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縣中學

揚中縣中學前身是下八橋初級中學,1949年9月改名揚中縣初級中學。因該校位置不夠適中,加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1952年春,縣人民政府確定在三茅鎮南關帝廟,征地60畝,興建縣中學。當年夏,建成校舍80間,秋天正式開學,共10個班級,其中初一新生5個班,初二1個班由三茅國小的國中補習班並來,初三1個班由下八橋國中轉來。另附設國小師資速成班(學制1年半)1個,初級師範班(3年制)2個。在校學生共571人,學校定名為揚中縣初級中學。原下八橋國中改為縣初級中學分部,設初一、初二6個班,在校學生約300人。1955年9月,八橋分部獨立建制,改名八橋初級中學。1956年,縣國中增設高中班,發展為完中,改名揚中縣中學,建立中共黨支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中縣中學
  • 前身:下八橋初級中學
  • 命名時間:1949年9月
  • 地址鎮江市揚中市
揚中縣中學前身是下八橋初級中學,1949年9月改名揚中縣初級中學。因該校位置不夠適中,加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1952年春,縣人民政府確定在三茅鎮南關帝廟,征地60畝,興建縣中學。當年夏,建成校舍80間,秋天正式開學,共10個班級,其中初一新生5個班,初二1個班由三茅國小的國中補習班並來,初三1個班由下八橋國中轉來。另附設國小師資速成班(學制1年半)1個,初級師範班(3年制)2個。在校學生共571人,學校定名為揚中縣初級中學。原下八橋國中改為縣初級中學分部,設初一、初二6個班,在校學生約300人。1955年9月,八橋分部獨立建制,改名八橋初級中學。1956年,縣國中增設高中班,發展為完中,改名揚中縣中學,建立中共黨支部。
1958年,縣中規模擴大,擁有20個班級,學生1000餘人,教職員工約100人。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和6個學科教研組,勤工儉學活動中辦了磚瓦廠、砂輪廠、種糧種菜養豬的農場,校內設有浴室、理髮室、縫紉室和文具供應點。1958~1960年,曾在丹徒縣五峰山下建立分校,作為勤工儉學基地。兩年時間內,先後有500名學生到分校參加勞動。1958年9月,學校曾停課煉鋼鐵。
1959年,附設國小師資速成班2個,學生80餘人。1960年上半年,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同年暑期,6名品學兼優高中畢業生被中共中央辦公廳錄取培訓後分配在機要部門工作。1963年,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進一步建立健全學校各項管理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間,縣中遭受了嚴重挫折。1969年初縣中被撤銷,校產設備被分光。校舍變成廠房,校園變成菜園;學生全部回公社中學就讀,教師大部分調到公社中學,一部分轉到縣農機廠“五·七”學校。1971年底,縣委決定恢復縣中,將農機廠“五·七”學校改為揚中縣中學。
1978年暑期,文教局將民主、建寧、英雄3所國小附設的國中班併入縣中,合成20個班級,同時調進一批骨幹教師,以加強縣中的教學力量。
1979年,揚中縣委執行國務院“退還校舍”的指示,撥款重建縣中校舍。選擇金星路東側為校址,先後建成教學樓1幢,學生宿舍樓2幢,實驗樓1幢,教師宿舍樓1幢,總共建築面積8297平方米,造價123.51萬元。其中實驗樓,主要由華僑凌雲超先生捐贈港幣25萬元、人民幣3000元給縣中集資建成。為紀念凌先生關心家鄉教育之義舉,命名為“雲超實驗樓”。
1979年,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縣中為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下撥儀器設備費10萬元。
1981年暑期,高中部遷入新校舍,國中部留在原處,後國中部改名城鎮中學。1985年,縣中有高中班12個,學生660人;國中體育班3個,學生50人;教職員工95人,其中專職教師50人。
1952~1985年,縣中共培養國中畢業生4600人,高中畢業生345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