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物鏡

攝影物鏡俗稱攝影鏡頭。攝影中形成光學影像──實像的透鏡。透鏡用作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以至19世紀初用於照相機以前,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1841年以後,光學家們探索像差的修正,使透鏡的解析度有明顯的提高,納光性能也得到了改善;50年後,設計出非像散物鏡,加速了攝影物鏡設計、研製工藝的進展。當代生產的攝影物鏡是像差得到較好校正的視角大(如焦距為16毫米的超廣角)、納光本領高(如相對孔徑為f/0.7)的普通攝影物鏡及起始焦距短(如25毫米)、變焦倍率大(如30倍)的變焦攝影物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攝影物鏡
  • 俗稱:攝影鏡頭
  • 歷史:100多年
  • 3個主要參數:焦距 相對孔徑和視場角
原理,類型,

原理

任何光學系統都只有在成像範圍和光束寬度均為無限小時才能成完善像在理論上,對任意大的範圍、以任意大的光束成像都完善的光學系統是理想光學系統。但是包括攝影物鏡在內的所有光學系統都要求用一定寬度的光束對一定大小的範圍成像,因而不可能形成完善像由於設計和加工方面的努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代攝影物鏡對實際像與完善像之間的差異──像差(包括單色光像差、色差;軸上點像差、軸外像差)都已經過較好的校正、平衡,因而成像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類型

按照確定物鏡光學特性的 3個主要參數,即焦距、相對孔徑和視場角,結合攝影系統關於解析度、像面照度分布和光譜性能等特性,縱觀發展過程,就結構而言,有代表性的攝影物鏡有下述幾種類型。
普通攝影物鏡。包括匹茲萬物鏡(1841年設計,1878年改為膠合形式),一種1910年以前相對孔徑最大的(1:1.8)攝影物鏡;柯克物鏡,一種三片式、視角為50°、相對孔徑為1:4.5、薄透鏡系統中能校正7種初級像差、結構比較簡單的攝影光學系統;天塞物鏡;海利亞物鏡;松納物鏡;雙高斯物鏡。
廣角攝影物鏡指焦距短於2倍攝影畫幅對角線的攝影物鏡。反遠距攝影物鏡和超廣角攝影物鏡是其中兩種特定的類型。反遠距攝影物鏡是適應焦距短、又要滿足有大於焦距的後工作距離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攝影物鏡。超廣角攝影物鏡的視角一般大於90°。由於視角大,軸外像差也隨之增大,像場照度很不均勻,因而設計上把校正軸外像差和補償像面照度不均勻性作為提高像質的主要追求,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遠距型物鏡。一種筒長短於焦距的具有特殊結構的長焦距攝影物鏡。遠距型物鏡可以拍攝遠距離的景物並使其在像面上形成較大的影像;採取正負透鏡組分離,正透鏡在前、負透鏡在後的形式,使其主面位於物空間、筒長小於焦距、整個物鏡的長度短於同焦距普通結構的物鏡。
除上述主要類型之外,還有作為反映晚近發展水平的變焦攝影物鏡、為拍攝變形寬幕電影用的變形攝影物鏡與變形套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