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特廟

敖包特廟

敖包特廟,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縣最大的喇嘛廟,又名“阿勒布屯都布楞”(蒙古語,堅固、昌盛之意),又稱“王霍雄庫熱”、敖包特庫熱廟,明崇禎三十年(1640)建於現今和布克賽爾鎮王爺府後的土山上。

基本介紹

歷史悠久,歷史故事,大小法會,寺廟現狀,地圖信息,

歷史悠久

清乾隆17年(1752)重建。第三次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清廷理藩院賜匾“普恩寺”。第四次建於同治三年(1864),為第12夏律宛呼圖克圖活佛主持興建,歷代夏律宛呼圖克圖活佛居住之處。光緒14年(1888),當時名聞中外的拉薩三大寺之一的色爾德廟喇嘛江布克日甫,應和布克賽爾之邀來此,再次修建此廟,起初建在托格日克哈爾嘎,後於光緒19年(1893)搬遷至和布克賽爾。有和屯克爾卻爾、齊克齊等法會場地,最大的是齊克齊法會場所,修建4層,高19米,是模仿青海的阿日布騰措布令廟而修建的。
敖包特庫熱廟敖包特庫熱廟
至民國2年(1913)9月22日,該廟又修建廟房50間,同年9月25日,經民國政府圈定,舊土爾扈特北部落盟長親王旗駐地之廟名為“惠濟寺”。

歷史故事

謝彬在他寫的《新疆遊記》中,生動記載了他到和布克賽爾喇嘛廟的所見: 民國六年十月三十誒,晴。
敖包特廟敖包特廟
早餐後,游瞻喇嘛廟。頭進既誦經堂,甚廣大,可容三四百人。中設高坐,墊褥五六層,紅黃相間,活佛朔望升坐講經。堂中臭氣薰蒸,令人掩鼻,與內地反比。經堂之後,又有佛堂。三龕並設,各供塑像數尊。兩壁滿懸繪像,筆墨頗有工者。龕前三案,陳酥油燈數十百盞,晝夜常明,龕上絲布帛幡,重重下垂。龕下地窖無數,黃白充塞------皆信徒敬獻之物,聞達數百萬金。其西北隅,巾帛重掩之中,藏有神畫,一青牛壓一女子上,流血匝地。相傳為蒙古種人所自出,嚴秘不以示人,亦北京雍和宮歡喜佛之故事也。
由於近代新疆動盪不定,邊陲戰亂不息,喇嘛廟屢遭拆毀。民過4年(1925)又重新修建此廟,花費2400隻羊、40匹馬,占地1090平方米,當時有喇嘛500多名。三區民族軍於民國34年(1945)8月即將攻克和豐縣城時,城內國民黨守軍薛延芳團長將喇嘛廟一部分房間拆毀,修建工事。

大小法會

喇嘛廟每年都有無數個大小法會(廟會),最長的持續40天,平均每月都有固定的念經會日,法會常在夏天馬奶子多的時節舉行。

寺廟現狀

廟內大殿原有金佛3尊及金漆佛像5尊、銅佛90餘尊,均為信教牧民用40餘峰駱駝,馱上瑪納斯湖的鹽巴,從西藏拉薩換回來,分設大院中3個殿堂內(最大神靈叫“卡克西甫江格讓則克”),藏經卷250本。“文革”中,主要經堂、佛像被毀,經卷遺失,貴重物品全部被燒毀。
敖包特庫熱廟敖包特庫熱廟
1983年,該廟開放,投資3.5萬元,建造了112平方米的新廟,其中國家補助3.14萬元,有僧房4間,面積340平方米。現有屯克爾法會場地系民國21年(1932)邀請夏律宛呼圖克圖活佛和青海布仁高僧阿克修建的,此法會場地面積為66平方米,“文革”時期大殿被毀,今已將此殿修葺。1983年恢復了宗教活動,法會日60多名喇嘛都身著貴重綢緞的袈裟和用銀子鑲成的頭冠,每人1隻法鈴,坐於“加布德”(禪座)之上,誦習活頁的藏經。喇嘛們念完經,打著皮鼓,開始吹奏丈余長的套管銅喇叭。

地圖信息

地址: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哈爾尕圖北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