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第三中學

攸縣第三中學

攸縣第三中學,創辦於1956年,是株洲市最早的市規範化完全中學之一。攸縣三中,地處酒埠江風景旅遊區和網酒經濟帶中心,基礎設施良好,校園環境優美,全校總面積100餘畝,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攸縣三中現有3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600餘人,在職教職工157人,其中專任教師119人,含本科學歷教師110人,高級教師22人,中級教師48 人,教育碩士3人,參加市骨幹教師培訓16人,省級骨幹教師培訓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攸縣第三中學
  • 外文名:Hunan youxian No3 middle school
  • 簡稱:攸縣三中
  • 校訓:堅毅 勤奮 團結 樸實
  • 創辦時間:1956年
  • 類別:公立完全中學
  • 現任校長:陳智躍
  • 知名校友:劉鼎新 彭新國
  •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株洲
  • 主要獎項:株洲市示範性高級中學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 占地面積:100畝
  • 通訊地址:湖南省攸縣酒埠江鎮文化路
學校介紹,現任領導,校風校訓,所獲成績,學校歷史,

學校介紹

經過50年的努力,特別是近幾年的奮鬥,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特色已經形成,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是“株洲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株洲市藝術教育先進學校”、“株洲市課餘體育訓練基地”、“株洲市優秀考點”、“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國家主體教育實驗基地”。2002年株洲市教育督導評估團評價說:管理程式化、經濟立體化、發展全方位。中央教科所原農村研究室主任李少元教授來校考察後欣然題詞: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科教興校,前程似錦。《人民日報》、新華社湖南分社、《湖南日報》、《株洲日報》、攸縣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對學校的巨變和質量騰飛作了專題報導。
教學樓、科學館、電腦室、語音室一應俱全,裝備有電視教學雙向控制系統、電視監控系統、校園智慧型廣播系統和多媒體系統,建有校園區域網,教師電子備課室,配有180台高檔電腦。有設施完善的閱覽室和配套的桌凳。學生食堂可供2600人同時用餐,並使用IC卡管理。4棟學生宿舍,可容納2600人住宿。學校有能滿足師生體育活動需要的運動場地;有專設的藝體樓,樓內設備設施齊全。
攸縣三中大門口攸縣三中大門口
學校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方針,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教研領路、質量第一”為宗旨,以“堅毅勤奮、團結樸實”為校訓,基本形成了“素質+個性”、“規範+創新”的辦學特色,注重教育、教學、教研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中學教學要注重基礎性、管理要注重穩定性、教育要注重開放性,要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的辦學經驗,依法施教,依法治校,規範辦學行為。領導班子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團結務實、開拓創新精神,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合理,深得教職工擁護和信任。

現任領導

校長:陳智躍
黨支部書記:王小林
副校長:劉正茂 劉遠見 張衛平 文里果

校風校訓

校訓:堅毅 勤奮 團結 樸實
校風:嚴謹 博學 創新 奉獻
學風:誠信 篤學 文明 守紀
辦學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培養目標:全面發展 學有特長

所獲成績

學校不斷強化科研興校意識,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常規管理為根本,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通過激趣、質疑、激勵上進,實現了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國家級課題《主體參與、主動發展、提高整體素質》03年獲省一等獎。《“兩循環六層次一百二十步”德育系列內容教育方案》在02年獲省二等獎。《開發語文課外資源,提高農村中學生讀寫能力》05年獲市一等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最佳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06年3月獲省一等獎。2005年共有69位教師論文獲縣以上獎勵,有150多名學生獲縣以上等各種競賽獎勵。
