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雞鳴度關賦

效雞鳴度關賦

原文

效雞鳴度關賦 唐宋言

雞伺晨而風雨不渝,人懷詐而關防可圖。效長鳴於頃刻,排大難於斯須。近取諸身,俾群情而莫測;出於余口,將五德以無殊。

昔者田文,久為秦質。東歸齊國之日,夜及函關之際。顧追騎以將臨,念國門之尚閉。君臣相視,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效雞鳴度關賦
  • 時代: 唐
  • 作者:宋言
  • 體裁:律賦
原文,賞析,評論,作者,

原文

效雞鳴度關賦 唐 宋言
雞伺晨而風雨不渝,人懷詐而關防可圖。效長鳴於頃刻,排大難於斯須。近取諸身,俾群情而莫測;出於余口,將五德以無殊。
昔者田文,久為秦質。東歸齊國之日,夜及函關之際。顧追騎以將臨,念國門之尚閉。君臣相視,方懷累卵之危;豪俠同謀,未有脫身之計。下客無名,潛來獻誠:“君禍方垂於虎口,臣愚請效於雞鳴。”於是鷹揚負氣,鶚立含情。迥夜遙天,未變沉沉之色;攢眉鼓臂,因為喔喔之聲。審聽真如,遙聞酷似。高穿紫塞之上,深入黃河之里。一鳴而守吏先驚,三唱而行人盡起。回瞻滿座,皆默默以無言;散入荒村,漸膠膠而不已。想夫計即成欺,人皆不疑。重門似洞以俱辟,駟馬如龍而莫追。雖師曠之聰,誠難辨矣;縱冶長之慧,未必知之。
於是考智謀,察能否。君於士兮誠重,士於君兮亦厚。念秦關之百二,難逞狼心;笑齊客之三千,不如雞口。既而美播強鄰,名聞上賓。暫解咽喉之急,永為心膂之臣。想季路之危冠,相侔未可;任秦皇之利觜,欲學無因。豈非志在酬恩,居然造響。清濁如一,高低不爽。迷翰音之類,應若同聲;辟反拒之門,易於覆掌。始知戰國之多才,是招賢之道廣。

