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

佛教淨土宗四種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佛說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通過信願稱念阿彌陀佛得名號求生西方淨土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持名念佛
  • 含義:佛教淨土宗四種念佛佛法之一
來源及影響,修持的研討,行法,念佛方法比較,

來源及影響

摘自中國佛教協會《法音》2015年第7期"淨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論與修持探析”
在淨土宗十三位祖師中,初祖東晉慧遠(334-416)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側重於禪觀念佛,無論是依據的經典還是念佛的方式,實際上都與後世的淨土宗不同;從北魏曇鸞(476-542)開始提倡口稱念佛,經隋朝道綽(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導(613-681),以“三經一論”為教材,以“持名念佛”為方式的淨土宗宗義和行儀得以完備地組成,所以善導為公認的淨土宗實際創立者。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善導大師是純正的淨土思想,其他祖師的淨土思想是不純正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善導之後,淨土宗分化為三流,即:專稱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遠流及教禪戒淨兼修的慈愍流,三流都從不同層面繼承了善導大師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劃分也只是應機的差別,並無實質性高下,如同春蘭秋菊,各有其美,淨土思想同樣也並不存在純正與不純正之分。
唐朝中期之前,學習佛教的多是社會上流人士,而曇鸞、道綽和善導開創出的持名念佛,以其簡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開了通往民間的大門,奠定了民間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義。唐武宗滅佛後,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淨土宗卻呈現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強大生命力,宋代開始的禪淨合流,帶動了天台、華嚴、法相和律宗同歸淨土。明清以後,淨土宗更是一枝獨秀,成為中國民眾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名片,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修持的研討