近幾年,三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高考錄取人數和一次性本科上線人數連年居株洲市同類學校前列。2004年“二本”一次性上線126人,創造了攸縣三中歷史上一次性本科上線人數突破三位數的記錄;2005年“二本”一次性本科上線108人,“三本”以上上線368人;2006年“二本”一次性本科上線88人,“三本”以上上線346人。而且近幾年不斷有學生考入北大、清華,2000年江川考入清華;2001年易青考入北大;2003年縣文科狀元鐘李又考入清華大學,成為攸縣第一個女清華生。
近幾年來,學校確立了“抓全面,創特色”的工作思路,在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實現了特色立校,體育強校。三中水上學校2003年參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賽獲縣級團體總分第二名。2003年8月代表攸縣參加株洲市九運會,取得四塊金牌。縣委、縣政府授予學校“參賽市九運突出貢獻獎”。同年9月,代表株洲市參加省九運會又取得了一金一銀一銅的好成績,市政府授予學校“參加省九運會貢獻獎。”2004年8月,水校健兒在省青少年賽艇、皮划艇大賽上又創佳績,取得十一金八銀二銅的優異成績,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又在株洲市十運會上取得金牌53枚;在省級比賽中取得金牌12枚、銀牌16枚、銅牌8枚,獎牌數和團體總分均居全省第二。2006年7-8月在湖南省十運會皮划艇、賽艇比賽中取得金牌19枚,銀牌16枚,銅牌13枚,團體總分全省第一。
學校始終堅持以德育工作為首的思想不動搖,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建立和健全了德育管理網路。學生能自覺遵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舉止文明,遵紀守法,勤奮學習,多年來犯罪率一直為0,多次被評為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被評為攸縣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正向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進軍。

學校歷史

湖南省攸縣第三中學是株洲市首批規範化完全中學。坐落於酒埠江風景旅遊區內秀麗的酒仙湖畔。1956年始創,至今已歷55個春秋。
一、前身(1956年-1958年)
攸縣解放後,農民送子弟入學讀書的積極性大大高漲。1955年攸縣出現了洶湧而來的讀書熱——“國中潮”,而原有的攸縣一中、二中兩所初級中學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共攸縣縣委於1956年7月提出用“頭上戴帽子,腳上穿靴子”的辦法(即完小附設國中班、國小附設幼兒班)緩解矛盾,決定在官田完小附設兩個國中班,稱為官田附中。這就是攸縣三中的前身。
1956年秋,縣教育科調龍升之同志任校長,官田附中在官田完小招收了一百一十名國中生,編為初一、初二兩個班,每班55人。 1957年2月謝雪純同志任教導主任,組建了官田附中的領導班子。也就在這時,新的矛盾暴露了,一是校舍緊挨著官田鐵廠,鐵廠轟鳴的馬達聲嚴重干擾教學工作;二是校區狹小,無法擴建新校舍。於是,縣政府批准縣教育科的意見,同意在官田陳家灣台上茶樹坡興建官田附中。縣教育科委派洪峰如同志負責新校舍的建造工作。經過近三年的施工,建成磚木結構的一棟兩層10間的教學樓,一棟12間平房的教職工宿舍,一棟大小三間的廚房,一棟兩間的男女廁所,一棟木架杉皮蓋的學生和教職工食堂。1957年下期,官田附中的師生就在這個新的校舍學習工作了。同時又招收了兩個班的學生110人,編為初三、初四班。教職員工增加到12人。這時的官田附中實際上已和官田完小分開,成為了一所獨立的初級中學。兩百多名師生在簡陋的條件下,勤奮工作,努力學習,開始譜寫學校的新篇章。
1958年秋,學校又招收了三個班新生,編為初五、初六、初七三個班。這三個班學生進校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一張課桌、沒有一條凳子,怎么辦?學校組織老師一方面向學生大講延安精神和抗大作風,教育學生克服困難,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援來解決困難。結果從海背沖和官田大屋等地借來了農家廳屋中門門頁18塊和許多鋸開了的木料,用紅磚架起來當課桌和凳子,學生們高高興興地在這樣的教室里聽課、做作業。寢室沒有一張床,學生在樓板上開統鋪。沒有操場,陳湘老師帶領學生自己動手搞個簡易操場上體育課。當時,這所擁有七個班學生的新辦中學,教職員工只有18人。他們憑著一顆忠誠於教育事業的紅心,克服種種困難,兢兢業業,埋頭苦幹,為培養祖國的後代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誰也沒有考慮過“待遇”問題。
1958年下期開學不久,根據縣委、縣政府的指示,全校師生共赴巒山,為攸縣人民鐵廠挑運礦砂達半個月之久。回校複課後又接縣委批文,學校與人民鐵廠合併,走工廠辦學的道路,於是學校把學生分成高爐、燒結、型鑄、修理四個組,定時到鐵廠接班做工。但實踐證明,這種勞動過多的做法,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
同年十一月,攸縣縣委會正式下文將官田附中命名為攸縣第三中學,同時任命易堯彩同志為副校長,結束了官田附中的奮鬥歷程。
二、初創(1958年-1966年)
