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雷艇

掃雷艇

掃雷艇,是專用於搜尋和排除水雷的艦艇,有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港灣掃雷艇掃雷母艦等,主要擔負開闢航道、登入作戰前掃雷以及巡邏、警戒、護航等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掃雷艇
  • 概念:專用於搜尋和排除水雷的艦艇
  • 分為: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等
  • 功能:開闢航道、登入作戰前掃雷等
基本簡介,研製歷史,工作原理,發展歷史,分類,木製掃雷艇,氣墊掃雷艇,無人掃雷艇,工作方式,第一個時期,第二個時期,級別,

基本簡介

掃雷艇,是專用於搜尋和排除水雷的艦艇,有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港灣掃雷艇和掃雷母艦等。掃雷艇主要擔負開闢航道、登入作戰前掃雷以及巡邏、警戒、護航等任務。為了不觸發磁性水雷,日本一直都使用木造掃雷艇。掃雷艦艇自20世紀初問世以來,在戰爭中得到廣泛使用。20世紀7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相繼研製出了玻璃鋼船體結構的掃雷艦艇、艇和掃雷具融為一體的遙控掃雷艇、氣墊掃雷艇等,大大提高了排掃高靈敏度水雷的安全性。
美國“魚鷹”級掃雷艇美國“魚鷹”級掃雷艇
掃雷艇是專用於搜尋和排除水雷的艦艇。歐美18世紀開始實戰使用水雷,給海軍的使用和航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專門的掃雷艦艇大約出現在1910年至1912年,由俄國最先設計建造。早期的水雷主要是錨雷,它由雷體和雷錨組成,並通過雷索布放在一定深度的水中。艦艇最初掃雷的方法是通過帶有浮標的鋼索拖曳著掃雷具實施掃雷,這種掃雷具在鋼索上裝有割刀。割刀像張開的剪刀,刀刃硬度很高,上面裝有平衡板,使掃雷時保持水平並使刀口張向外側,它可以把錨鏈割斷,這樣就可以把水雷“俘獲”了。
從外觀來看,掃雷艇長得都比較“土”,不像驅逐艦、護衛艦甚至巡邏快艇那么漂亮。這是因為掃雷艇一般在戰線的後方行動,對速度、火力的要求不高。軍工產品一般都是威力強外觀就吸引人,所以掃雷艇就不如一線作戰艦艇長得好看。再有,仔細看越南的掃雷艇的外殼似乎不是鋼鐵做的。原來,為了防止本身引爆磁感應水雷,掃雷艇一般都不能用鋼殼,而是用有機物,比如木頭或者玻璃鋼製造,越南海軍的掃雷艇就是用玻璃鋼做的,中間還有一道加強筋用以提高結構強度。在越南海軍掃雷艇的尾部,還安放有像小潛艇一樣的拖曳式掃雷具,可以探測和消滅敵方水雷。

研製歷史

當掃雷艦拖著掃雷具前進時,一旦碰到錨雷雷索,掃雷具將使雷索進入刀口被切斷,錨雷就浮出水面,若無法切斷雷索時,也能將水雷拖至水面,然後加以摧毀。
“弗蘭肯塔爾”級掃雷艇“弗蘭肯塔爾”級掃雷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只有俄國和英國擁有少量專門建造和改裝的掃雷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人首先違反海牙會議關於禁止在敵對雙方領海之外布雷的決定,不僅將水雷布設在英國附近海域,而且把布雷的範圍擴大到了波羅的海、黑海咽喉區各港口,致使交戰雙方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水雷戰。當時,雙方布放了大約31萬枚錨雷,面對數量巨大的水雷對航海造成的危險,各國匆匆建造和改裝了大批掃雷艦艇用於排除水雷隱患,當時掃雷的艦船規模達到了3000艘左右。

工作原理

掃雷艇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先進的探雷聲納或其他手段發現水雷,再通過精密導航定位系統確定水雷的位置,還可以通過水下觀測系統對水雷進行識別,然後遙控掃雷具或引導其他掃雷具銷毀水雷。

發展歷史

最初的掃雷艦由於航速較低、續航力較小、掃雷方式單一,所以掃雷效率較低,危險性較大,而且掃雷的效果也並不明顯。隨著掃雷艦及掃雷裝置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掃雷艦在反水雷作戰中成果顯著,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80艘掃雷艦艇就清掃了2.7萬平方公里海域,重要航道或海域反覆清掃過80次以上,在保證重要海域和航道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越南掃雷艇越南掃雷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美國海軍在1945年沖繩島登入作戰中,就動用了122艘掃雷艦,花費了14天,清掃了約3000平方公里的水雷障礙,消滅近1900個水雷,保證了登入戰役按時進行。

