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以井岡山鬥爭時期為例

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以井岡山鬥爭時期為例

《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以井岡山鬥爭時期為例》從政治學的角度,對井岡山鬥爭時期的政治動員和政治參與進行多方位梳理、研究和分析,並站在“回顧歷史,啟迪現在”高度,總結和提煉我們黨在井岡山鬥爭史時期政治動員和政治參與的當代啟示和借鑑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以井岡山鬥爭時期為例
  • 作者:王旭寬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13131
  • 外文名:A Research of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Jinggangshan Struggle Period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16
  • 定價:52.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以井岡山鬥爭時期為例》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比較豐富的文獻資料。適合廣大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王旭寬 男,曾就讀未名湖畔,現工作於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致力研究井岡山鬥爭史多年。近年來,公開發表《井岡山革根據地農民政治參與研究》等論文30餘篇,出版《井岡山鬥爭時期的黃埔軍校生》專著一部,參與著作《解讀井岡山》、《毛澤東等在江西革命鬥爭時期的領導方略》、《蘇區幹部好作風》等多部。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政治動員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與大革命時期的政治動員
第二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政治動員
第三節 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動員
第四節 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治動員
第五節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政治動員
第六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動員
第二章 井岡山鬥爭時期政治動員的背景分析
第一節 大革命失敗後的挫折與迷茫
第二節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第三節 井岡山鬥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第三章 井岡山鬥爭時期政治動員的環境分析
第一節 井岡山鬥爭時期政治動員的積極因素
第二節 井岡山鬥爭時期政治動員的消極因素
第四章 井岡山鬥爭時期政治動員的方式
第一節 政治宣傳
第二節 理論引導
第三節 紅色歌謠傳唱
第四節 政治教育
第五章 井岡山鬥爭時期黨組織建設與政治動員及參與
第一節 大革命時期湘贛邊界地方黨組織活動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奠定了基礎
第二節 加強軍隊黨組織建設,塑造堅強人民軍隊
第三節 加強地方黨組織建設,奠定動員民眾廣泛參與根據地建設的堅實領導力量
第六章 井岡山鬥爭時期制度建設與政治動員及參與
第一節 頒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第二節 制定《紅軍黨代表工作大綱》
第三節 制定《井岡山土地法》
第四節 制定《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臨時綱領》
第七章 井岡山鬥爭時期的政治參與及其路徑
第一節 打倒土豪劣紳,開展土地革命運動
第二節 參與組織工農革命政權,建立各種民眾組織
第三節 參加革命武裝,保衛紅色割據政權
第四節 支持根據地經濟建設,打破經濟封鎖
第八章 井岡山鬥爭時期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的現實啟示
第一節 激發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滿足農民的政治參與願望,才能贏得廣大農民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第二節 激發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贏得廣大農民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必須順應和保護農民的權益
第三節 激發農民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贏得農民民眾的廣泛支持和擁護,要善於政治動員和理論引導
第四節 調動廣大農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必須堅持黨組織的堅強領導
第五節 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必須注重製度建設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1927年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改組中共中央機關的指示,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了臨時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組成的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即五人政治局),代行中央政治局職權。陳獨秀被停職。7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政局宣言》,強烈譴責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反動罪行,嚴正宣布:鑒於武漢國民黨中央已背叛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政策,因此,中共中央決定撤回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但中國共產黨不拋棄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仍將與一切誠實的堅決的為實現三民主義、三大政策而奮鬥的革命分子繼續合作。
7月中旬,中共中央從漢口遷到武昌,連續召開會議,決定聯合國民政府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將黨領導和受黨影響的北伐部隊開回廣東建立根據地,繼續進行革命;決定在共產黨力量較強、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贛、粵四省舉行秋收暴動,獨立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並派遣中央委員和黨的負責幹部去指導秋收起義;決定召開一次中央緊急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退讓錯誤,重新確定黨在新形勢下領導革命運動的方針和政策。
7月19日,根據中央決定,李立三等人前往黨的力量較強的國民政府第二方面軍駐地九江,準備做部隊移師廣東的準備工作。到達九江,卻發現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的態度已經右傾。李立三、譚平山、惲代英、鄧中夏、聶榮臻、葉挺等當即在九江召開碰頭會,研究決定:把共產黨所掌握的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一軍開往南昌,並動員賀龍率第二十軍一起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中共中央接到九江急電後,完全同意並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決定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前敵委員會,周恩來為書記,領導武裝起義。7月24日,葉挺、賀龍、葉劍英、廖乾吾在九江甘棠湖心的小划子上召開緊急秘密會議,決定葉、賀部隊開往南昌,參加起義。7月27日,周恩來抵達南昌,決定8月1日起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