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未來的麥克盧漢:媒介論集

指向未來的麥克盧漢:媒介論集

McLuhan Bound語意雙關:

本書裝訂成一捲髮行,與函裝、散卷的McLuhan Unbound相對;麥克盧漢鍥而不捨,不斷向前,他展望人類社會的太和之境。

中文版定名《指向未來的麥克盧漢:媒介論集》取第二層意思,藉以彰顯麥克盧漢學術的永恆價值。

他一生拿了五個學位,完成了四次學術轉向,勇往直前。

最重要的轉向完成於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之交。

彼時,麥克盧漢從文學研究轉向媒介研究,終成大器,成為媒介理論的播種者和解放者、20世紀西方影響深遠的人文學者和思想家。

本書集納的14篇文章(1952~1978)就是他媒介理論的精華。

麥克盧漢的“地球村”、“延伸論”、“資訊理論”、“冷熱媒介”等思想影響了兩個世紀的學者和普通老百姓。本書必是麥迷體會麥大師博大精深、餘音繞樑的佳作。

基本介紹

  • 書名:指向未來的麥克盧漢:媒介論集
  • 作者:[加]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
  • 原版名稱: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
  • 譯者:何道寬
  • ISBN:978-7-111-54993-2
  • 頁數:224頁
  • 定價:45.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0
  • 開本:16開
目錄,中文版序,中文版序,作者簡介,

目錄

譯者序:麥克盧漢是21世紀的朋友
中文版序(理察·卡維爾)
英文版序(理察·卡維爾)
第一篇 神奇的廣告業(1952) // 001
第二篇 漫畫與文化(1953) // 009
第三篇 後期的伊尼斯(1953) // 016
第四篇 五種感官系統的內窺(1964) // 023
第五篇  《傳播的偏向》序(1966) // 035
第六篇 文化與技術(1966) // 046
第七篇 自動控制與文化(1966) // 051
第八篇 環境:被侵蝕的未來(1967) // 060
第九篇 性的未來(1967) // 075
第十篇 麥克盧漢看時尚(1967) // 088
第十一篇 德魯克聆聽世界(1970)  // 106
第十二篇 《帝國與傳播》序(1972) // 125
第十三篇 書籍是否重要(1973) // 136
第十四篇 大腦與媒介(1978) // 147
附錄A 麥克盧漢年譜(簡明版) // 155
附錄B 麥克盧漢畫像:媒介理論的播種者和解放者 // 157
譯者介紹 // 203
譯者後記 // 205

中文版序

本書集納的文章橫跨麥克盧漢20餘年媒介理論之弧,其特點是令人驚嘆、一以貫之的聚焦:媒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效應。在此前的10年裡,他已蜚聲學界,成為著名的文化評論家和異常敏銳的人文學者。這裡收錄的是他學術生涯完成重大轉向後發表的文章。這個轉向的標誌是《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1951)的出版。該書分析了印刷機開啟的機械文化,研究了20世紀40年代經濟大發展時機械文化的最後一次勃興。根據麥克盧漢的理解,機械文化終結的後果是性與技術的融合,汽車是這一融合的象徵。隨著機械文化的終結,新的電子文化開始逆轉印刷機開啟的分割和抽象過程,並用電子媒介的深刻效應取而代之。
這些新媒介宛若一種煉丹術。藉此,聲覺空間的隱性世界日益取代視覺空間。這是一種“時空”環境,越來越像古典形貌的口語文化環境。不過,這是隔代的口語文化,既被這些新媒介取代,又因這些新媒介而再現。麥克盧漢認為,充分調動的感知系統使我們摒棄令機械文化滿意的社會政治文化方式;在即時性的新語境下,機械文化的社會政治文化方式已嚴重不足。
也許,走向人類世(anthropocene era)的最偉大的漸成轉變之一是大腦的經驗。一方面,印刷機有利於左腦,以及左腦處理信息的線性、序列方式;另一方面,新媒介及其伴生的信息爆炸又要求大腦有描繪信息的能力,這又是右腦的特徵。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麥克盧漢既窺見了對媒介效力的重大回應,又瞥見了一種令人不安的回歸,那就是有利於部落忠誠的情景。我們今天看見的這個轉折是對本書論文的禮讚;我們能理解今天的轉折,這樣的理解既給人信息,又給人教益。
理察·卡維爾
於加拿大溫哥華
2016年1月

