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頜骨骨髓炎

放射性頜骨骨髓炎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頜面部癌腫進行大劑量放射治療後,引起放射性頜骨壞死,繼發感染而形成骨髓炎,是目前較常見的疾病。目前認為放射性骨髓是放射+外傷+感染三種因素的總和。主要以預防為主。

疾病分類,疾病描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診斷檢查,治療方案,疾病預防,安全提示,

疾病分類

口腔科

疾病描述

放射性頜骨骨髓炎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頜面部癌腫進行大劑量放射治療後,引起放射性頜骨壞死,繼發感染而形成骨髓炎,是目前常見的疾病。

症狀體徵

一般病程較長,病變發展緩慢。在放射治療後半年至數年內,多數患者唾液分泌減少,牙容易發生猛性齲,繼發牙源性感染,或因拔牙及其他損傷造成傷口長期不愈,瘺道形成但膿性分泌物少,持續性疼痛、口臭。有時軟組織可潰爛壞死,死骨暴露而不鬆動,長期處於慢性炎症過程。若繼發頜周蜂窩織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頜骨可以形成大塊死骨,較長時間才分離,相應區域的軟組織變硬,瘢痕形成。患者全身衰弱、消瘦、貧血,呈慢性消耗性病態。

疾病病因

放射性骨髓炎是放射、損傷、感染三種因素的總和。放射線治療癌腫時,頜骨同時受到照射,頜骨內的血管逐漸發生無菌性的血管內膜炎。當照射劑量超過50Gy時,血管內膜腫脹、增厚,管腔窄,在照射後數月或數年發生血管栓塞,骨質得不到營養而發生壞死,骨膜亦無新骨再生。此時一旦發生牙源性感染或受到拔牙等損傷,局部傷口長期不愈,細菌侵入而發生放射性骨髓炎。目前認為大劑量照射造成頜骨自發性壞死,被照射的骨組織出現“三低”特徵,即低細胞、低血管、低氧現象。組織切片可見骨細胞皺縮,骨陷窩空虛,成骨細胞消失,骨膜和骨髓腔纖維變性,血管栓塞。由於缺乏血液營養,在低氧、低能量情況下,骨組織無修復代償能力,傷口長期不癒合,死骨不易分離,呈無菌性壞死狀態。

診斷檢查

主要根據有放射治療史、臨床表現和X線片,但應與癌腫復發相鑑別。

治療方案

應以預防為主。放射治療要掌握適證、劑量和防護。放療前應適當治療病灶牙,拔除殘根、殘冠,去除金屬充填物,結牙,消除感染源;保持口腔衛生;放療後3年內避免拔牙和其他損傷。當發生骨髓炎後,一般傾向於保守治療,全身套用抗生素和支持療法;局部保持引流通暢,注意口腔衛生,等待死骨分離後手術摘除。但等待時間太長,患者非常痛苦,因此也有人主張積極治療,將壞死的軟硬組織一併切除採用皮瓣或集皮瓣整復。但如果切除不徹底,反而因手術造成損傷,可能加重病情。目前主張配合高壓氧治療,可增加放射區內動、靜脈氧分壓,兼有殺菌、抑菌作用,並使血管增生,促進死骨分離,增強組織修復能力。採用高壓氧配合手術治療,可取得較好效果。

疾病預防

1、為預防放射性頜骨壞死及骨髓炎的發生,要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放療前要消除口腔內外的一切感染灶。進行全口潔治;拔除無法治癒的病牙;治療仍能保留的齲齒、牙周炎等病牙;拆除口腔內原有的金屬假牙;活動假牙須在放療終止後一段時期再行配戴,以防造成黏膜損傷。
3、放射治療中,對非照射區套用屏障物予以隔離;口腔內發生潰瘍時,局部塗抗生素軟膏,以防感染。在放射治療中應加強對非放射野組織的防護,減少放射性對組織尤其是牙、頷的損傷。
4、放射治療後,一旦發生牙源性炎症,必須進行手術或拔牙時,應儘量減少手術損傷;手術前、後均應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在放射治療後,注意口腔清潔,定期檢查,及時充填齲齒,儘量避免在放射治療後3年內拔牙,以免引起放射性頷骨骨髓炎。如必須拔除患牙的,則應盡力減少手術損傷,使用適量的抗菌素,控制繼發感染。

安全提示

1、為預防放射性頜骨壞死及骨髓炎的發生,要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根據腫瘤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放射種類、劑量及放射。
2、放射治療前,要消除口腔內外的一切感染灶。進行全口潔治,拔除無法治癒的病牙,治療仍能保留的齲齒、牙周炎等病牙,拆除口腔內原有的金屬假牙,活動假牙須在放療終止後一段時期再行配戴,以防造成黏膜損傷。
3、放射治療中,對非照射區套用屏障物予以隔離。口腔內發生潰瘍時,局部塗抗生素軟膏,以防感染。
4、放射治療後,一旦發生牙源性炎症,必須進行手術或拔牙時,應儘量減少手術損傷;手術前、後均應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