摘自中國佛教協會《法音》2015年第7期"淨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論與修持探析”
自從持名念佛的方法被確定後,後世祖師無一更改,但一句佛號的背後卻被賦予了不同的理論作為支撐,而理論的不清楚、不統一,則易造成盲修瞎練,其結果就是念佛者多如牛毛,往生者少如牛角,萬修萬人去,似乎只是傳說,這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與反思。
除了自身教理難思難解外,學術界的不重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淨土宗的學術地位和其興盛程度完全成反比,學術界關注較少的原因可能是認為一句佛號比較簡單,缺乏深邃的哲理與內涵,但事實上,簡單表象的背後,往往都有複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礎,淨土宗教理從廣度到深度,都不遜於佛教的任何一宗,也唯有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才能支撐起持名念佛這種極其簡易的修行之法。而為數不多的學術研究又基本都集中在社會、歷史、文化這幾個領域,對最核心的教理和修持,則是敬而遠之,避而不談,正因為大家都不去研究,所以造成了各說各話,甚至相互否定的一些觀點,以下面兩種最具代表性。
一種觀點認為,淨土法門是非常低劣的法門,把它和大媽跳的廣場舞劃到一個檔次里,打不好太極,練不好瑜伽,只好去跳廣場舞了;參不了禪,學不了教,修不成密,只好去念佛了。這是對大乘佛法認知太少造成的誤解。《大乘入楞伽經》卷六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由此可見,淨土法門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念佛成佛,並不是空話,釋迦牟尼也是念佛成佛的,《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三世諸佛,是諸世尊,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賢劫諸大菩薩,因是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智威神自在。如是十方無量諸佛,皆由此法成三菩提。”
而另一種觀點卻把彌陀名號當成了超級無敵的大咒語,包治百病的萬靈丹。“生病了不用看病吃藥,念佛就能把病治好了;將《無量壽經》念上三千遍,你就能收到彌陀的訊息了”。如此看似信心滿滿,卻又外道味十足的說辭,不僅敗壞了淨土法門,也讓佛教背上迷信的污點。
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強對教理的學習,從正法中建立對彌陀的正見,通過對教理的認知而生起如實的觀照。淨土宗歷來是重行持不重教理,行持中又重念佛而不重淨業三福,這點現在需要修正一下。可能一些淨業行人會把善導大師搬出來當擋箭牌,因為大師說了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可是大師說了很多,為什麼只記得這一句呢?大師在強調持名念佛的同時,對包含教理在內的淨業三福也是很重視的,《觀經四帖疏》中云:“言讀誦大乘者,此明經教,喻之如鏡,數讀數尋,開發智慧。若智慧眼開,即能厭苦欣樂、涅槃等也。”善導大師不也認為學習教理能開發智慧,明解脫之道嗎?
契理與契機是佛法的重要特徵,每一位祖師都會受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等因素所影響,所以講法時既要契合佛法真義,又要適應其所生活的時代和民眾。在善導大師所生活的年代裡,文盲占據著相當高的比例,普通民眾很少能接受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師會很強調教理的學習嗎?當然不會!白雲蒼狗,物換星移,當我們穿越千百年的時光去追尋先輩的思想時,一定要得意忘言,把握住其思想精髓,而不要死在文字上和哪句話上,這才是對先輩思想真正的尊重與繼承。
現在我們來探討修持方法,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他力本願思想是淨土宗教理的核心思想,也是淨土宗區別於他宗的最顯著特徵,但是很容易被輕視或曲解。日本人曲解為純他力,純他力修行好比手抓空氣、腳踏空步,結果往往也是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因為外因需要內因的轉換才能有效果,他力也要靠自力的承擔才能起作用。
國人則普遍輕視他力思想,把自力放在第一位,自他二力的修行,靠自己的努力去念佛、修福德,甚至去證一心不亂,自己努力後再去和佛感應,再靠上佛的力量,只可惜釋迦佛沒說念多少佛、修多少德才夠去極樂,沒有量化的標準,你努力到什麼程度才行呢?至於一心不亂,則基本上一輩子都達不到,這樣就容易導致信心不足或退失,然後再去靠佛力,靠得也晃晃悠悠,以至於不能往生或往生到邊地疑城。
因此筆者提出他自二力的修持方法[7],把佛力放第一位,往生百分之百靠佛力,這是他力本願思想,但同時也要以自力來承擔和轉化他力,把他力落到實處,自力指的是自性念佛和修淨業三福。這樣修持,既抓住了他力本願,亦符合佛法的自證之道,真正體現出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殊勝之處。
持名念佛要以口稱彌陀名號,引發內心思維,激發虔誠信願為目的,念佛的主要作用是增強你往生的信願心,此外還有消業障和獲得一些現世利益的功效。但如果你天天叭叭不停的念佛號,信願心卻沒有增強,那意義也不是很大,所以不要為了念佛而念佛,更不要刻意追求念佛的數量和時間。信願與持名是輾轉增勝的,當你的信願心增強後,你就會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念佛,而你越多念佛,你的信願心就會越強越堅固,這種良性循環,才是修行者需要把握的方向。
持名念佛的方法建議以自性念佛為主,散心念佛為輔。散心是相對於一心不亂而言的,散心不等於有口無心,更不等於胡思亂想,如果你一邊念佛,一邊想著功名利祿、飲食男女,這樣念佛對增強你的信願心,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散心念佛,也要至誠懇切,認認真真的念。不論採用何種念佛方法,有妄想雜念時都不必在意,儘量把注意力集中到念佛或佛號上即可。
自性念佛是指字字清楚,句句不亂,耳聽心入、自念自聽的念佛,這樣會逐漸把被五欲六塵污染的心轉化為清淨心,以清淨心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便是修梵行;你一念清淨心念出自性彌陀,自性彌陀與十萬億佛土外彌陀相互感應,感應交道不從心外而得,雖口稱彌陀名號,亦是在念自性佛,便是彌陀念彌陀;精進念佛,時時攝心,念念歸真,即可漸漸進入空明無礙的境界,開顯出清淨的莊嚴妙果,證得三昧後,則娑婆印壞,淨業文成,雖形壽未盡,已逕登極樂矣!

行法

淨土宗第十三祖開示:“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方法比較

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於自他俱念,即所謂禪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淨雙修,實為有禪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倘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禪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淨土法門,實為如來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門。以故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東瀛某某,節錄諸經論,闡揚念佛諸義,為彌陀說林。章分十門,理暢一行,可為修淨業者之一助。范古農居士,特為校勘,改為阿彌陀佛聖典,用示尊崇之義。然其所錄,絕未敘明源委,待有暇時,居士必當依經詳別。令一切人,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一切上聖下凡共修之道。庶不致生自詡上根,不肯修習,並自委下根,不堪修習等過。排工將竣,令光作序,遂約所知,以為表白。須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如不見信,請質之普賢菩薩。(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