立意不確,遂與知縣謝泰宸捐銀重修,更名為“教孝台”,至今存其遺址。清代潼川知府吳樹臣、張松孫,知縣朱雲駿、宋家蒸,詩人塗卿雲、何中權等人,都為教孝台題過詩。
《蓬溪縣誌》(清朝乾隆版)記載,原名“孝義台”。《四川通志》也有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廣政二年為旌志孝子程孟宗而建立。清朝乾隆年間潼川知府張松孫更名為教孝台,立意更顯。《孟宗哭竹》入二十四孝史。民國十年巴中縣知事謁之,立詠律詩一首紀念。

歷史由來

蓬溪縣城西南三十里的寶梵鄉附近,有一地名叫“冬筍溝”。冬筍溝里,清代修有一座教孝台。關於它的來歷,還有一段怪誕的傳說。
據《蓬溪縣誌》(清道光版)載:五代後蜀時,今冬筍溝內有一青年,名叫程崇雅,性友孝,父早亡,與母相依為命。
相傳,一年冬天,崇雅之母因勞累過度,患了重病。崇雅問母親想吃點什麼?母親說:“我想喝碗筍湯。”當時,天寒地凍,哪裡有筍呢?崇雅一籌莫展,無計可得。最後只好跑到竹林中,抱住一根竹子哭泣。哭啊,哭啊,崇雅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帝。不一會兒,地下裂開一條縫,長出幾根冬筍來,崇雅見狀大喜,持筍而歸,制湯進母。程母喝了冬筍湯後,說也奇怪,她的疾病也說慢慢好了。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溝叫做“冬筍溝”,並修築了教孝台,用以純化民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