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講壇

揚州講壇

“北有百家講壇,南有揚州講壇。”揚州講壇自2008年開辦以來,先後邀請140多位國內外各界名家登壇演講。《揚州講壇》系列新書,根據講座精華內容,首次按類彙編、集結成冊出版。叢書以“歷史”“人生”和“國學”三個題材,首推三冊:《歷史十講:走進王朝深處》意在知古察今,向歷史尋求智慧,開闊胸懷;《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以人生哲學為主,給人心靈以滋養;《國學十講:追溯中國人精神之源》則重在對國人傳統精神的解讀。

基本介紹

  • 書名:揚州講壇
  • 又名:揚州講壇
  • 作者:星雲大師、紀連海、于丹、余秋雨等
  • 類別:歷史、國學、人生哲學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4-2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叢書目錄,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北有百家講壇,南有揚州講壇”,從2008年星雲大師開辦至今,揚州講壇已邀請星雲大師、紀連海、于丹、余秋雨、林清玄、余光中等近百位名家大師登壇開講,發展成國內頂級的高端文化論壇,而其沉澱下來的寶貴內容結集出版,便衍生出“揚州講壇”系列叢書。
七年間,“揚州講壇”沉澱下豐富寶貴的智慧,涵蓋社會、歷史、哲學、文學、經濟、養生等方面。講座精華按類彙編,結集出版。本次首推三冊,從“歷史”“國學”“人生”三個角度切入,整理出版《歷史十講:走進王朝深處》《國學十講:追溯中國人精神之源》《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
《歷史十講:走進王朝深處》意在知古察今,向歷史尋求智慧,開闊胸懷;《國學十講:追溯中國人精神之源》重在對國人傳統精神的解讀,以期全面提高今人道德修養、審美情懷;《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則以人生哲學為主,關注現實,服務當下。
《揚州講壇》叢書由東方出版社聯合“揚州講壇”、上海大覺文化共同出品。首批三冊出版後,其他領域的內容也將擇機面世,傳遞當代中國最有價值的大師之聲。

