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藝術品

掐絲琺瑯藝術品

掐絲琺瑯亦稱景泰藍,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紫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名貴藝術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掐絲琺瑯藝術品
  • 別稱景泰藍
歷史,工藝,

歷史

元朝時期疆土遼闊,與阿拉伯地區交往頻繁,發明於西亞細亞的琺瑯飾品便從當時傳入我國。明景泰年間,由於政府的重視,琺瑯的製作工藝日趨成熟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經過我國工匠的吸收和改進,成為獨具特色的琺瑯藝術——景泰藍。
掐絲琺瑯藝術品 泰和坊景泰藍 雙葫蘆掐絲琺瑯藝術品 泰和坊景泰藍 雙葫蘆
泰和坊景泰藍掐絲琺瑯藝術品關帝像泰和坊景泰藍掐絲琺瑯藝術品關帝像
到了清朝,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和地位更是達到了頂峰。康熙十九年,武英殿、養心殿設立造辦處;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專門製造宮廷專業器物,從此景泰藍的等級上升到了頂峰。此時的景泰藍不僅繼承了明代豪華、古典、雅致的民族風格,而且鍍金技術更為發達,器物表面多飾以珍貴寶石,鍍金厚重光亮,寶石燦爛奪目,二者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皇家的雍容氣派。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的,其他人只能使用瓷質餐具,可見作為皇權專屬象徵的景泰藍其尊崇地位無人可撼。

工藝

景泰藍和掐絲琺瑯這兩種藝術品器物所採用的原料是相同的,只是製作工藝大相逕庭。
琺瑯,是古代琉璃的一種,屬於硼酸玻璃。琺瑯工藝始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公元6世紀左右),在12到13世紀達到高峰,並向世界各地輸出,相傳早在唐宋時期已經傳入中國。
掐絲琺瑯藝術品 泰和坊景泰藍 嵌玉葫蘆掐絲琺瑯藝術品 泰和坊景泰藍 嵌玉葫蘆
景泰藍,原名“銅胎掐絲琺瑯”,因明朝景泰年間廣泛流行,且當時以富貴華麗的藍色製品最為出色,而慣稱“景泰藍”。
琺瑯彩瓷器的學名為“瓷胎畫琺瑯”,歷史也比不上景泰藍的悠久,是直至清代才出現的新品種。清代的皇帝,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人都很愛好瓷器,琺瑯彩瓷就是在康熙時期引進國外琺瑯材料創製的,並一舉成為極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當時在我國的歐洲傳教士馬國賢在寫回國的信中,就記載了康熙皇帝熱心於將國外的琺瑯彩品種引進中國的情形。琺瑯彩瓷的製作過程也與其他宮廷用瓷不同,是先在景德鎮用高溫燒成白瓷,然後送到北京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繪彩,再由造辦處琺瑯作在彩爐中燒成。康熙琺瑯彩瓷全用進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種玫瑰紅或胭脂紅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黃金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嬌艷效果。同時,中國傳統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膠水調和,而琺瑯彩瓷則像西方油畫一樣,以油來調配彩料,使彩繪更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
說到清朝皇帝對於琺瑯的喜愛,還有一段感人的孝道故事。康熙十九年,武英殿、養心殿,設立了造辦處;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它從等級上也提高了。康熙對歐洲傳教士帶來的琺瑯非常感興趣,這時候的琺瑯不是掐絲琺瑯而是畫琺瑯。我們將琺瑯彩的時候講過,它有銅胎畫琺瑯,有瓷胎畫琺瑯,有玻璃胎畫琺瑯,這三種胎畫琺瑯都是康熙一朝創燒的。康熙三十年,在《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里康熙這樣說:“朕新製法藍碗,因思先帝事未嘗得用,亦特擇其嘉者,供奉陵寢” 。我們過去一直講要尊重祖宗、尊重歷史,這個尊重一定要有具體的事件。康熙在三十年的時候,新試燒成功琺瑯碗,他就說我的父親先帝沒有用過這個東西,我要挑最好的供奉在他的陵前,表示我的一個孝心。琺瑯彩由於康熙的重視,它就開始普及,但是掐絲琺瑯(景泰藍)在康熙一朝燒造的並不太多,可能是因為瓷胎畫琺瑯、銅胎掐絲琺瑯以及玻璃胎畫琺瑯影響了掐絲琺瑯的製造。到了雍正一朝,景泰藍明顯的增加,史料也在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