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損失厭惡
  • 收益時:表現為風險厭惡
  • 損失時:表現為風險尋求
  • 理論基石:KahnemanandTversky
基本信息,理論研究,損失厭惡,

基本信息

例如,試驗顯示,許多人寧願選擇無風險(即100%的機會)地獲得$3000,而不會選擇有80%的機會贏得$4000的賭博;然而,在同樣的這些人當中會有一些人偏愛20%的機會贏得$4000,而不會選擇25%的機會贏得$3000。實際上,後一組方案的形成只是將前一組方案的原有機率分別降低75% 而已。
還有一種情況是短視損失厭惡(myopic loss aversion)。在證券投資中,長期收益可能會周期性地被短視損失所打斷,短視的投資者把股票市場視同賭場,過分強調潛在的短期損失。這些投資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通貨膨脹的長期影響可能會遠遠超過短期內股票的漲跌。由於短視的損失厭惡,人們在其長期的資產配置中,可能過於保守。

理論研究

損失厭惡是KahnemanandTversky的前景理論的又一個理論基石,被行為經濟學家套用到消費決策、生產/供給、投資等多個領域。Benartzi and Thaler首先嘗試用投資者損失厭惡來解釋股權溢價之謎,他重點考察了投資者投資成果評價期限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Barberis(2001)將傳統的效用函式展望理論結合起來,表明由於損失給投資者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等量收益給投資帶來的安慰,所以投資者為避免損失必須要求風險資產有較高的期望收益,相反,由於無風險債券給投資者帶來穩定的收益,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較低,Arjan(2000)討論了在損失厭惡下投資者的最優投資組合策略問題。由於收益的分布影響到損失厭惡對股權溢價之謎的解釋力度,Martin(2005)放寬了模型中關於收益率獨立同分布的假定,而套用更為寬鬆的GARCH分布研究結論支持了損失厭惡可解釋股權溢價之謎的觀點。

損失厭惡

:損失和收益帶來的不同價值表現
價值表現價值表現
當獲利達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時,給人帶來的正面價值就相當有限,比如你用100元投資,開始賺了10元感覺很好,但是賺到50元和賺到60元則感覺差不了多少。損失則不同,隨著損失金額的擴大,給人帶來的負面價值不斷上升,並且不像獲得收益時那樣上升幅度衰減,越虧得多負面價值越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