1959年9月,學校在東塘新校址正式掛牌開學。九個班共474名學生和24個教職員工在這所嶄新的學校里開始了新的奮鬥歷程。開學時,教學樓只完成了一層,教師宿舍等基建工程尚未動工。二十幾個教師,只好擠在新建的浴室里住宿辦公,有兩位老師在板梯間搭個鋪住宿辦公,借用坪里組一棟舊祠堂用於學生住宿,在上層仍在施工的教學樓(兩層磚木結構)下層上課。開學了,人也多了,建校速度也加快了,師生利用勞動課,課餘時間,有時開夜工,修通了道路,開出了操場。自己作土磚,1960年建成了一棟土磚平房學生宿舍計30間。這樣,在東塘的松樹嶺上出現了教學樓三棟(18間),教師宿舍兩棟(28間),廚房、浴室、廁所各一棟,總建築面積為1262㎡的建築群,這就是攸縣三中的最初規模。
1958年至1959年,大煉鋼鐵,大搞建校勞動,占用了不少教學時間,反“右傾”運動又搞得教師人心惶惶,加上“左傾”思潮的影響,搞什麼“雙高課”(高速度、高質量),儘管學校採取早晚上課、星期日補課等辦法,試圖完成好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取得較理想的成績,然而在1959年畢業統考時,成績還是在全縣倒數第一。針對師生中的自卑情緒,學校提出了“打消自卑感,樹立自信心,師生齊努力,堅決奪先進”的行動口號,著力抓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精講多練,不吃“夾生飯”。與此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學校採取了“兩建立、兩開展”的措施。“兩建立”是建立以學生會幹部、班主任、團支書、班長為主幹的政治工作隊伍,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課堂、就寢、就餐等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行動規範化。“兩開展”是開展學英雄爭先進活動;開展評比競賽活動。體育活動卓有成效。在陳湘老師指導下,1959年10月,學校以易德華、謝晚成、陳銀春(女)等人組成的體育代表團,參加湘潭地區第一屆運動會,易德華同學取得了百米跑第三名的好成績。
由於領導得法,師生齊心協力,1960年國中畢業統考時,成績有所上升,名列全縣第三。
1961年3月間,縣委提出改學制,要求把1960年春季招收的學生及超齡生下放農村,以緩解農村勞動力緊張的矛盾。當時下放111人,加上流動的學生,1961年上期只有368人。
1961年上期,學校成立黨支部,夏文斗同志任書記,易堯彩同志任校長,李乾成同志任副校長。學校因勢利導,提出了“政治掛帥思想紅,教學為主勁不松,師生奮發齊向上,誓把紅旗插三中”的口號,開展稱為“個十百千萬”的競賽活動,顯見成效。1961年國中畢業統考成績為全縣第一。
夏文斗同志和生物教師姜世湖帶領師生大搞校園綠化。校園裡一排排臘樹、苦楝、側柏、楠竹,大多數是1961年-1963年間栽培的,他們為美化校園作出了貢獻。
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學暫行條例》(草案)(即“五十一條”)公布。5月,教育部發布《中學生守則》(草案)。學校在貫徹《條例》和《守則》時,特彆強調以教學為主,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合格人才。
師生渴望安定地工作和學習,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把三中辦得更好。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1964年又來了一場“社教前哨戰”,抓什麼“攸縣的龍普騰”,學校的教學秩序又一次受到嚴重衝擊。
三、文革(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中旬,攸縣縣委派“文化革命工作組”進駐三中,宣布“停課鬧革命”。不久,成立了“文革領導小組”主持學校工作。
“工作組”進校後,根據上級“上連黑主子,下對黑靶子”的指示,把矛頭指向廣大無辜的教師,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語文教師褚世宜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
學校派性鬥爭十分激烈,陷入無政府狀態。
1968年3月,中央發出“複課鬧革命”的指示,學生開始回校,工宣隊進駐學校。歷時兩年的派性鬥爭基本結束,動盪不安的局面才逐漸平靜下來。
1969年3月,縣政府決定攸縣三中開辦高中班,劉福啟同志調三中工作。這時鋼廠工宣隊進駐學校協助工作。這一年,招收了首批高中生40人,編為高一班。從此學校由一所農村初級中學變成了完全中學。9月,組成了以劉福啟同志為主任的革命委員會。
劉福啟同志面對“文革”給學校造成的災難,提出“學生不以學為主是不務正業”,“學校的中心任務是教學”。他大膽啟用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老師,狠抓了教學秩序和學風的建設。於是,學校出現了秩序井然、教學認真、學習努力的可喜局面。1971年,學校向湖南師範學院(現師大)美術系選送了陳德浩同學,外語系選送了李淑媛同學。他們成為攸縣三中首批上大學的學生。同年10月,當時的省革委會副主任章伯森同志來校視察,對學校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隨著學生年齡結構的變化,學生人數的增加,團組織規模的擴大,1971年10月,學校成立了共青團攸縣三中委員會,王全福同志任首屆團委書記。
1973年下期,吳源儉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他繼承了前任校長的辦學思想,重用有才幹的老師。由於師資力量強,縣裡要三中舉辦了兩期英語教師培訓班,為全縣鄉鎮中學培訓師資。