分類

木製掃雷艇

日本的掃雷艇在海上戰爭中備受矚目,最讓人驚嘆的是,它完全是木造的。支撐這些木船在海上所向披靡的是船匠們卓越的製造技藝。
2008年9月29日,在鶴見區的萬有造船廠京浜事務所里,伴隨著《軍艦進行曲》,高島號從船台徐徐滑向海中。300人一同觀看了入水儀式。
掃雷艇的任務是移除在海底暗設的水雷。為了不觸發磁性水雷,日本一直都使用木造掃雷艇。木造掃雷艇的基準排水量是570噸,全長大約57米,船體全部塗著銀灰的軍艦色,從外觀上完全看不出是木造的,一隻木造掃雷艇的壽命約為20年。現階段各國掃雷艇基本上都使用纖維強化塑膠(frp)製造,價格低得多,高島號已經是僅存的最後一隻木造掃雷艇了。
高島號從2007年5月開始建造,使用了能搭建30幢30平米獨立住宅的木材,啟用了資深的船匠60多人,只使用最簡單的刨子和鋸進行加工,木頭都被切割成薄板,由人工將它弄彎。畫線時使用墨斗,量好後再用刨子刨。為了給船身增加堅硬度,工匠們會適當改變木頭的紋理,再把木板粘在一起做成龍骨、框架和船頭。螺絲釘和釘子也是特製的,使用的是非磁性的銅和不鏽鋼,並且每一根釘子都是完全靠手工釘上去的。這是一種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把木板緊密粘合在一起的技術。

氣墊掃雷艇

氣墊掃雷艇是一種軍用氣墊艇,艇上裝備有掃雷設備,可用於海上掃雷作業。氣墊掃雷艇是一種全墊升氣墊艇,氣墊掃雷艇艇體可全部離開水面,可避免水中武器魚雷、水雷攻擊。所以,氣墊掃雷艇的戰鬥性能優於一般的掃雷艇。
挪威的M340“奧索依”級氣墊艇中有一種裝有掃雷具的氣墊艇,便是氣墊掃雷艇,可在海上進行掃雷作業。

無人掃雷艇

瑞典SAM 3設計採用了模組化,能夠拆散裝進一標準貨櫃內,便於實施快速部署,並可以在最快的時間通過陸路或運輸機,運往任務區。
SAM 3亦可以在海上實施部署,只有有關支援艦裝備有重14噸的起重機,便可以實施海上部署。
詢及重新組裝SAM 3時間,他說,約可以在一天或兩天內完成組裝。SAM 3隻需一名任務操作員設定及輸入掃雷任務區資料後,SAM 3便能進行運作,運作模式可以是全自動或遙控模式。
SAM 3艦長14.4公尺,寬6.7公尺,最高航速為12節,掃雷航速為8節。SAM 3皆曾在瑞典、德國、荷蘭及芬蘭進行過聯合試驗。

工作方式

第一個時期

是由接觸式掃雷為主向非接觸式掃雷為主的變化時期。導致這一時期掃雷方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非觸髮式水雷的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爆發,交戰雙方就投入了新一輪水雷戰之中。在作戰中除了傳統的觸髮式水雷之外,還出現了磁場、音響和水壓感應等非觸髮式水雷。為了對付新型水雷,一些國家很快研製出各種電磁掃雷具和音響掃雷具,它們的工作原理主要是產生與水雷引信感應裝置接近的電磁和音響模擬信號,使水雷引爆裝置產生誤動作。對於靈敏度較高的感應水雷或掃除困難的水壓水雷,常用的掃除方法是用改裝的具有較強抗爆能力的商船反覆通過直接引爆水雷。[1]

第二個時期

是由被動掃雷為主向主動獵雷方式為主的變化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水雷引信的多樣化和智慧型化,掃雷變得越來越被動、盲目和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世界海軍開始探索新的反水雷手段。上世紀70年代初,以主動方式獵雷的艦艇出現了,法國第一個建造出現代化的獵雷艦艇,至此世界反水雷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級別

艦隊掃雷艦,也稱大型掃雷艦,排水量600-1000噸,航速14-20節,艦上裝有各種掃雷具,可掃除布設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
基地掃雷艦,又稱中型掃雷艦,排水量500-600噸,航速10-15節,可掃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
港灣掃雷艇,也稱小型掃雷艇,排水量多在400噸以下,航速10-20節,吃水淺,機動靈活,用於掃除淺水區和狹窄航道內的水雷;
掃雷母艦,排水量數千噸,包括掃雷供應母艦、艦載掃雷艇母艦和掃雷直升機母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