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過去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中,肺炎支原體最為常見。可引起流行,約占各種肺炎的10%,嚴重的支原體肺炎也可導致死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主要發病機理:肺炎支原體在發病前2~3天直至病癒數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發現。它通過接觸感染,長在纖毛上皮之間,不侵入肺實質,其細胞膜上有神經氨酸受體,可吸附於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抑制纖毛活動和破壞上皮細胞,同時產生過氧化氫進一步引起局部組織損傷。其致病性可能與患者對病原體或其代謝產物的過敏反應有關。感染後引起體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體,所以很少發病。

臨床表現

潛伏期2~3周,起病緩慢,約1/3病例無症狀。以氣管-支氣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現,而以肺炎最重。發病初有乏力、頭痛、咽痛、發冷、發熱、肌肉酸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頭痛顯著。發熱高低不一,可高達39℃。2~3天后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痰或黏液膿性痰,有時痰中帶血。發熱可持續2~3周。熱度恢復正常後尚可遺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無胸痛。
體檢示輕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約15%有鼓膜炎。頸淋巴結可腫大。少數病例有斑丘疹、紅斑或唇皰疹。胸部一般無明顯異常體徵,約半數可聞乾性或濕性囉音,10%~15%病例發生少量胸腔積液。

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常在正常範圍內,但偶爾亦可升高。25%患者白細胞超過10.0×109/L,少數可達(25.0~56.0)×109/L。分類以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稍增多。血小板減少。直接庫姆斯試驗可陽性。血沉在發病初期階段可增快。
2.培養法
因肺炎支原體營養要求高,生長緩慢,需觀察10~30天或更長時間,對臨床診斷幫助不大。
3.血清學方法
(1)補體結合試驗 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廣泛使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2)間接血凝試驗 主要檢測IgM抗體。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用於檢測IgM和IgG抗體。方法敏感、特異性高、快速、經濟,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實用可靠的手段。現已有ELISA試劑盒出售。
(4)冷凝集試驗 是一種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非特異性試驗。
4.核酸雜交試驗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125I等)標記的核酸探針技術進行肺炎支原體檢測。此法雖靈敏度高且特異性較強,但要求條件也較高,需要使用同位素,故難於在臨床推廣。
5.聚合酶鏈反應(PCR)
自1992年該法用以檢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標本。從綜合結果看,PCR法檢測的陽性率明顯高於培養法(靈敏度比普通培養法高10~100倍),也明顯高於血清學和探針雜交法。其特異性也較強,與其他支原體無交叉反應,且不受口腔其他菌污染的干擾。所需時間較短,因而採用PCR法可爭取早日確診,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在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症狀時,快速可靠的診斷更為必要。由於此法相當敏感,故實驗操作時應特別小心,避免污染。
6.肺部X線
檢查可見模糊雲霧狀或均勻一致的陰影,近肺門部較緻密,向外逐漸變淺,邊緣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葉。絕大多數為一葉受累,以下葉多見,左下最多,右下次之,側位20%左右有少量胸腔積液,10%左右見肺不張,偶見胸膜炎,肺部病變通常在2~3周吸收,完全吸收需4~6周。小兒約30%伴有肺門淋巴結腫大。

診斷

臨床症狀如頭痛、乏力、肌痛、鼻咽部病變、咳嗽、胸痛膿痰和血痰,肺部X線表現和化驗室檢查如冷凝集試驗等有助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
呼吸道隔離,休息,供給足量水分及營養。對症治療:忌用水楊酸類藥物以防溶血。一般選用具有緩慢而持久作用的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醯基酚、卡巴匹林鈣、賴氨比林、柴胡等,高熱時輔以物理降溫。化痰止咳。清除鼻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霧化吸入。
2.抗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