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行為

教化行為

教化行為( cultural behavior),即通過非遺傳方式將信息從上一代傳至下一代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化行為
  • 外文名:cultural behavior
理論概述,例子,

理論概述

科學家們認為.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動物獲得的屬性不能通過遺傳傳遞給下一代,但信息可以通過印記和模仿諸過程從親代傳到子代。印記是幼小動物特有的學習過程。在早期的某個時期,動物對環境的刺激特別敏感。

例子

如白冠雀孵出後第十天至十五天,對雙親的鳴聲記得特別清楚;紅腹灰雀在學習鳥嗚的敏感期如果被剝奪聽“母語”的機會,就會學習那時聽到的與本物種完全不同的鳥類的鳴聲,像相距舊金山地區僅幾英里的白冠雀種群,就有與舊金山地區的同類不同的方言。又如,野鴨、野鵝、天鵝成群結隊,不分年齡大小,年復一年沿同一路線遷徙,幼鳥便記住了本種群的遷徙路線特點,在同一地點停下休息,飛至同一地點越冬繁衍後代。大馬哈魚遷徙時,每條魚都能準確拐入原初孵化出生的溪流中。
對日本猴的研究發現,居住於不同地區的種群有不同的攝食習慣:居住於甲地的猴子用手掘出植物的根部食用,乙地的猴子從不這么做。這是因為缺少模仿。幼小動物的模仿能力很強。例如,科學家向野猴提供糖果,最初接受者只限於3歲以下的猴子,然後是母親仿效幼猴取食糖果,最後,即使不是本社群的雄猴,也採納取食糖果的行為。
生物學家將甜薯撒在日本某小島的岸邊地上,猴子最初很少光顧,但最終都被吸引來取食。原來,一隻叫做伊莫的2歲猴子發明了食用甜薯之前先在水中洗一下。10年過去了,種群中大多數成員都通過模仿學會了用水洗甜薯。只有不到1歲小猴和超過12歲的大猴不這么做。2年之後,伊莫發明了另一種處理食物的方法:將岸邊的穀粒連同沙子集成一把扔到海里,等沙子沉底穀物漂在水面時再收集食用。這種新辦法先被與伊莫同齡的猴子採納,然後母猴們向幼猴學習,成年雄猴最後趕上。又如用食物把它們吸引到一個新的充滿機遇的棲息地,又是幼猴學會下水游泳,少數甚至學會跳水並從海底撈回海草,不僅發現了新的食源,且發現了新的處理食物的辦法。不是根據遺傳變化而發生,但縮短了行為進化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