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軍歌

《救國軍歌》創作於1935年,是一首著名的抗戰歌曲,由塞克作詞、冼星海作曲。《救國軍歌》經新生合唱團的首唱並在上海抗日救國會組織的民眾大遊行中歌唱後,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救國軍歌
  • 發行時間:1935年
  • 填詞:塞克
  • 音樂風格:抗戰歌曲
歌曲歌詞,歌曲背景資料,曲作者介紹,詞作者介紹,

歌曲歌詞

槍口對外,
齊步前進!
不傷老百姓,
不打自己人!
我們是鐵的隊伍,
我們是鐵的心,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槍口對外,
齊步前進!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裝好子彈,
瞄準敵人,
一彈打一個,
一步一前進。
我們是鐵的隊伍,
我們是鐵的心,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裝好子彈,
瞄準敵人,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歌曲背景資料

這首由塞克作詞、冼星海作曲的《救國軍歌》,堪稱中國抗日救亡第一歌。
這首歌的詞作者陳凝秋(筆名塞克)早在日寇侵華初期,就在東北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和抗日英雄周保中(後授將銜)同在宣傳部門。1935年,已經奔向抗日文藝中心上海的陳凝秋,一天晚飯後,獨自一人在昏暗的馬路上散步。他走著走著,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軍人狀態的步伐,而隨著軍人的步伐,他在東北救國軍時的感情、思想,一起湧起。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寫一首抗日的軍歌了。當時,共產黨和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呼聲,正在一浪高過一浪,共產黨還發表了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八一宣言”。於是,“槍口對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詞的第一句,而抗日戰爭必然勝利、中華民族必然解放,“永做自由人”就成了他腹稿歌詞的詞眼,作為每節的尾句。
歌詞的腹稿就在馬路上的散步當中孕育了。回到住處,趁熱打鐵,陳凝秋將《救國軍歌》的歌詞完成,並且署名為“塞克”。“塞克”,即俄語“布爾塞(什)維克”的簡稱。
第二天,塞克拿著抄寫好的歌詞稿,去了冼星海的住處。恰巧,冼星海正在吃飯。塞克將歌詞向冼星海面前一扔,自己則點上了最後一根香菸,把空煙盒也扔在了冼星海的桌子上。冼星海端著飯碗看了一遍歌詞,連聲叫好。是抗日的責任,是創作的欲望,是靈感的火花,促使冼星海顧不上尋找鉛筆橡皮和五線譜紙,便立即掏出了隨身帶的鋼筆,又隨手將塞克那個廢棄的紙菸盒拆開來,一邊吃著飯,一邊用鼻子哼著旋律,又一邊用筷子敲著碗邊打擊著節奏,還不時地停下來在煙盒上記些什麼。就這樣,一支後來風靡全國的抗戰名歌,塞克抽完了一根煙,冼星海也譜完了曲子———僅僅用了五六分鐘的時間!
這支《救國軍歌》經新生合唱團的首唱並在上海抗日救國會組織的民眾大遊行中歌唱後,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支抗戰名歌。

曲作者介紹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 6月13日生於澳門,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民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民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採用號召性、戰鬥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鬥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民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民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衝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詞作者介紹

塞克,原名陳秉鈞,1906年出生在河北霸縣(今霸州市)後卜莊一個農村家中。20年代後期從事話劇電影活動時改名陳凝秋。30年代中期取蘇共“布爾塞維克”諧音“塞克”為名,沿用一生。
我國聲名卓著的藝術大師、詩人、話劇電影表演藝術家,也是我國早期話劇、歌劇及電影藝術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更是抗日救亡歌曲歌詞創作的第一人。他的一生經歷坎坷,倍受挫折,但他始終滿懷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對祖國對人民的無比熱愛,以藝術為武器戰鬥不懈,在人生和藝術的道路上苦苦探索,最終成為一個無產階級的藝術家。塞克富於傳奇的一生,是中國處於內憂外患、新舊交替時代的一個典型,一個縮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