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腦血管造影

放射性核素腦血管造影是放射性核素顯(成)像方法之一。

定義,正常值(同位素檢查),對短暫性腦缺血的診斷價值,影像分析,原理,方法,適應證,正常影像,臨床套用,

定義

放射性核素顯(成)像方法之一。靜脈團注99mTcO4-後10分鐘,用γ照相機或SPECT在頭頸部以每秒一幀的速度連續採集40秒,顯示顯(成)像劑在腦血管內充盈灌注和流出的影像,從而了解腦血管的形態及血液動力學變化。放射性核素腦血管造影分為三個時相,即動脈相、腦實質相(或稱微血管相)和靜脈相。在臨床上可用於頸動脈狹窄、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缺血性腦血管病和腦死亡等疾病的診斷。
......

正常值(同位素檢查)

1、腦血管病變。2、腦梗塞與腦瘤的鑑別診斷。3、腦外傷血腫。4、靜態顯像未檢出的腦瘤。5、估價腦血流量。

對短暫性腦缺血的診斷價值

對50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用放射性核素腦血管造影觀察,報告了造影所見,並就核素對TIA腦血流異常的陽性發現率、TIA核素造影的主要表現及方法學進行了討論。

影像分析

正常所見:腦血管造影可分為三個時相:動脈相、腦實質相、靜脈相。
臨床意義
1.腦動靜脈畸形(AVM):多為先天性畸形,常稱為動靜脈瘺(AVF),單發或多發。常以癲癇或顱內出血的症狀就診。顯像中可見動脈相局限性異常過度灌注,靜脈相放射性消退迅速,硬腦膜竇提前出現。
2.煙霧病: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顯影良好,但放射性阻斷在腦基底部,逐漸出現放射性向腦基底部輕度擴散,然後突然出現大腦前、中動脈影像,接著是正常的腦實質相和靜脈相。
3.缺血性腦血管病:大腦中動脈病變的陽性率最高,前動脈次之。觀察椎一基底動脈需行後位顯像,陽性率較低。腦血管狹窄或阻塞主要表現為動脈相灌注減低或缺少。部分病例病變處在動脈相呈過度灌注。靜脈相病變處放射性由於消退減慢而較正常處反而增高。本法簡便、快速,但無rCBF顯像準確可靠。
4.腦死亡:典型表現為在頸動脈顯影的同時,大腦前動脈和中動脈不顯影,硬膜竇不顯影,僅有頸外動脈灌注至周邊帶顯影。

原理

肘靜脈"彈丸"式注射TcO4-後立即用γ相機在頭頸部以每秒1幀的速度連續採集40~60秒,可顯示出顯像劑在腦血管內充盈、灌注和流出的情況,從而了解腦血管的形態及血流動力學變化。本法簡便、易行且安全,同時可進行半定量分析,故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顯示的腦血管影像遠不如X線腦血管造影清晰。

方法

肘靜脈"彈丸"式注射Tc或Tc-DTPA740~925MBq(20~25mCi)立即啟動γ相機或SPECT在頭頸部以每秒1幀的速度連續採集40~60秒,獲得放射性藥物在腦內經動脈灌注到靜脈流出的過程。多採用前位,若雙探頭SPECT可同時採集前位和後位影像。

適應證

1.頸動脈狹窄的診斷
2.腦血管畸形(如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煙霧病等)
3.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如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
4.腦死亡的診斷

正常影像

放射性核素腦血管造影分為三個時相(圖6-21-1、圖6-21-2、圖6-21-3)。①動脈相:自頸內動脈同時對稱性顯影起,到兩側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及顱底Wi11is環陸續顯影,呈兩側對稱的五叉影像,經歷時間約為4秒。②毛細血管相:從五叉影像消失起,放射性在腦實質呈瀰漫性分布,歷時約2秒。③靜脈相:自上矢狀竇顯影起,腦實質放射性逐漸減少,至再循環放射性又有所上升,歷時約7秒。
套用計算機ROI技術可測定不同時間頸動脈、大腦和小腦半球的放射性,繪出時間-放射性曲線,通過兩側的血流速度和峰值進行半定量分析,兩側之差小於均值的l5%為正常。

臨床套用


1.頸動脈狹窄頸內或頸總動脈狹窄表現為兩側動脈顯影不對稱,病側顯影緩慢,影像變細。若狹窄越重,陽性率越高。當出現兩側對稱性病變時,診斷較困難。(圖6-22-1、圖6-22-2、圖6-22-3)
2.腦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的影像特徵為動脈相出現一過性放射性增高,較快地消退,伴有靜脈相提前出現。動脈瘤徵象則表現為動脈相出現局限性放射性增高且持續較長時間。煙霧病的影像特點是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顯影良好,但放射性阻斷在腦基底部,隨後逐漸出現放射性向腦基底部擴散,接著是突然出現大腦前、中動脈影像,然後的毛細血管相和靜脈相均正常。
3.缺血性腦血管病變腦血管病變主要表現為動脈相放射性充盈和灌注減低或缺如,毛細血管相與靜脈相顯影不良或清除延緩。腦梗塞時主要表現為在動脈相放射性充盈和灌注減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見頸動脈核素通過障礙。半定量分析有助於發現較輕的病變和進行療效觀察。
4.腦死亡當腦死亡時,核素造影表現為全腦的頸內動脈供血區不顯影,頸外動脈供血區的顱蓋骨及顏面部表現為灌注正常,上矢狀竇不顯影。這種表現為診斷腦死亡的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