1974年,學校領導在抓好教學的同時,為改善辦學條件辦了三件實事:一是打水井建水塔,解決用水困難;二是在沙里坪農場建築了一幢四棟三間的紅磚平房,供師生到農場勞動時食宿用;三是創辦了印刷廠,為學校後來的勤工儉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5年在左傾思潮影響下,上級決定縣裡辦大學,攸縣三中停辦,改辦為攸縣五七大學衛生分校。
四、復辦(1977年-1983年)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宣告了“文革”的結束,學校走上了撥亂反正,醫治創傷的軌道。
1977年7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復辦攸縣三中。縣教育局即派劉正連同志任三中副校長,主持復辦工作。劉同生同志任教導主任。
1978年9月,劉發富同志任校長,湯章慶任教導主任。學校實施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國小教育計畫》(試行草案)。恢復了少先隊和學生會等組織。
1979年2月,恢復了工會組織,塗士勇同志出任工會主席。
7月,高中25至28班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19人被高等學校錄取。
是年,學校開始實施教育部制訂的《中學生守則》(試行草案),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規範管理,校紀校風大為好轉。
良好的校風帶來令人滿意的成果,在1980年高考時,有14人被高等院校錄取。
1980年9月,劉發富同志調任攸縣二中校長,文有然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陳芬良同志任副書記、副校長。
新一屆領導在一年的任期內,著力於學校管理的制度化,制訂了《崗位責任制暫行條例》和《教師考核辦法》,要求“各負其責,各盡其能,把三中辦好”。同時從1981年3月份起,學校全面開展“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月活動。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師生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良好的教育帶來豐碩的成果,在1981年高考中,一批學子又被高校錄取,其中高軍等人考入第一軍醫大學等名牌院校。
1981年9月,文有然同志調任攸縣師範校長,陳慰來同志接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兼校長,陳芬良同志任副校長兼副書記,劉聯瑞同志任副校長,尹特貽同志任教導主任,一學期後,尹特貽退休,洪能愚同志任教導主任,易定寰同志任總務主任。
1982年下期,高、國中皆由兩年制改為三年制。
學校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因此在1982年的高考中有44名學生上了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是復辦後五年中的最好成績。同年,應屆高中畢業生朱宏彪、王祖榮被招收為飛行員,省招飛辦授予學校“招飛先進單位”。學校領導設法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1983年,架設了從鋼廠接來的照明專用電線,解決了長期供電不穩定的老大難問題,結束了經常買蠟燭照明的歷史。同時,在體育教師陳國生同志的主持下,酒埠江地區各兄弟單位大力支援,修築了120米直線跑道和200m環形跑道的運動場,為正常開展體育活動,進行體育教學和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場地。
五、振興(1983年—2001年)
1983年4月,按照國家機構改革的有關精神,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陳慰來同志調任攸縣二中任黨支部書記。洪能愚同志被任命為攸縣三中校長,陳芬良同志為黨支部書記,劉聯瑞同志任副校長,劉德芳同志任教導主任,高愛榮同志任教導處副主任,易定寰同志任總務處主任。洪能愚同志上任不久,在省城工作的攸縣東鄉革命老前輩尹輝、彭秀實、賀湘楚就向他提出了要對東鄉30萬人民負責,要求他把三中辦好,為老區人民爭氣。學校行政一班人肩負著革命前輩的期望和東鄉人民的重託,帶領師生走上了振興三中之路,使三中發生了巨大變化。
首先是千方百計改善辦學條件。當時學校僅有三棟兩層十八間50年代建築的磚木結構,板梯、樓板、圍欄均已腐爛的教學樓。幾十位教師也是擠住在低矮潮濕的磚木結構的平房裡。圖書儀器無處可放。水電供應不足,困擾師生的生活。本著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原則,於1983年9月至1984年上半年興建了917.64m2的第一棟教工宿舍樓,1984年至1985年又興建了923.47m2的食堂和廚房以及151m2的男女生浴室。1985年下半年還建成了一棟單職工宿舍計225.67m2,同時安裝了學校第一台鍋爐,為師生的生活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還請416地質隊打了一口百多米深的機井,解決了長期供水不足的困難。為解決生活用車問題,學校又購置了第一輛汽車,為採購生活物資提供了方便。1986年興建了856m2的女生宿舍。1987年拆掉第二棟老教學樓興建了1903.67m2的第一棟五層17間標準教室的教學大樓。