叢書目錄

歷史十講:走進王朝深處
二月河 康雍乾三朝政務與文化興替
閻崇年 崇煥精神,薪火永傳
毛佩琪 大明開國第一謀臣劉伯溫
孟憲實 唐太宗的治國藝術
紀連海 長江三角洲:1645
方誌遠 古今眼光看明朝那些事兒
隋麗娟 近代史,慈禧無法繞過
蒙曼 流星王朝說大隋——盛世興亡啟示錄
都本偉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薩蘇  追尋120年前甲午戰爭真相
國學十講:追溯中國人精神之源
馬瑞芳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喬良 新解三十六計
孫立群 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與生活
于丹 閱讀經典感悟成長
康震 唐詩的永恆魅力
余光中 詩與音樂
崔永元 口述歷史的文化魅力
沈伯俊 《三國演義》的精髓在道義而非謀略
翁思再 京劇藝術有三大美
蒙曼 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修養
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
星雲大師 享用財富比擁有財富更好
鄭石岩 禪,優質的生活智慧
林清玄 歡喜心過生活
張曉風 人生別“貪杯”——“無限續杯”和“有限一杯”
慧寬法師 情緒管理開創智慧人生
畢淑敏 了解自己,把握人生幸福
余秋雨 仰望精神信仰這座高塔
于丹 以讀書養成從容心態
顏炳罡 以德服人是王道
劉豐 科學與心靈的對話
戴忠仁 成功者的特質
黃菡 幸福從心開始
歷史十講:走進王朝深處
《歷史十講:走進王朝深處》為叢書第一本,輯錄十篇講座精華,既有隋、唐、元、明、清等古代王朝興衰變遷的啟示錄,也有對袁崇煥、劉伯溫、慈禧等特定歷史人物的評與說,意在知古察今,向歷史尋求智慧,開闊胸懷。
本書十位作者:二月河、閻崇年、毛佩琦、孟憲實、紀連海、方誌遠、隋麗娟、蒙曼、都本偉、薩蘇,均為歷史研究領域的名家大師,見解獨到,語言幽默,在揚州講壇開講以來,深受聽眾歡迎。
國學十講:追溯中國人精神之源
《國學十講:追溯中國人精神之源》為叢書第二本,輯錄十篇講座精華,從經典文學與藝術、古代謀略、士人精神、口述歷史、傳統文化與修養等角度,解讀傳統精神,推介經典閱讀,以期全面提高今人道德修養、審美情懷。
本書十位作者馬瑞芳、喬良、孫立群、于丹、康震、余光中、崔永元、沈伯俊、翁思再、蒙曼,均為知名的學者、詩人和媒體人,他們是不同領域的精英,同時在國學研究上有著深刻見解。
精彩文摘
馬瑞芳:蒲松齡是如何教女人爭寵的(節選自蒲松齡與《聊齋志異》,標題為另加)
我那個時候研究《聊齋志異》已經研究了十幾年了,但是很多地方我是需要別人點撥,這個外國朋友就點撥了我。在她之前一年吳組湘先生點撥了我,吳組湘先生提示我要注意《聊齋志異》和《金瓶梅》的區別。我去看吳先生,吳先生親自跟我講,美國朋友這么一說,我就仔細去推敲。我後來發現《恆娘》這篇文章太不簡單了,為什麼這么不簡單呢?它就是寫在一個家庭裡面妻妾爭寵如何得寵這個話題,在中國古代小說裡面是非常普遍,《金瓶梅》《紅樓夢》都寫。但是《聊齋志異》寫得太不一樣了。
它寫的是一個狐狸精教女子如何爭寵。商人叫洪大業,正妻叫朱氏,一個小妾叫寶帶。洪大業喜歡小妾,實際上小妾沒有正妻朱氏長得漂亮,朱氏很不平,看到隔壁來了一家,和他們家的格局一樣:一妻一妾。妻叫恆娘,妾很年輕很漂亮。但是他們家的主人就喜歡妻子,這個朱氏就去問了,你有什麼法術,讓你丈夫喜歡你,不喜歡那個漂亮的小姐?這個恆娘就告訴她:“我告訴你,你的丈夫之所以喜歡小妾,就是完全因為你整天嘟嘟囔囔、嘰嘰喳喳,你把你丈夫趕到小妾那兒去了。我告訴你一個辦法,你就可以按照你的理想,易新為舊。就是你把對方變成舊的,把你變成新的,易妻為妾,把你變成像妾一樣受喜歡。怎么變呢?你現在回去一個月,叫丈夫和小妾住一塊,不管,然後來找我。照辦了之後,第二個月你還回去把你的所有的時裝全脫下來,換上最破爛的衣服上廚房、做飯。”這個朱氏很聽話,這樣做了一個月,她的丈夫很不忍心,就想叫小妾去幫她。“不要,我乾就行了。”又幹了兩個月過去了,這兩個月丈夫一直跟小妾住在一塊,她蓬頭垢面,穿了僕人的衣服,在廚房幹活。這兩個月又幹完了,去見恆娘。恆娘說:“好了,今天把你的所有的漂亮的衣服都找出來換上看看。唉,這件衣服不好,你的曲線沒有表現出來。”拆了另縫,要把她的三圍表現出來。所有的鞋子穿上看看,好不好看?算了,我借一雙給你吧!把頭給她梳得油光可鑑,你現在幹嗎去?穿著你的美麗的時裝,踏著你的繡花鞋遊春去,到野外去,遊春游完了回家,你丈夫肯定要找你。
回到家裡面,果然,丈夫一看,多年的黃臉婆突然變成了一個新人。她的丈夫就說,我今天晚上要到你那兒住。這個朱氏說:“對不起,我累了。”關上門就睡了。第二天,丈夫還沒天黑就到她房間去等著了。所謂“滅燭登床,如調新婦”,就是兩個人好像新婚了,從此她的丈夫就對她寸步不離了。
這個朱氏就很奇怪,這是什麼法術?就去問恆娘。恆娘說,我告訴你男人的心理,兩點:喜新厭舊、重難輕易。他喜歡新的,不喜歡舊的;他喜歡難的,不喜歡容易的。過去你是箇舊妻,你是個很容易到手的,你整天貼著他。你經過這樣一折騰,你是新的,她是舊的。這不調了個兒了嗎?完全契合男人的心理。這個朱氏恍然大悟。
恆娘又告訴她,還有一點:“子雖美不媚也。”你很漂亮,但是你不懂得狐媚,你如果懂得狐媚,你可以奪西施之寵。你如果會向男人撒嬌,西施都敗給你。這個朱氏就問了:我怎么樣狐媚?怎么樣媚啊?朱氏請教恆娘兩堂專題課。
第一專題課:怎么樣看男人?根據狐狸精的說法,不要傻不愣登地正面去看,要斜著眼看,拋個媚眼。然後恆娘對朱氏說:“拋個媚眼我看看。”朱氏就拋個媚眼給她看看了,說:“非也。”拋得不對。病在左眥,你在拋媚眼的時候,你的左眼雙眼皮外部表情不夠生動。怎么辦?回家對著鏡子練習。
