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風寶塔

振風寶塔

振風塔,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坐落於安慶市迎江區迎江寺內。振風塔實建於宋,圮於元,復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安慶的振風塔有著“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長江不說塔”的美譽,振風塔入選中國最美十大古塔,也是實至名歸的,接下來跟著小v一起了解一下振風塔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振風塔
  • 所屬年代:宋代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稱:萬佛塔、迎江寺塔
振風塔,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坐落於安慶市迎江區迎江寺內。振風塔實建於宋,圮於元,復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振風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呈園錐體形,雙筒體磚石結構,塔海拔高82.74米,淨高60.86米,每層均採用腰檐平座,置二跳斗拱,轉角處挑起枋頭,瓦當勾滴。牆基直徑19.3米,底層塔身直徑12.7米,塔心室直徑4.85米,地面為青條石鋪地。向上各層依次遞減,內採用螺旋式石梯168級。二層出口、三層入口採用脫節螺旋,五層至六層作逆時針螺旋,各層石梯口變化多端。
振風塔塔基內室中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塔身嵌有磚雕佛像600餘尊及碑刻52塊。塔內設假門、假窗及160個亮孔。一層辟八門,僅一門供登臨,一門通內室,餘六門均鑲嵌碑刻,室外有迴廊。二至六層塔室各開有四門,門外設迴廊,以白玉欄桿環繞。六層室內地面正中橫一巨形枕木,在枕木上豎一直徑為0.45米的樟木剎桿,向上直通塔剎。塔的最上一層(第八層塔頂閣樓)僅有內室,無廊無門,南面開一高位拱窗,供憑眺。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園形覆缽和五個鐵球相輪及葫蘆寶瓶,用銅軸串起,構成塔剎。塔的每層飛檐下端以獸吻銜鐵鉤,懸掛風鐸。
振風塔歷史上多次大修,清順治七年(1650年)操江巡撫李日芃修建;清康熙二年(1663年)安徽巡撫張朝珍、安慶知府趙世禎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迎江寺住持僧西台、邑紳何光玉等募修;清同冶九年(1870年)安徽臬司署巡撫吳坤修募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安徽巡撫陳彝、安慶知府聯元、迎江寺住持僧無凡重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安慶知府方連軫、懷寧知縣顧懷壬、主持無凡與監院竺庵重修。民國七年(1918年)北京政府前財政總長周學熙、迎江寺住持僧竺庵等募修。
1949年安慶市解放後,安慶市人民政府拔款維修;1953 年安慶市人民政府再次拔款、迎江寺住持僧月海重修振風塔;1956年振風塔定為首批“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振風塔污損嚴重,文革結束後,1978年安慶市人民政府第三次撥款重修振風塔;1981年振風塔再次定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至1995年,迎江寺募資並主持重修;2014年至2015年,迎江寺方丈聖泉募資並主持本世紀振風塔首次大修,於第三層塔門外部兩側共發現十六座封堵起來的壁龕,現打開一龕,驚現一幅精美的明末清初風格紅纓披甲神像壁畫,神像面部飽滿,八字鬍須,頭戴盔纓,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紅色左衽長袍,左肩披鎧甲,腰系長帶,足踏毛絨戰靴。右手於前胸結手印,左手下持長腰帶。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振風塔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