1988年又建了980m2的第二棟教工宿舍16套,同時修建了全校的圍牆近1000米,建起了校門。1990年興建了1393m2的男生宿舍,同年底至1991年9月,在附近廠礦和東鄉片各鄉鎮集資資助下又興建了1300m2高達6層的科教大樓和兩層的培訓樓,與此同時修築了中心花壇和中心水泥大道。1991年至1992年上半年又興建了1200m2的第二棟教學大樓。在這近十年中,校園內的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三是落實“德育為首”,努力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是學校教育中的首要問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針對性、科學性,減少隨意性、盲目性,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循環,把各個環節當作有序的整體,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完成。政教處主任(後為黨支部書記)李子善同志主持制定了《“兩循環六層次一百二十步”德育系列內容教育方案》,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德育工作體系,使德育工作經常化、規範化、具體化。1991年100%的班級成為了規範班級,98%的學生成為了規範學生,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助人為樂蔚然成風。
四是完善管理機制,增強學校活力。
落實三大管理,即目標管理、民主管理、法規管理,使學校工作走上制度化、民主化、科學化。
由於學校領導辦學指導思想明確,實行了科學管理,民主決策,充分調動了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因此,學校各項工作捷報頻傳,連年受到省、市、縣三級領導的表彰與獎勵。如1987年獲縣“教育工作二等獎”,1991年成為“株洲市先進學校”,1992年初評為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並被評為省教育工會“先進集體”,還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工作綜合評估一等獎”。
1992年下期,洪能愚同志調攸縣教育局任副局長。高愛雲同志任校長,劉德芳同志任副校長。1993年2月李子善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劉曼文同志任政教處主任。江門順同志任教務處主任,(1993年下期起任副校長),1994年下期起艾三平同志任教務處主任。9月,學校管理工作評估,獲縣一等獎,獲獎金730元。
學校實行滿負荷工作制,從9月份起,開始對教師實行課時補貼。
為了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1992年—1995年擴大了印刷廠和養豬場的規模,第二棟教學大樓(教學南樓)建成,交付使用。1994年,建立了語音室,1995年興建了大米廠,並開始興建第三棟教工宿舍樓。購進了學校第一台電腦,同時擴建了250M的環形跑道。
1996年下期,縣委進行機構改革,年近花甲的高愛雲、劉德芳同志退居二線。江門順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艾三平、吳飛星同志任副校長,曾望民同志任辦公室主任,顏繼瑞同志任政教處主任(1997年下期升任副校長),向子安任教務處主任,江亦成、劉新中同志任教務處副主任(1998年下期分別升任政教處主任和教務處主任),譚二能同志任總務主任,宋增稻同志為工會主席,龍志華同志任團委書記。
學校領導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特長,創造學校特色,調整課程結構,加大活動課的份量,增設體藝班。1996年高考,美術考生陳米娜的專業成績在全省獨占鰲頭。學校成了株洲市藝術教育先進學校。高中學生龍振湘的《我的路》、《啟示》分別獲全國第九屆、第十屆中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國中學生鐘李的《我愛長城,我愛中華》獲北京長城學會作文大賽佳作獎,參加了1997年北京暑假夏令營。近幾年來各科奧林匹克競賽有50餘人獲得市級以上獎勵,《株洲日報》以《芬芳的回報》、《魅力緣何而來》報導三中實施素質教育狀況,1999年9月11日,《人民日報》“輝煌五十年”欄目又繼續報導了三中情況。同時學校還努力使教學手段現代化,1997年共投資12萬,全校24個教學班,班班配置了“三機一幕”(即電機視、幻燈機、收錄機、幕布)。購進了34台電腦,建成了微機房,更新了語音設備。1998年又投資18萬建立了“中央控制室”。1999年被省教委正式授予“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並掛牌。在教學上實行年級組負責制,倡導集體備課,有力地推動了教改進程,提高了教學質量。1997年高二畢業會考合格率居全縣第一,高考上線率為全縣第二,學校還被省教委評為“省優秀考點”。1998年高二畢業會考合格率為99.61%,高考一次性上線45人,居全縣第二,1999年高二畢業會考合格率為94.81%,高考一次性上線96人,總人數居全縣第二。江川同學以658高分考入清華;易清同學以662高分考入北大。
