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預警報知通信

為將探測到的敵方來襲信息迅速傳至作戰指揮系統而建立的通信聯絡。戰略飛彈部隊通信的一種。通常由各種預警雷達、預警飛機、核爆炸探測衛星、預警衛星及相應的自動化情報處理、傳遞手段組成。主要任務是為國家最高指揮當局及時、準確地傳遞預警情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探測預警報知通信
  • 外文名:reporting communication of detection and early warning
探測預警報知通信系統是20世紀60年代問世的。1960年,美國在100多個重要地區設定核爆炸自動報知系統,每一地區有3~7個自動感測站,利用核爆炸的光輻射測定爆炸的地點,可在1秒內自動報知戰略空軍司令部。蘇聯設計出利用衝擊波、光輻射和早期核輻射測定核爆地點、威力和爆炸高度的儀器。英國、聯邦德國等國家都建有全國性的核爆炸監測系統。1970年以後,由探測戰略飛彈發射的早期預警衛星兼負監視核爆炸的任務。70年代以來,核爆炸探測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了有效應對新型戰略武器系統的襲擊,美國全面更新戰略預警系統,重點提高快速通信能力。除了紅外掃描技術的國防支援衛星計畫外,研製並裝備先期警報系統的衛星裝有信號自動處理設備,不需經過地面站處理即可直接上報核爆炸數據信息。此外,加強新型遠程相控陣雷達與彈著點計算機建設,裝備探測距離為4800千米的“鋪路爪”相控陣雷達系統,完善對來襲的潛射飛彈和洲際飛彈的監視網。為加強對轟炸機與巡航飛彈等低空目標的探測預警能力,保證各地區防空中心遭到核襲擊時能立即接受任務,美國增加了E-3A預警機上的遠程預警與控制雷達系統,使每架E-3A具有同時處理600批目標的能力,還注重發展超視距後散雷達,主要用於偵測從各種高度來襲的轟炸機和空地飛彈,為防護戰略要點和實施反擊提供準確的預警信息。中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核爆炸探測問題,並建立戰略預警雷達系統。80年代將微處理機技術套用於核爆炸探測預警報知通信系統。
①預警與通信綜合一體,要求多種通信手段配合使用。通常由配置先進通信系統的預警雷達、預警飛機、預警衛星等達成。②預警時間緊迫,要求傳遞信息迅速。洲際飛彈發射幾秒後,同步預警衛星就可探測到,要快速向國家指揮當局和其他用戶報警,一般能提供25~30分鐘左右的預警時間。③預警探測覆蓋面廣,要求通信全域覆蓋。戰略預警衛星基本上可監視全球,地面雷達網探測距離達4000~6000千米,為實現及時、準確的預警報知通信,要求通信系統的自動化程度高,通信距離遠,各種通信手段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確保探測預警報知通信的可靠性。
探測預警報知通信通常由統帥部和戰區指揮部統一組織,以衛星通信為主,綜合運用有、無線電通信手段,建立野戰與固定結合、覆蓋面廣、立體綜合的通信網,包括自動電話網、自動保密電話網、自動數字網、國防交換網、國防數據網、國防衛星通信網等,組成預警衛星系統、彈道飛彈預警系統、潛射飛彈預警系統、空間探測與跟蹤系統等,為國家最高當局提供及時準確的預警信息。
探測預警報知通信作為指揮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將實現戰略、戰役、戰術探測預警的一體化,實現與諸軍種、兵種作戰指揮、武器控制、電子對抗、情報系統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為組織核抗擊、核反擊和核防護行動爭取更多的時間。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