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倍增計畫(日本國民收入倍增計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民收入倍增計畫,最初來自日本從60年代到70年代搞的“國民收入倍增計畫”,目的為了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中國專家說:中國現在基本具備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畫”的條件。 國民收入倍增計畫(IncomeDoubling Program)是日本1961~1970年間的經濟發展計畫。該計畫由池田勇人內閣制定並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畫造就日本黃金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收入倍增計畫
  • 目的:為了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
  • 時間:1960年
  • 提出人:下村治
計畫提出,主要內容,主要目的,實施結果,時代意義,

計畫提出

1960年,日本池田內閣為了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採納經濟學家下村治的建議,宣布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畫”。
這場新經濟運動成為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1968年,日本成為西方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經濟強國。到1973年,國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日本從此誕生和形成了一個強大和穩定的中產階層。

主要內容

①充實社會資本。
②產業結構高度化,提高高生產率部門在產業中的比重。
③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
④培訓人才,振興科學技術。
⑤緩和二重結構,確保社會安定。
這一計畫規定: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8%,人均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9%。

主要目的

這一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使經濟達到極大的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實現充分就業,消除日本經濟所具有的經濟結構不平衡狀況;其具體目的是10年後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及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倍以上。

實施結果

國民收入倍增計畫在日本實施的結果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6%和11.5%,超過計畫規定的目標;實施計畫的第七年,便實現了國民收入增長1倍;人均國民收入按市場價格計算,從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間實際工資平均增長83%。
1970年該計畫完成之時,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先後超過法國和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通貨膨脹、兩極分化、大都市人口過密化和農村人口過疏化等問題愈益嚴重。

時代意義

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畫,在日本經濟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效果,是因為他們把經濟發展的目標,確定在全民的收入增長上,把這一核心要點作為這場新經濟運動的名稱、口號和旗幟高高舉起。用國民收入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不是用經濟總量的增長來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以國民收入倍增為第一目標,經濟的發展就會井然有序;用經濟總量的增長為目標,不對人們的收入做出規定,財富分配次序就會混亂,經濟發展就會失衡。
如何確定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一門學問。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畫,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成為日本民族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象徵。為什麼要這樣確定經濟發展的第一目標?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市場經濟的科學其實就是人的科學,市場經濟就要調動人人的積極性,推動人人消費,拉動內需,經濟才能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