第二個專題課:你得學會朝著男人笑。狐狸精告訴她:你要嫣然一笑,露出你的像小糯米、石榴子兒一樣的小牙。然後說:“你笑一個我看看。”這個朱氏就給她笑了一個。“非也。”病在左頤,你在嫣然一笑的時候你左臉的小酒窩沒有笑出來,怎么辦?回家對著鏡子練習。這樣練習的結果就形神俱獲,她的丈夫再也不離開她了。
研究到這裡,我就想這個問題不是這么簡單。不是說狐狸精就狐媚了男人了,蒲松齡這么一個偉大的作家僅僅寫這個嗎?實際上蒲松齡在這裡面有更深的內容。他寫的是什麼內容,他寫的是女人對男人不可能靠自己性的魅力,保持永久的優勢。為什麼?我們就看蒲松齡命名他的人物,非常講究。他的主人公教人去狐媚男人,叫恆娘。恆娘是什麼?恆娘,則永恆的媚娘也。武則天叫媚娘,恆娘就是永恆的媚娘,那么她的徒弟姓什麼呢?朱氏。朱,則紅也。紅顏易老而追求永恆,這不叫緣木求魚嗎?
所以歸根到底,女人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去做男人的玩偶。就像李白說的:“昔日芙蓉花,今成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蒲松齡要說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更深的是,我發現在蒲松齡這個故事當中,他實際上寫的是封建婚姻的男女不平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故事,我是把它和古代小說另外兩個著名的故事鼎足三分,是寫古代婚姻悲劇寫得最好的三個故事之一。《恆娘》是一個,就是妻妾爭寵,那種殺人不見血的爭鬥。
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
《人生十二講:歡喜心過生活》為叢書第三本,輯錄十二篇講座精華,涵蓋生活智慧、精神信仰、文化修養、情緒管理等多個方面,以人生哲學為主,給與人心靈的滋養,關注現實,服務當下。
本書十二位作者星雲大師、鄭石岩、林清玄、張曉風、慧寬法師、畢淑敏、余秋雨、于丹、顏炳罡、劉豐、戴忠仁、黃菡,均為禪修、心理學、情緒管理等領域的名家大師,通達智慧,深受大眾歡迎。
精彩文摘
于丹:人心大的話,世界有什麼動靜你都可以不聽(節選自《以讀書養成從容心態》,標題為另加)
蘇東坡經歷了那么多坎坷、黨爭風雨,仍然能夠找到快樂。有一次他跟朋友們出去玩,結果“嘩”地下起暴雨來了,大家手裡都沒有雨具,紛紛地四散奔逃。而蘇東坡沒著急跑,他一個人在雨中慢慢地走,噼里啪啦、疾風驟雨、穿林打葉,那個動靜聽著可嚇人了。但是蘇東坡說,動靜大可以不聽啊,所以他起筆寫的就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生活里,人們總有惶惑,很多時候不是真的發生了什麼,而是這件事的動靜把你嚇著了。一聽說市場上鬧鹽荒,所有人全去買鹽去了;一聽說香蕉、西紅柿不能吃了,所有人都不吃了。一個人得了點小病,三天沒上班,不算什麼事,但是如果這一天你接了一百個電話,收到二百個簡訊,還來了三四十個人,每個人都握著你的手、含著眼淚、安慰你說:一定要挺住啊!你會覺得這是天大的事,過不了一天就嚇死了。
但是人心如果大的話,世界有什麼動靜你都可以不聽,這就叫“莫聽穿林打葉聲”。不就是場雨嘛,就是淋濕了又怎么了?蘇東坡換個思路——何妨吟嘯且徐行——我就吟著詩,長嘯著,緩步而行。我手提竹杖,腳踩芒鞋,但我覺得自己比騎著高頭駿馬的人還輕盈,當風雨來的時候,騎著馬快跑,身上非常容易就濕了,慢慢走,斜風細雨,反而不濕。“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問了關鍵的問題:你怕了嗎?如果你不怕,就這樣從容地走過。
禪宗故事裡,弟子問師父:“我怎么樣才能夠得到解脫?”師父反問一句,是誰擋住了你啊?弟子又問第二個問題:“師父,何方才是淨土啊?”師父又反問一句,是誰玷污了你啊?弟子問了第三個終極問題:“師父,究竟什麼才是涅槃呢?”那么師父也給了他一個終極的反問:“是誰把生死給了你?”其實尋求解脫的人,是自己把持不住了。尋求淨土的人,是你接受了那份玷污,自己渴望找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尋找涅槃的人,是因為自己心中的分別太重,自己有生死的顛倒恐懼。“誰怕?”這兩個字問得大有深意。我們要是人人都在心中沒了那份怕,走過之後會有美好的境界等著你。
這個詞的後面寫得更好。“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一陣春風過來,身上一冷,酒醒了。定睛一看,前面已經有山頭斜照溫暖相迎。剛剛大家騎馬四散,已是一片狼藉的蕭瑟處,迎著溫暖的斜照走回去時,才明白這個世間原來本無風雨,當然也無所謂晴天。世間如常,真正驚慌和歡喜的不過是你自己的心。蘇東坡讀書最後的落點就是養出了淡定的心。
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最後說,蘇東坡是中國人心裡的一種生活方式,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但他也“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很納悶:蘇東坡這輩子這么倒霉,新舊黨爭的夾縫中榮辱浮沉,他怎么就沒恨過人呢?最後,林語堂得出一個結論:蘇東坡也有他的恨,但是他恨事而不恨人,因為恨人是無能的表現。

媒體評論

揚州講壇”正是這樣一座連線大師與普通聽眾的文化橋樑,更多的揚州百姓可以足不出戶直接“在揚州,去讀懂世界”。
——《揚州晚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