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氈

擀氈

擀氈這一工藝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過去,擀氈匠備受人們尊重。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從窯洞裡搬了出來,不再留戀土炕了,氈也就隨之悄然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擀氈匠也越來越少。隨著老一輩擀氈藝人的慢慢老去,擀氈這一非物質文化也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ɡǎn zhān
①用羊毛、駝毛等擀製成氈子。
②蓬鬆的絨毛、頭髮等結成片狀:皮襖~了ㄧ頭髮都~了,快梳一梳吧。
有史料記載,擀氈技藝是由蒙古遊牧部落傳入,宋末及元朝時期,蒙、回、漢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區雜居,當時蒙古族人居住氈堡,用氈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學習了擀氈技藝。從此,擀氈技藝在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遍地開花。“氈匠”這一職業也應運而生。
擀氈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為主,而且要求毛絲纖長,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純正,而且要純手工作業,彈毛、鋪毛、噴水、噴油、撒豆面、鋪毛、卷氈、捆氈連、擀連子、解連子壓邊、洗氈、整形、曬氈,13道工序缺一不可,每個細節只用簡單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擀氈過程中唱著擀氈調,邊唱邊做,節奏協調,亦勞亦樂。
雖然擀氈的價格已經由每斤毛幾毛錢漲到了4-5元錢,但由於原料缺乏,擀氈又是純手工製作,成本較高且工藝複雜的羊毛氈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加上現在人們習慣於睡床,羊毛氈基本上沒有多少用場。擔憂的是,這一技藝現在面臨失傳,大多數從事擀氈的藝人都轉行做了營生。由於從事擀氈至少要3個人以上,現在的年輕人又都不願意學,所以這門手藝面臨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