學校領導還狠抓了教育理論的學習與研究。經常請省市縣各級教育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如1999年請湘潭大學美籍客座教授馬丁·柏恩來校為師生講學,美籍教授向學校贈送了價值2000美元的“科技發明百科全書”一套24本。為汲取外地教育教學先進經驗以充實提高自己,幾年來還走出校門,先後到湖北、山東和省內、市內著名學校參觀學習。通過學習與交流,教學研究之風日漸濃厚,教研水平不斷提高,近幾年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的教育教學論文達260篇。1998年中央教科所李少元主任來校視察後,揮毫題詞:“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科教興校,前程似錦”,對學校的教改教研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讚揚。注重學校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30萬元,修築了校門口的水泥大道。同年還購置五十鈴新車一台,以保證生活用車的需要。校內路面硬化已基本完成,建成了兩教學樓之間的中心花園,樟樹園、生物園也初具規模。還徵收了部分土地,擴展校區面積1.3畝。為進一步改善職工居住條件,1998年投資38萬元改造了老18套教師宿舍,使每套都有實用的廚房和衛生間,同時內外裝飾一新。1999年又投資50萬改造學生食堂,購置了新鍋爐,使1000餘名師生的生活及用水條件又有了新的改善。
1998年5月4日舉行了“株洲市規範化完全中學”的授牌儀式。
六、快速發展(2001年—2006年)
2001年下期,江門順同志調任攸縣一中校長,杜幼華同志任校長,艾三平任書記,吳飛星任副校長兼工會主席,劉新忠任副校長,曾旺民任辦公室主任,龍志雄任教務處主任,王小林任政教處主任,李建春任教科室副主任,洪新建任總務處主任,洪新學同志任團委書記,一年後,董嬌平同志接任。
2004年8月,上級對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微調。艾三平、吳飛新、洪新建三位同志先後調出。周祖文任書記、譚軍任副校長,李建春任副校長兼工會主席,劉秋桂任辦公室主任,王小林任教務主任,龍志雄任政教主任,曾旺民任教科室主任,余方其任總務主任,2005年8月李雄飛任教務處副主任。
2000年4月,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四大家領導現場辦公,給學校提出新的奮鬥目標:奮戰五年,向省重點中學邁進。 2001年學校成立了創建領導小組,校長杜幼華任組長,總攬創建工作大局,制定了《攸縣三中中近期發展規劃》。2005年8月,縣政府簽發檔案,正式向株洲市政府申請將三中創辦成省級示範性中學。9月,株洲市政府向省教育廳申報。10月,省教育廳行文,正式同意該校申辦省示範高中。2006年3月,在攸縣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已正式把三中創辦省示範高中寫入攸縣“十一五”發展規劃。新領導班子提出了“最佳化管理、主動發展、眾志成城、再造輝煌”的口號,號召全校師生以50周年校慶為契機,為在2007年成功創辦省示範高中而努力。
這一時期,主要工作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學校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積極推行“平民教育”。
作為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學,學生大多來自普通農村家庭和一般工薪家庭。學校既沒有省級示範性中學那樣的優質生源,也不像貴族學校那樣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基於此,學校把自己的教育定位為平民教育。
在教學方面,學校老師在“高立意,低起點,嚴要求,重落實”思想的指導下,注重培養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潛能,實施“分層次教學”,注重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落實。在德育方面學校實行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對困難學生進行“經濟扶貧”,“學習扶貧”、“思想扶貧”、實施“溫暖育人”。師生共捐款158907元,扶助特困生800餘人。政教處訂閱了許多電化教育片,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電教手段,讓學生受到生動教育,創建了平安校園。學生犯罪率為0,出色完成了綜治工作。在“辦平民教育、辦公平教育、辦滿意教育、辦優質教育”宗旨的引領下,各種榮譽接踵而至。2002年10月株洲市教育督導評估團高度評價為:管理程式化、經濟立體化、發展全方位。2002年被評為縣“先進學校”,杜幼華被評為縣“十佳校長”。2003年度獲攸縣“先進基層工會組織”;2004年11月25日,“攸縣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現場會”在該校勝利召開,杜幼華校長在會上作了《愛心支撐下的平民教育》的典型發言。同年,攸縣“2004年高中教學與管理工作會議”在該校隆重召開。2004年學校被評為“攸縣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校團委被評為“先進基層團委”。2005年學校被評為株洲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校團委獲縣“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由於學校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因而該校教育教學質量之花越開越鮮艷。2006年4月5日《湖南日報》以“愛心催生平民教育”為題,報導了該校在平民教育理念指導下取得的豐碩辦學成果。
