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偷鈴

掩耳偷鈴

掩耳偷鈴是漢語成語,該成語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掩耳偷鈴指捂著自己的耳朵偷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自作聰明地設法掩蓋;該成語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語、謂語、賓語、狀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掩耳偷鈴
  • 拼音:yǎn ěr tōu líng
  •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 用法:作定語、謂語、賓語、狀語
典源原文,成語典故,成語寓意,成語運用,成文用法,運用示例,

典源原文

最早出處
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演變過程
宋《五燈會元·卷一六·淨眾梵言首座》:“國師恁么道,大似掩耳偷鈴,何故?”
成語“掩耳偷鈴”即出於此。

成語典故

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鐘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沒想到,他還沒敲幾下,人們就趕來把他當場捉住了。

成語寓意

掩耳偷鈴指捂著自己的耳朵偷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自作聰明地設法掩蓋。
該成語嘲笑自己欺騙自己的傻人和傻事,不過,更重要的是,要想別人不知道,不是要掩蓋視聽,而是自己不要去做壞人、不要去做壞事。只要不去“偷鐘”,當然就不會做出“掩耳盜鐘”的傻事。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該成語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自作聰明地設法掩蓋;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語、謂語、賓語、狀語。

運用示例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四折:“難道他掩耳偷鈴,則待要見世生苗。”
明·無名氏《天雨花》四回:“姐姐何必問他,他自掩耳偷鈴,好似失心瘋的一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