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文廟

揭陽文廟

初創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清嘉慶七年(1579年),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是廣東現存同類建築規模景大、具清代建築風格、保存最完好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揭陽文廟
  • 地理位置廣東省揭陽市區韓祠路口東側
  • 始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
  • 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
揭陽學宮,介紹,主要建築物,文物保護,

揭陽學宮

揭陽學宮也“孔廟”、“文廟”、“夫子廟”“紅學”,位於廣東省揭陽市區韓祠路口東側。建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距今已有867年的歷史。清嘉慶七年(1579年),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
揭陽學宮採用中軸線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結構。

介紹

初創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清嘉慶七年(1579年),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積5526平方米。採用中軸線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結構。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主體建築均為高台基、大圓柱、紅瓦綠檐,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是廣東省同類建築物之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平。大成殿懸掛歷代御頒匾額如:“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聖集大成”、“與天地共參”等。正殿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左設復聖顏子、宗聖曾子,右設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聖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揭陽文廟揭陽文廟
據說揭陽文廟最前列建築物,是南端位於韓祠路頭的“騰蛟、起鳳”二亭。可惜這兩亭在民國期間因拓寬馬路被拆除。並列位於兩亭中間的是廟照壁,是現存文廟的前列建築,照壁朝南嵌花崗石刻橫匾一方,上有被揭陽人列位五賢之一的明代兵備道楚人楊芷所書“太和元氣”四個大字。
照壁面向文廟,分三間,中為明間,正面鐫嵌瓷雕“鯉躍禹門圖”。兩邊次間左右圖案各雕鹿鶴相望,鹿開口而鶴含籌。只可惜原版的照壁於1969年被毀,現在看到的照壁是1984年按原圖重新修復的。
未進文廟,先入欞星門。純石結構的欞星門,五根石柱間隔為三門,柱頂端為寶頂,兩側皆為雲枋龍首。進入欞星門,即為泮池。泮池兩側各門以通左右建築,右為“金聲門”,左為“玉振門”。
過泮池拾級而上,即為大成門。屋脊正中置一藍色寶瓶,左右各塑一鱉魚吻脊。想來“寶瓶”與“保平”諧音,取的“保境平安”之意。大成門兩側各有一廂房,東為“名宦祠”,祀歷代來揭陽當官而有政績人物。西為“鄉賢祠”,祀歷代揭陽籍有名聲的宦官。面闊各三間。其次左右又有庫房各一間,形成倒座。
從大成門跨過一個天井就是文廟的核心建築———大成殿。作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僅是全廟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體,四周循序漸進的門、廊、廡,都在竭力突出孔廟的主軸即大成殿。它面闊五開間,正前方設御道石。為了表達對孔夫子的尊重,御道石不設踏垛,對於先師只能遠遠瞻仰。由於時近正午,又非周末節日,庭院清冷,但聞著淡淡的香火味恍惚中似有飄渺莊重的絲竹,恍若隔世。
大成殿內的四根大石柱上,盤踞著四條木雕巨龍,栩栩如生。據說這四條龍在“文革”時期曾遭厄運,差點被化為灰燼,所幸文物工作者將這幾條龍搶回來悄悄藏於地下室。但其中一條龍的頭顱已被燒掉,現在大成殿西南面這條龍的頭部是揭陽籍省級木雕藝術家郭燕騰先生仿製補上去的。大成殿前天井兩側分別是東西廡,原為供祀歷代繼承發掘孔子儒家學說而較有成就的歷代先儒的牌位。
文廟又是革命活動舊址,1925年周恩來在第二、二次東征時,曾在此中辦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義部隊到達揭陽時,周恩來賀龍葉挺等領導人也曾在文廟明倫堂召開軍事會議。1957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省命名為“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

主要建築物

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東西齋、崇聖祠、尊經閣等,紅瓦綠檐,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是廣東省同類建築物之最大者,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平。現存總面積20020平方米,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是廣東現存同類建築規模景大、具清代建築風格、保存最完好者。作為封建社會揭陽的唯一官學,學宮肩負著培育科舉人才的重任。

文物保護

大革命時期,揭陽學宮是革命活動的場所。1925年5月和10月,周恩來在第一、二次東征時曾在此辦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義部隊到達揭陽時,周恩來、賀龍葉挺等領導人也曾在學官明倫堂召開軍事會議。1957年,學宮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被命名為廣東唯一的“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現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學宮所在地正建設揭陽學宮廣場,以更好保護其歷史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