中文版序

本書集納的文章涵蓋麥克盧漢的大半生。在最早的文章里,他率先闡述後機械時代的媒介理論;在晚年的文章里,他思考生物中介的主題。麥克盧漢論伊尼斯的三篇文章構成本文集的支柱。他確認思想上對伊尼斯著作的感激,同時又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如麥克盧漢的整個學術生涯所示,這些文章的特點是一以貫之的方法論和宗旨。僅有的兩次重大轉向在本書得到確認。第一次轉向的結果是《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1951)偏離機械文化的超然批判,以及《神奇的廣告業》(1952)那種緊迫的調子。麥克盧漢斷言,廣告的無孔不入要求批評家採用“浸泡式”的研究方法。第二次轉向是從伊尼斯的時間和空間(space and time)焦點(傳播的兩個偏向)轉向以“時空”(spacetime)為重點,將“時空”當作電子文化的活力。第二次轉向的初期成果是里程碑式的文章《後期的伊尼斯》(1953),第二次轉向也反映在本文集後續文章的輪廓里。
隨著他媒介理論家生涯的展開,麥克盧漢對學術出版物專門化的抨擊層層加碼。他認為,專門化分類不足以反映真實現象,因為學術現象超乎學科邊界。這使他轉向發行量大的期刊,比如《展望》(Look)和《哈潑斯雜誌》(Harper’s magazine)。私底下,他或許會因這樣的選擇而感到懊悔,然而令當代讀者吃驚的是,在那些可能是他錯誤選擇的刊物里,他提出了頗有原創性的、令人不得不接受的論點。他在這些園地里發表的作品使我們想起,到20世紀60年代,他已然是前所未有的公共知識分子,也是此後罕有的那種公共知識分子。這樣的身份也可能曾經使他私下懊悔。就公開面向世人的一面而言,他是始終如一的:他的首要興趣是教育,並身體力行,以身示範。
這些文章里的麥克盧漢顯得先知先覺,大量的思想看上去反直覺。唯有麥克盧漢會論述多倫多大學同事伊尼斯對傳播加速的關注。他反覆論及拉格泰姆(Ragtime)音樂、馬基雅維利和柯布西耶,藉以把傳播加速的現象用作批判性洞悉的方式。麥克盧漢執著於傳統學科的探詢,這一愛好不僅見於《神奇的廣告業》,而且見於《漫畫與文化》。他以反直覺的方式提出,漫畫是變化不停的報界連續性的關鍵要素。他用對待高雅文化的口吻評論漫畫,這是後現代主義的早期預言,也是區分他的媒介研究和伊尼斯媒介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而言,伊尼斯在文化上更加保守。雖然麥克盧漢捍衛書籍的未來,但同時他又說,書籍將因電子技術的補救而維持下去:不再是電子文化的背景,卻是其外形之一。在這樣的語境下,20世紀60年代一些極端藝術團體愛上他,就不足為奇了,《內部空間的太空人》(Astronauts of Inner-Space)同時刊印他和藝術家的作品(見《文化與技術》)。關於麥克盧漢針對傳統學界外的人寫東西的傾向,還可以補充說,他決定寫企業文化、為企業文化撰稿(比如他欣賞彼得·德魯克),這一舉動定會使伊尼斯震驚。麥克盧漢寫作的重點之一是生物中介(見《五種感官系統的內窺》和《性的未來》),這也使他有別於伊尼斯。相比而言,伊尼斯的著作看上去少了一點血氣。伊尼斯在麥克盧漢的文章里起到方法論的作用,麥克盧漢在獻給伊尼斯的三篇文章里清楚地闡明了這個方法論的作用。兩人走到一起,都把注意力投向口語文化,但略有不同。在麥克盧漢筆下,口語文化成了聲覺文化,麥克盧漢批評視覺文化的落腳點在“時空”概念上,《自動控制與文化》一文就此做了闡述。這些文章的終極指向是媒介哲學,他認為,媒介是我們認知活動和生存的背景。提出這個主張時,麥克盧漢希望糾正哲學史對政界的排斥,同時又強調,應理解媒介至關重要,理解其在表觀遺傳上和我們的互動。他在技藝和生物兩個領域廣泛的興趣在這個主張里交匯了。
理察·卡維爾

作者簡介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是加拿大文學批評家、傳播學家、傳播學媒介環境學派一代宗師,被譽為20世紀的“思想家”“先知”“聖人”。以“地球村”“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等論斷名震全球。
“麥克盧漢學”已然成為世界範圍的顯學。隨著2011年世界各地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的展開,第三次麥克盧漢熱已經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國界,跨越學術邊界,已經並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
麥克盧漢的代表作有《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谷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媒介定律:新科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