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收藏分類-瓷器收藏)

收藏(收藏分類-瓷器收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收藏,是指對中國古董的收存,這裡主要指的是對瓷器的收藏。古瓷器是中國主流的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最為密切,對於傳承歷史文化來說非常重要。所以,收藏者還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要通過收藏為社會作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收藏
  • 性質:古玩用語
  • 釋義:對古玩用金錢買來或者換來收存
  • 領域:古玩收藏
鑑定分享,陶瓷發展史,陶瓷的分類,

鑑定分享

古陶瓷收藏的類別,可以分綜合性、專題性、題材性、工藝性、專題加題材性。綜合性面最廣;專題性可以按照窯口收藏,也可以的按照某一個斷帶 收藏;題材性根據古陶瓷上畫的花鳥、山水、人物種類收藏;工藝性按胎裝飾和釉裝飾收藏,胎裝飾又有貼花、印花、劃花、堆塑,釉裝飾又可分為單色瓷(點彩、 繪彩)和彩色瓷(五彩、鬥彩、粉彩),元以後的青花和彩瓷就是彩色瓷;專題加題材性的,比如前面說到的陶思安,就專門收藏清三代人物罐,清三代是專題的, 題材就是人物罐,這樣收藏有個好處——很專,這樣收一般很難碰到假的,收的時間長,也就有經驗了。
中華收藏品建議初學者還是學單一的比較好,以下是中華收藏品瓷器鑑定技巧分享:
1:年代鑑定,比較複雜,主要是看瓷器表面的反光程度、胎體的顏色、外觀形狀、構圖思路、胎質和釉面的成份等,確定基大概年代。
2:完整度鑑定,觀看是否有裂紋、脫釉、磕碰、補接、擦劃等
3:藝術價值鑑定:比如是否名人製造,是否名人書寫、作畫等
4:歷史價值鑑定:比如是否官窯,是否名人用品,是否有特殊歷史意義等。
5:材質鑑定:比如是否特殊精細陶土,胎釉等。
6:稀缺性:稀少的精品瓷器價值更高。
關於技巧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中華收藏品網的經驗,歸納為5個字:“望、聞、問、切、地”。“望”——什麼叫望?就是要看。多數收藏者也不去看,只要人家推過來就收下,他認為對的就不屑到博物館去看,也從來不看相關書籍。我建 議收藏者要到兩方面去看:一是到各大博物館去看,去國有博物館和民營博物館,行業博物館,不論是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區級)都可以;二是看書,涉及 藝術品投資書籍很多,一類是圖錄方面的書,一類是有價值文字(文獻)書和論文,如有台灣故宮月刊和文物、考古月刊。對初學者重點推薦四本書(見附),這是 解決收藏者的世界觀。
收藏
我覺得看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就根本不懂一些知識,沒有知識又怎么能搞收藏。收藏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有收藏者和我說,他收藏了這么多 年,花了幾百萬,一次博物館都沒去過,結果拿到我們博物館來鑑定,一箱一箱都是假的。如果你玩的是贗品,那是一種對文化的玷污。通過看,可以解決世界觀的 問題。
“聞”——聞就是聽,這是要解決方法論的問題。聽有音之音(雜音)者聾,要聽有真才實學者。什麼應該聽,什麼不應該聽,也要做到心中有數。
“問”——問是求教,搞古陶瓷收藏的天生不是有這個那個本領,有問題要對症下藥、對症對人請教老師,要問知情人。比如耽寶昌是青花、彩瓷鑑定的專家,而對越窯和龍窯瓷就不一定是頂級專家,而浙江的專家在這方面就是強項了。頂尖的專家也只懂得幾個門類,要實事求是。
“切”——切就是要實踐。收藏古陶瓷絕對不能紙上談兵。我去幫人鑑定,對方先給我看書,跟書上對都是一模一樣的。他根本不知道,書印出來的 時候色差就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收藏古陶瓷的人一定要有實踐,要多看博物館裡的東西,多看一些大收藏家的東西,要多去比較規範的拍賣行看看。收藏者之間要多 交流,不要私藏或密藏,這是解決收藏者實踐科學判斷能力。
“地”——地指的是本地。要從本地熟悉和可借鑑(各大博物館)文物藝術品入手。這是我這幾年通過與社會上收藏者的廣泛接觸、調查的總結。本地的東西往往都 收藏很好,但是一出本地,很多很多都是假的。比如在昆明,當地藏家拿出了龍泉瓷,那是假得不得了的東西,他都作為真品放在那裡。這是因為昆明那邊沒有龍泉 窯,他們不能在博物館借鑑到真的東西。這個品種在浙江收藏就很容易,因為越窯在省內各大博物館都有。當然,收這類東西也還是要謹慎。