賞析

律賦是初唐在齊梁駢賦的基礎上,為適應封建統治者以科舉試賦取士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效雞鳴度關賦》是一篇歌詠古代豪俠游士的佳作,是唐代律賦中很有特色的一篇。戰國時代孟嘗君被當作人質囚於秦國,依靠門客中的雞鳴狗盜之徒才得以逃離,這是歷史上一段有名的故事。宋言這篇作品賦詠上述故事的後半截,按內容,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從雞鳴入手,將雞鳴的意義提升到五德之美,使整篇文章取得高屋建瓴之勢。古人言玉有五德,君子又比德於玉,所謂五德指仁、義、禮、樂、忠五種美德。雄雞風雨不移地以鳴叫來守侯早晨的到來,而在危急時刻門客學雞長鳴,騙過守關士兵,使孟嘗君得以過關,雖是“懷詐”,但卻是可以諒解的無奈之舉。更進一步,還可以說是符合“五德”的義舉。
第二段具體敘述此事經過,是對《史記·孟嘗君列傳》的複述,可是卻別具文字之美、音韻之妙。此段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從“昔者田文”至“未有脫身之計”,追述故事發生的背景,交代當時的危急情勢。“昔者田文,久為秦質。東歸齊國之日,夜及函關之際”四句概括簡潔,孟嘗君為何被扣留,扣留之後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才逃至函谷關,種種情事盡於此四句之中了。“君臣相視,方懷累卵之危;豪俠同謀,未有脫身之計”一聯敘寫逃至函谷關時的危急情勢,以嚴謹的對仗刻劃當時緊迫而束手無策的態勢,是對史文同一相關內容的精彩改寫,其中加入了宋言的想像與渲染,使之成為律賦所需的偶句。本小節“質” 、“際”、 “閉”、“計”為韻,聲韻短促,與情勢相諧。
第二層從“下客無名”至“漸膠膠而不已”,敘述下客學雞鳴而使孟嘗君出關的全過程。其中有逼真的場景描寫,有細膩的形象刻劃,把一個平時不為人所重的下客,描寫成像飛揚的鷹一樣鼓氣,如站立的鶚一樣含情,緊蹙雙眉,大力地鼓動雙臂,在沉沉的夜色里發出喔喔之聲。用“揚”、“負”、“立”、“含”、“攢”、“鼓”、“高穿”、“深入”等動詞和“喔喔”等形容詞著力摹寫美化門客學雞鳴的形象,形容誇飾雞鳴聲高穿長城、深入黃河的深厚穿透力。以至於使人們信以為是雞叫天亮了,守關的士兵打開城門,普通的百姓也紛紛起床。最後兩句運筆描寫孟嘗君與眾門客默默聆聽的樣子,或許他們還為自己平時小看了這位門客而心生慚愧呢。而雞鳴聲散入遙遠的荒村迴響不停,再次突出門客效仿雞鳴逼真的效果與震撼力,猶如一幅有聲有色的圖畫。很顯然,這都是史文所沒有的,屬於宋言的藝術想像、虛構模擬,顯示出他的文學創造能力。
第三層從“想夫計即成欺”到“未必知之”,是對雞鳴出關一事的評論,評論有意將此事意義拔高,用古之聖賢作比喻,把雞鳴的意義、作用和神奇誇大到了極點。這裡提到的師曠是春秋時代晉國的樂師,生而無目,自稱盲臣,但有著非常靈敏的耳朵,善於辨別樂音,聞弦歌而知雅意。公冶長,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而不仕。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相傳他能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雖師曠之聰,誠難辨矣;縱冶長之慧,未必知之”兩句的言外之意是:即使是神通音樂的師曠和智慧傑出的公冶長在世,也未必能辨識雞鳴聲的真假,更不用說凡人了,誇張地渲染出雞鳴的神奇效果與巨大作用。
賦的第三段進一步引申發揮,在讚美下客能逞才智,施計謀,救孟嘗君於危難的基礎上,把議論提升到君臣關係和才有所長的高度。“於是考智謀,察能否。君於士兮誠重,士於君兮亦厚”四句離開雞鳴的具體事件,而引申到君臣關係舉賢用能和決不要小看任何一種才能(即使平時看來不足道)的大問題,以下就對這大問題加以具體的論證。在古代,用“百二秦關”來形容關中地勢的險要,意思是以百萬之眾攻關中,二萬人足以拒之,形成能進能退、可攻可守的態勢。“念秦關之百二”一聯運用對比手法,既藐視堅固無比的秦關,又嘲笑各懷智謀的齊客,因為在特殊情勢之下,在學雞鳴的下客面前,他們都不值一提,從而突出地揭示出才能無貴賤而各有所用的思想。“既而美播強鄰,名聞上賓。暫解咽喉之急,永為心膂之臣”四句進一步引申到君主任人唯才、臣子竭心盡力、君臣相得益彰的理想狀態。“想季路之危冠,相侔未可;任秦皇之利觜,欲學無因”兩句運用反襯手法,說明縱然子路摘掉高高的帽子向孔夫子學習請教,即使秦皇有犀利的嘴,他們都無法與下客的本領相比。接下來幾句重申君用臣、臣為君的大道理,惟其如此,有才之人方能各得其所,這樣的君臣才能無往不勝。
最後兩句“始知戰國之多才,是招賢之道廣”,曲終奏雅,除讚揚孟嘗君的禮賢下士,更重要的是,寄寓了作者自身的感慨。戰國之時,才各有所用,就連學雞鳴的下客也得以施展才能,而自己處於晚唐混亂衰敗的社會,卻空有一身抱負與才能,得不到延攬,顯然暗含作者希望被賞識、重用的良苦用心。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篇律賦敘事委婉、層次清晰、先敘後議、敘議結合、結構井然、層層推進的總體特色。其中描繪下客雞鳴一段文字,清新流麗,細緻形象,風神搖曳,令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更是全文的華彩段落。

評論

李調元《賦話》評:“宋言《效雞鳴度關賦》云:‘念秦關之百二,難逞狼心;笑齊客之三千,不如雞口。’眼前語運用異樣,便成妙句。唐以律賦名家者不下十餘人,言與李求古所傳只兩首,所謂威鳳一毛,足以驗其五德。”所謂“眼前語運用異樣,便成妙句”,是指此聯並無華麗辭藻、奇僻字樣,但字句上對偶,“念”對“笑”,“秦關之百二”對“齊客之三千”,“難逞”對“不如”,“狼心”對“雞口”,上下聯兩句又十分工整精妙,從而增強了賦作議論闡發的深度。李調元充分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可見他銳利的目光。此賦以歷史題材入賦,敷衍歷史故事以成文,運用清詞麗句詳盡敘述事情的始末,背景的鋪墊,經過的描述,結果的交代,清楚呈現出時間的流動性。

作者

宋言,字表文,本名宋岳,里居及生卒年不詳。大中十一年(857),京兆府試,初獲解首,後因故而退為第六十五人。次年中書舍人李藩放榜,以第四人登進士第。《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賦集一卷,今僅存三篇,即《漁父辭劍賦》、《效雞鳴度關賦》、《鶴歸華表賦》,《文苑英華》、《全唐文》皆見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