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河燈

撒河燈

撒河燈是一種別具特色的中國民俗活動,起源於山東省東阿縣的劉集鎮位山村。在歷史上,撒河燈是當時船上商人和船工的一種祈求平安的方式,這種習慣被當地居民效仿並逐漸流傳普及開來,慢慢就演變成今天具有欣賞性、喜慶性、娛樂性、參與性較強的一種民間慶典活動。這一活動主要分布於東阿縣境內黃河岸邊,流傳於泰安、陽穀、河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撒河燈
  • 起源於:山東省東阿縣的劉集鎮位山村
  • 流傳於:泰安、陽穀、河南等地
  • 特性:欣賞性、喜慶性、娛樂性
簡介,現狀,

簡介

劉集鎮位山村位於東驗拔再阿縣的西南端黃河岸邊,“山東位山引黃閘”、“南水北調穿黃工程”都座落於位山村,聊位公路直通位山大型浮橋,漏鞏欠是魯西平原上的水旱交通主要樞紐,交通便利。
河燈河燈
作為一種中國民俗文化,位山村民撒河燈的習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古濟水古道)(山東黃河志記載)由位山村穿過,黃河改道以來,淳樸勤勞的位山村民由於長期生活在黃河岸邊,並在水上經營著擺渡運輸的行業,所以對黃河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們視河水中的稀奇動物為神靈。為祈求河神保佑平安,給人們帶來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幸福。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在船上擺香案,在黃河裡撒彩燈祭奠河神,以表達對河神的敬仰。
據《東阿縣誌》、《解氏族譜》、《山東黃河志》記載,撒河燈習俗源於清鹹豐10年,後延續於同治、光緒、民國至新中國成立,撒河燈民俗作為社會的傳承文化,始終處在變遷的過程中。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斷地消失演進,始終適應並引導著人們的生活需要。撒河燈這一古老的習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現狀

1896年至1906年這10年中,位山村民撒河燈祭河神的習俗非常盛行,吸引了四里八鄉的人們前來觀燈,呈現出您滲辣店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民國時期由於黃河水泥沙較多,河床不斷增高,堤堰低水勢大,黃河水如野馬咆哮狂奔,水上運輸不斷發生事故,沉船、翻船,人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害,岸邊的房屋也受到嚴重的威脅,但由於是戰亂年代,人們無心觀燈祭神,撒河燈的習俗曾一度低落,成為了只有部分船工和商人參加的活局懂敬動。乃凳囑紋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黨和政府加強了對黃河的治理,黃河堤壩不斷加高加固,昔日的危險堤段得到了根治,水上的交通工具也由過去的小木船換成了大帆船,位山渡口由10幾隻增加到了20多隻,擺渡運輸的危險一步步離人們而去。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也逐步消除,但位山人撒河燈的習俗並沒有因此而終止。勤勞誠實的位山村民並沒有忘記他們要在這條大河上求生存、求發展,所以撒河燈的習俗也發展壯大起來,不但河燈的數量多了,而且撒河燈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他們通過這種習俗活動來表達對母親河的熱愛,對新中國成立後給自己帶來幸福生活的讚美之情,從此撒河燈的習俗由敬河神變成了一種平安吉祥的喜慶活動。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位山村黨支部、村委會更加臘元認識到發展水上運輸的重要性。為了搞活本村經濟,村集資購買了機動大鐵船,載重量越來越大,由十幾噸增加到百餘噸,人們收入富裕了,生活提高了,撒河燈的習俗活動也搞的更加紅火了。位山村的舞獅隊、秧歌隊也加入進來,撒河燈的場面極為壯觀,人們也更加歡樂堡宙捉,喜慶的氣氛更加濃厚了。
近幾年來,位山村又鋪建了特大黃河浮橋,天塹變通途,經濟收入連年提高,對撒河燈的習俗也更捨得花錢,製作的河燈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緻美觀,大者近米,小者約10厘米,大小不一。其作品有《魚躍龍門燈》、《夫妻恩愛燈》、《三陽開泰燈》、《六業興旺燈》等,這些作品構思巧妙,形狀各異。燈紙的顏色也有過去的色種單調發展到有深藍、草綠、杏黃、大紅、茄紫等多種顏色,五光十色,應有盡有。每到元宵節“撒河燈”時,來自四面八方,觀燈的人們成千上萬,黃河兩岸人山人海,數千隻彩燈在禮炮、煙花的伴隨下順水向遠方飄流,黃河上空炮聲震耳、煙花滿天,河面上彩燈輝煌,甚為壯觀。黃河與彩燈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特別是觀燈的戀人們,兩人相依相偎祈求婚姻美滿幸福,像河燈一樣美麗多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