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籃橋: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提籃橋: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提籃橋:猶太人的諾亞方舟》是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艷華。該書以今昔對比的圖片告訴人們:便利店裝潢面磚和廣告牌下面是昔日小維也納咖啡館的舊貌,違章搭建和雜亂的屋頂平台,曾是著名的露天聚會場“莫斯考特屋頂花園”……它還告訴人們:未來的提籃橋將保存它最寶貴的歷史價值,它將成為一本活的教科書,真實地記錄著二戰中同為戰火罹難的土地卻成為另一個民族的“諾亞方舟”,告訴世人:中國人民的善良和友誼怎樣溫暖了千萬個處於絕境的猶太人……這些史料的匯集並不僅是對地方史志的補缺,更是這些“歷史遺產保護區”活著的靈魂。

基本介紹

  • 書名:提籃橋: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 作者:張艷華
  • ISBN:9787560832784
  • 頁數:165
  •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6-01
  • 裝幀平裝
  • 開本:20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提籃橋——猶太人的諾亞方舟》這樣的書名,只有在熟知上海的人心中才會引起強烈的反差,“提籃橋”在相當長的年代裡是上海監獄的代名詞,這一次卻和“諾亞方舟”並列。沿東大名路過外白渡橋就是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的外灘;與上海新景觀標誌的陸家嘴建築群隔江相望,卻實實在在是繁華側邊陳舊的一隅。這裡的“陳舊”“具有一種特殊的尺度,這種尺度是現代城市所缺乏的……而歷史覆蓋了一系列可憎或快樂的事件,無論如何,這些動人的故事使我們今天的觀者動容。
以色列駐滬總領事Lan Maor在前言中引用了一句古老的猶太諺語:誰拯救了一個以色列人的靈魂,就是拯救了整個世界。他說:“那么,虹口以及上海其他地區的居民便相當於拯救了2萬多個世界!”“……虹口,將永遠是我們心中溫暖的地方。”
提籃橋保護規劃項目入圍了2006年以色列Dan David遺產保護獎。“對提籃橋地區而言,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可貴的城市記憶,即在這樣一個摩天樓林立的大都市裡還有這樣一個默默存在的角落,它曾經支撐著數萬人的生存信念……”
拂去歷史的塵封,張艷華博士不加任何渲染地細細鋪陳著這個地區的陳年往事:“今天在德國、奧地利、加拿大、美國等國家許多人心目中,‘Hongkew Ghetto’(虹口猶太人居住區)已經成為一個特定的名詞”;“到著名的猶太人網站‘黃包車夫’進行瀏覽,你會震驚的發現當年倖存下來的猶太人今天雖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是就是依靠著‘Hongkew Ghetto’這個主題,仍然保持著最親密的聯繫……”。
來上海避難的3萬猶太難民中,除數千人後來去第三國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仍有2.5萬人留在中國上海,這一個數字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紐西蘭五國當時所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從歷史上看,當時的上海是除以色列本土外猶太人最大的聚居地。美國前財政部長、現柏林猶太博物館館長布魯門塞爾,13歲時逃難到上海;92歲高齡故地重遊,在曾經居住過的虹口區舟山路59號、曾經做禮拜的西摩會堂、曾經就讀的國小舊址,他久久徘徊,他說:沒有提籃橋,就沒有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后裔。
摩西會堂,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留言,以政府名義感謝“二次世界大戰時上海人民卓越無比的人道主義壯舉” 。
以色列攝影記者迪文歷經數年,從路基、石階、牆壁、洗衣板中收購了85塊猶太人的墓碑,並邀請國際優秀設計師進行上海猶太人紀念地的概念設計……

目錄

開篇
第一篇 歷史磨難:鐫刻昨日記憶
第一節 下海廟--提籃橋的發源地
第二節 赫赫有名的"是非地"--提籃橋監獄
第三節 猶太人的棲身地--提籃橋
1 避難的港灣
2 華人庇護與友誼
3 難忘的紀念地
第二篇 去影難逝:尋找今日方舟
第一節 風貌遺存
1 街區格局
2 摩西會堂
3 舟山路
4 霍山路和惠民路
5 下海廟
6 提籃橋監獄
第二節 深度交往
1 HongkewGhetto的"吸引力"
2 猶太藝術家作品展覽--"友誼之禮"
第三節 理性觀察--現狀調查和分析研究
1 用地與建築
2 道路--街與弄
3 人口和公共服務設施
4 綠化景觀
第四節 問題審思
1 普遍存在的問題
2 特殊的問題
第三篇 深眺望:續寫明白篇章
第一節 保護提籃橋對文化的發掘
1 保護規劃
2 規劃實施及管理
第二節 建築再利用--歷史遺產生存的唯一方式
1 再利用是保護嗎?
2 再利用是"以人為本"的保護
3 提籃橋的歷史建築再利用
第三節 復興提籃橋--不可延誤的行動
1 實施的前奏
2 籌建上海猶太文化博物館
3 未來的提籃橋?
附錄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