陶瓷發展史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鑑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校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磁山·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麵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
1973年首次發掘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2]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於母系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套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出現標誌著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溫度1100-1340};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再燒1100--1340度}為釉中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600-800度}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陶瓷的分類


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套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難硬性地歸納為幾個系統,詳細的分類法各家說法不一,到現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兩種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分類法:
(一)按用途的不同分類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 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套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其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於、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
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
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二)按所用原料及坯體的緻密程度分類可分為: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細陶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從粗到精,坯體是從粗松多孔,逐步到達緻密,燒結,燒成溫度也是逐漸從低趨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著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203還原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著色坯體的製品。精陶器坯體吸水率仍有4~1 2%,因此有滲透性,沒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採用含鉛和硼的易熔釉。它與炻器比較,因熔劑宙量較少,燒成溫度不超過1300℃,所以坯體增未充分燒結;與瓷器比較,對原料的要求較低,坯料的可塑性較大,燒成溫度較低。不易變形,因而可以簡化製品的成形,裝缽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機械強度和衝擊強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時它的釉比上述製品的釉要軟,當它的釉層損壞時,多孔的坯體即容易沾污,而影響衛生。
精陶按坯體組成的不同,又可分為:粘土質、石灰質,長石質、熟料質等四種。粘土質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質精陶以石灰石為熔劑,其製造過程與長石質精陶相似,而質量不及長石質精陶,近代來已很少生產,而為長石質精陶所取代。長石質精陶又稱硬質精陶,以長石為熔劑。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廣的一種。近世很多國家用以大量生產日用餐具(杯、碟盤予等)及衛生陶器以代替價昂的瓷器。熱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減少收縮,避免廢品。這種坯料多套用於大型和厚胎製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國古籍上稱“石胎瓷”,坯體緻密,已完全燒結,這一點已很接近瓷器。但它還沒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體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數允許在燒後呈現顏色,所以對原料純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樣高,原料取給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很適應於現代機械化洗滌,並能順利地通過從冰櫃到烤爐的溫度急變,在國際市場上由於旅遊業的發達和飲食的社會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銷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於瓷器坯料,但燒後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則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發展的更高階段。它的特徵是坯體已完全燒結,完全玻化,因此很緻密,對液體和氣體都無滲透性,胎薄處星半透明,斷面呈貝殼狀,以舌頭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質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製造高級日用器皿,電瓷、化學瓷等。
軟質瓷 (soft porcelain) 的熔劑較多,燒成溫度較低,因此機械強度不及硬質瓷,熱穩定性也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於裝飾性,所以多用於製造藝術陳設瓷。至於熔塊瓷 (Fritted porcelain) 與骨灰磁 (bone china),它們的燒成溫度與軟質瓷相近,其優缺點也與軟質瓷相似,應同屬軟質瓷的範圍。這兩類瓷器由於生產中的難度較大(坯體的可塑性和乾燥強度都很差,燒成時變形嚴重),成本較高,生產並不普遍。英國是骨灰瓷的著名產地,我國唐山也有骨灰瓷生產。
特種陶瓷是隨著現代電器,無線電、航空、原子能、冶金、機械、化學等工業以及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等尖端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長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長石,然而更多的是採用純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製造工藝與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