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錦州全景畫館

攻克錦州全景畫館

攻克錦州全景畫館坐落於遼瀋戰役紀念館主體建筑北部,外觀呈圓柱形,外牆全部鑲貼灰白色花崗岩,女兒牆上建有有垛口。直徑42.24米,高28米,是一座密閉城堡式建築。攻克錦州全景畫館於1993年進行了部分改造。

畫館簡介,主創人員,

畫館簡介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廳字【1985】139號)《關於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批覆》,同意在錦州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1986年7月10日,在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前舉行新館建設奠基典禮。在建館之初,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建館委員會主任的伍修權同志提出了建設全景畫館的構想,並對全景畫館的具體創造提了原則意見。後來,建館資金缺口較大,有人提出全景畫館停建或緩建時,伍修權同志堅持要把全景畫館按時搞完。事實證明全景畫館的建設突出了遼瀋戰役紀念館的特點。
攻克錦州全景畫館於1986年開始創作,1989年10月全面完工,對外開放。參加創作各方面專家、藝術家、技術人員經過3年的通力合作,反覆試驗,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提高,終於使攻克錦州全景畫館順利建成。為了確保全景畫的藝術水平,於1986年組織畫家、建築師及有關領導共10人,專程赴蘇聯參觀考察全景畫館。在創作過程中,創作組的同志們反覆研究戰史,翻閱了大量資料,同戰史專家多次座談,採訪當年參戰的指戰員,幾次到參戰部隊體驗生活。為了達到描繪攻克錦州戰場地形地貌的最佳效果,還組織畫家、攝影師乘坐瀋陽軍區空軍的安2飛機,先後兩批在錦州上空轉了六圈,觀察地形,拍攝資料,使最後創作出的作品非常逼真。攻克錦州全景畫周長122.24米,高16.10米,總面積1968平方米,重量達4噸。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段,再現了1948年10月14 -15日遼瀋戰役的關鍵性戰役--錦州攻堅戰的31小時激戰。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英烈們令人盪氣迴腸的壯舉,使觀眾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為了使畫面更加豐富,攻克錦州全景畫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人民支前、塔山阻擊戰等內容組織在畫面中,使攻克錦州全景畫表現了高度的藝術真實性。
攻克錦州全景畫以巨幅的環行畫面,將觀眾包圍在看台上。這是全景畫不同於一般繪畫形式的一個特點。看台距離畫面13米,這個距離使觀眾無法辨別地麵塑行中的形象和畫布中的形象之間的差別,並產生廣闊的視野,從而使全景畫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攻克錦州全景畫畫面首尾相接,邊緣被多種方法巧妙地遮住,和地麵塑形結合在一起。這就使觀眾覺得面對的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個有廣闊空間的真實的景觀。站在看台上,仿佛是平遠在一座高山上,可以把炮火連天的錦州城廓和四周的山川地貌盡收眼底,場面恢宏壯觀,遼闊深遠,極目遠眺城北的觀音洞山和帽山,城東的紫荊山,城南的罕王殿山,群山逶迤,山腳下,是白亮亮的小凌河,正從幾株升騰的水柱,炮炸濃煙攏住了錦城的上空,呼嘯的炮彈使空氣在顫抖,大地在燃燒,猛虎般的戰士們從四面八方發出千軍萬馬的吶喊,沖向城垣,沖向震驚中外的決戰。
藝術家們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高度寫實的油畫技巧,把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面,組織在一個環形畫面中。運用繪畫的透視法則創造了開闊的空間,還巧妙地運用豐富多變而統一的色彩,創造了一個符合季節,時間和戰場氣氛的巨大的空間環境。同時,運用色彩的遠近透視,將空間層次推遠,從而使畫面產生了動人的空間感。處於不同位置上各種物體的尺度變化,以及地麵塑型上的物體尺度都安排得十分合理,使觀眾強烈地感受到這個開闊的空間形象。攻克錦州全景畫的總體色調變化和局部形象刻畫都很有力度。從近處到極遠處,從順光到逆光部位的繪畫手法,都極其清晰有力。特別是離觀眾較近的人物形象,採取了粗獷有力的筆觸和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地麵塑型是攻克錦州全景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地麵塑型一端連著看台,一端與畫面連線,製作精細,構思巧妙。地麵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兵器,按一定比例縮小,做得極為逼真。許多物體塑型和畫面各占一半,巧妙連線,渾然一體,視覺上真假難分。使觀眾覺得自己站在當年的戰場之中。攻克錦州全景畫地麵塑型,以260根圓鋼管為支撐,上面鋪設角鋼、鋼板和鋼網,再以石膏做成具體的地表形象。
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傘形吊棚內,均勻地布置著318支日光燈,同時配合著60支高顯鈉燈,形成相當於錦州地區深秋季節下午兩點鐘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溫。畫面在精心設計的燈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面的光線極為均勻明亮。由於畫布對燈光的反射,使觀眾覺得畫面行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攻克錦州全景畫館還採用了現代立體音響技術,把解說和表現戰爭的聲響合成,當觀眾欣賞全景畫時,能同時聽到和畫面形象相一致的方位傳來的解說聲、爆炸聲、喊殺聲、轟鳴聲,使全景畫表現的戰鬥氣氛更為濃烈。

主創人員

總工藝師:夏書紳軍事博物館研究員、總設計師,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陳列藝術委員會主任)
創作組組長: 宋惠民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教授,遼寧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許榮初(魯迅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高泉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軍事博物館創作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創作組成員:(按姓氏筆劃為序) 王鐵牛(時任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關琦銘(瀋陽軍區著名畫家),許榮初,孫浩(解放軍藝術學院副教授),李恩源(遼瀋戰役紀念館副研究員),宋惠民,楊克山(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創作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高泉 ,傅大力(錦州市民眾藝術館研究員)
地麵塑型:田運忠,張言會,秦百川,車蕾,劉明躍 解說詞:凌雲(遼瀋戰役紀念館研究部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