(二)、大力加強硬體設施建設,打造信息化校園。2002年,更換了2500套學生課桌和150套教師辦公桌,增加了供師生使用的離子飲用水,更換了食堂自動售飯系統,極大地改善了師生學習與生活條件;興建了有600多個床位的女生公寓;給教室重新配置了電視機錄音機;建成了學校第一代校園網;添置了50台電腦和中控設備,各辦公室都開通了寬頻網;將0.5T的鍋爐改造為2T新鍋爐;在校園內樹立了60餘塊文化牌,濃厚了校園文化氛圍;將所有能硬化的地方進行水泥硬化。同年9月,學校又多方籌資興建七層6000多㎡的現代化科學館;裝備了現代化的電教廳、會議廳。
2005年完成電網改造,建成新式高檔“宣傳欄”和盪槳池。全面推進學校的信息化環境建設,建成100M的校園寬頻網路系統、智慧型廣播系統、電子監控系統和17間多媒體教室;廣播系統音質優美宏亮,網路系統將250多個網路結點送到每間教室、每間教師宿舍,讓大家能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能隨時上網衝浪,享受信息化的妙處。教師配備了性能卓越的手提電腦。學校大力開展網路環境下教與學的研究和實踐,推動信息技術教育的廣泛運用,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大力加強師德建設,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努力造就一支讓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學校一貫強調“敬業、文明、求實、奮進”等師德準則,講奉獻,講學習,講正氣,為人師表。落實了縣局兩個“十不準”。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促使廣大教師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轉變,打造學習型學校。學校重點建設了三大工程:校本培訓、“名師工程”、“青藍工程”。
2005年-2006年度學校重點建設數位化教學環境。對教師採取“教學--帶學---送學--研學”的培訓模式,每次教研會的口號是“學一種理論,研究一個問題”,促使教師由反思型向研究型轉變。研究型教師日漸湧現,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喜人。其中“兩循環六層次一百二十步’德育序列化方案” 2001年獲株洲市一等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最佳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體參與,主動發展”課題2002年獲省二等獎;“開發語文課外資源,提高農村中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2005年獲株洲市一等獎。
(四)、教育教學碩果纍纍
學校先後承擔了兩個省級“十五”規劃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最佳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的電教課題和“開發語文課外資源,提高農村中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和實踐”的語文課題。圍繞兩個課題,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投身於教學科研工作,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並獲獎,其中獲省級以上8人,獲市級獎18人,縣級獎23人。教師論文獲省級以上獎14人次,獲市級獎28人次,獲縣級獎162人次。教師教育科研的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特色辦學成效顯著。2000年3月份,學校根據“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走創新之路,建規範強校”的工作思路,依據酒埠江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創建了以皮划艇運動為特色的水上訓練隊。2001年8月份,參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賽獲得縣級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2001年10月份代表攸縣參加株洲市九運會,取得了四塊金牌。攸縣縣委、縣政府授予學校“參賽市九運突出貢獻獎”。2003年8月份,代表株洲市參加“省九運會”,又取得了一金一銀一銅的好成績,被市政府授予“參賽省九運貢獻獎”。同時,為省體工隊輸送了一批隊員,引起省、市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2004年8月份,水上健兒在湖南省皮划艇大賽上又創佳績,取得11金8銀2銅的優異成績,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在全省比賽中,又奪12金、16銀、8銅,獎牌數和團體總分位居全省第二。9月在市十運會上又取得金牌53枚。水上訓練隊現有隊員58人,正奮戰“省十運”,力爭奪金27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