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電影

1904年在克里斯蒂阿尼亞(奧斯陸)開設了挪威的第一家電影院,主要放映外國影片。1908年挪威攝製了第一部短故事片《漁人的艱險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了一些娛樂性電影。1916年,作家和導演P.柳克·謝斯特創辦了克里斯蒂阿尼亞電影公司,拍攝了現實生活題材的影片《青春的心》、《冬夜》、《孤兒》、《引水員的女兒》。從1919年開始,各大中城市著手建立城市電影業聯合會,使私營影院市有化,同時兼管制片和發行業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挪威電影
  • 外文名:Nuowei diɑnying
  • 地域:克里斯蒂阿尼亞
  • 作品:《青春的心》,《冬夜》,《孤兒》
  • 時間:1904年
挪威電影簡介,發展歷程,30年代題材,戰後變化,近代電影業,

挪威電影簡介

Nuowei diɑnying
挪威電影Norway, cinema in
20年代挪威拍攝故事片很少,其中比較好的作品如導演R.布列斯丁的《棄兒安娜》(1920)、《結婚列車在哈當厄》(1926)和導演L.辛丁格的《新警務稅務代理人》(1926)、《山中奇遇》(1927)等。有些導演的作品在創作思想和塑造形像原則方面近似瑞典電影學派。20年代以來,挪威和丹麥建立了各種拍片的關係。丹麥導演C.T.德萊葉在挪威執導了影片《格隆斯達爾的未婚妻》(1925),導演G.肖納沃伊特則執導了影片《巴爾德溫的婚禮》(1926)和《萊拉》(1929)。

發展歷程

30年代題材

30年代裡,由於工人運動的高漲,挪威電影的題材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描寫城市貧民,揭示尖銳的社會問題的作品。優秀的導演T.易卜生根據O.布洛丁的作品拍攝了挪威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大洗禮宴》(1931)。其後,其他導演也根據O.布洛丁的作品拍攝了影片,如《好人們》(1937,導演L.辛丁格)、《嬰兒》(1938,導演R.布列斯丁)、《可愛的馬林》(1940,導演K.赫格爾)。導演T.易卜生拍攝了心理描寫的影片《兩個生者與一個死者》(1937)之後,又拍攝了電影三部曲:《流浪漢》(1937)、《托列斯·斯涅爾傑沃德》(1940)和《包爾德森》(1939)。這幾部作品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挪威工人運動有緊密聯繫的導演U.德格爾的影片《北方破曉》(1939)、《山谷上空轟鳴》(1940)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戰後變化

德國法西斯占領期間,設立了國家電影部,對電影生產進行嚴格的管制,強迫挪威電影工作者宣傳納粹思想,但大多數挪威電影創作和技術人員進行了抵制,或者只拍攝一些遠離當時生活的喜劇片。戰後,戰爭和抵抗運動的題材在挪威電影裡占有重要位置。如《我們要活下去》(1946,導演U.德格爾)、《奔向英格蘭的逃亡者》(1946,導演T.桑紐)。導演T.維特-姆勒爾拍攝了再現挪威傘兵炸毀“重水”工廠經過的影片《重水之戰》(1949,與法國導演J.德萊威合作)和描述被俘的船員們逃出後參加祖國解放鬥爭的影片《逃出達喀爾》(1951)。這兩部影片利用大部分紀錄影片,有很大的真實感,它們可以說是故事片和紀錄片的獨具匠心的結合。參加這兩部影片拍攝的是曾經參加過上述兩次戰鬥的倖存者和一些職業演員。50年代導演N.P.默雷爾拍攝的反法西斯的影片《接觸》(1956)也運用了這個手法。在抵抗運動題材的影片中還有描述挪威愛國者支援被俘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的事跡的《血腥的道路》(1955,導演K.貝格斯特洛姆和南斯拉夫導演R.諾瓦科維奇)和關於挪威醫務工作者營救一批猶太人兒童的影片《如此一個夜晚》(1958,導演S.馬特曼-莫)。導演兼編劇A.斯庫恩的創作把挪威反映戰爭題材的影片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他的影片《迫降》(1952)、《九條生命》(1957)、《包圍》(1960)里探討了英雄行為的精神根源,這期間反映挪威國內現代生活的作品有《克拉涅糖果店》(1951)、《一個不認識的人》(1952,導演A.辛寧格-仁森)、《白馬群》(1951,導演S.馬特曼-莫和H.尼爾森)和T.易卜生執導的故事片《神秘的偶然事件》(1948)、《大與小》(1951)和《朋友們》(1959)。
60年代電影觀眾減少
到了60年代,由於電視的發展,電影觀眾人數急劇減少。這時期攝製了一些質量不很高的娛樂片。國家增加了對影片生產的資助。出現了幾家新電影公司,並繼續拍攝了一些戰爭題材的影片,如《偉大的遊戲》(1967,導演K.包韋姆)、《曬焦的大地》(1969,導演K.安德森)。
70~80年代新一代導演的成果
70~80年代,挪威電影界湧現出了新一代導演,P.廖克貝格執導了《出路》(1970),A.布列因執導了《強制》(1971)、《妻子們》(1975)、《捕獵女妖記》(1981),L.米克爾森執導了《我們》(1976)、《小伊達》(1981),V.廖克貝格執導了《啟示》(1977)、《聽使喚的女孩》(1981)。對現實生活問題發生興趣是青年導演們的共同特點。這些特點在P.貝爾格的《關著門的單間》(1970)、《警察之戰》(1974),P.布盧姆的《安東》(1973)、《媽媽的家》(1974),P.班格-漢森的《金絲鳥》(1973)等影片中都有反映。這一時期的喜劇片有《小貝尤爾森》(1974,導演J.久林格)、《最後的弗列克斯涅斯》(1974,導演B.赫爾拉森)。導演S.瓦姆和P.溫涅列德合作拍攝了很多影片,如《拉塞和蓋爾》(1971)、《沉默的多數》(1978)、《比夜更黑暗》(1979)、《生和死》(1980)等。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有《一個短工的血》(1978,導演E.蘇勒巴根)、《柳細》(1979,導演J.久林格)。70年代以後,兒童片有進一步發展,如《到聖誕節星星上旅行》(1976,導演O.索盧姆)、《柴貝林》(1981,導演L.格洛姆)、《愛說漂亮話的人》(1982,導演P.布盧姆)。
紀錄片和科普片成就
挪威的紀錄片和科普片頗有成就。如攝製了《昆-季基》(1950,導演T.黑爾達)、《拉普蘭人亞基》(1957,導演P.休斯特)、《沖向狂風暴雨的人們》(1964,導演A.貝爾格)等。70~80年代拍攝的政論性紀錄片有《久塞達爾屬於誰》和《好!好!》(1978)等。40年代末,I.卡布里諾開始了木偶片的實驗工作,他成了斯堪的納維亞優秀美術電影工作者之一。他的木偶片《大獎》(1975)獲得很大成功。

近代電影業

挪威於80年代初有10家電影公司,年產長故事片12部。諾爾斯克電影公司是挪威最大的電影生產廠家,挪威政府是該公司的主要的股東。1955年創立挪威電影研究所和國家電影博物館。特隆赫姆市的大學設有電影專業,培養電影創作人員。
挪威每年在首都奧斯陸舉行一次挪威國際電影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