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衛京城四大古橋

北京有很多古橋。京東南馬駒橋,京東八里橋,京西盧溝橋,京北朝宗橋,歷來都是交通要道,擔負著繁重的運輸任務,也曾為守衛北京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被稱作拱衛京師四大古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拱衛京城四大古橋
  • 四大名橋:盧溝橋 廣濟橋 趙州橋 洛陽橋
盧溝橋,八里橋,朝宗橋,馬駒橋,

盧溝橋

盧溝橋也作蘆溝橋,在京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1192年),明清兩代曾修繕多次。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約500餘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的兩端各有石碑,一座記載了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年)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則是乾隆所題“盧溝曉月”,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邊是宛平縣城,1937年的“七七事變”就發生在這裡。
盧溝橋與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八里橋

八里橋又稱永通橋,因距通州燃燈塔東側有八里而得名,橫跨通惠河上,為石砌三券拱橋。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8月始建,12月告成,橋為南北走向,長50米,寬16米,中券高大,高8.5米,寬6.7米,行船不必收帆,側孔高3.5米,寬3.5米,泄水之用。橋上兩側護有青石欄,漢白玉望柱上有各具形態的石雕獅子,正中橋孔東西泊岸上雕了四隻鎮水獸,造型奇特,形象生動。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即指這裡。橋東有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製通州石道碑”,記載了自京師至通州修築石道的情況。
八里橋是京津要塞,也是經北運河向京城運輸糧草磚木的必由之地。

朝宗橋

朝宗橋俗稱沙河北大橋,位於昌平城南10公里、沙河鎮北0.5公里,鞏華城旁,跨北沙河水(溫榆河),與橫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濟橋相對。明朝遷都北京,在天壽山建陵墓,先後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橋建石橋,北曰朝宗,南曰安濟。朝宗橋為七孔石橋,全長130米,寬13米,中高7.5米,七孔聯拱結構,橋兩旁有53對石欄柱。大橋北端東側有明萬曆四年(1576年)立的螭首方座漢白玉石碑一座,通高4.08米,寬1.1米,厚0.39米,陰陽碑額俱篆書“大明”兩字,兩面碑身刻有“朝宗橋”三個大字,相傳是為紀念主修北大橋而遭殺害的忠臣趙朝宗所立。朝宗橋為京師通往明陵的大型石橋,是明朝帝後、大臣謁陵北巡的必經之路,也是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

馬駒橋

馬駒橋地區在隋末唐初時是豐盛的草場,放養大量仔馬(馬駒),軍民聚焦,漸成村落,取名馬駒里,緊挨涼水河南岸。河上搭設了一座簡易木橋通行,取名馬駒橋。1465年,馬駒橋被改建成一座九孔石拱橋,明英宗親賜宏仁橋,可百姓仍習慣稱為馬駒橋,一些鄉紳則模稜兩可地稱之為宏仁馬駒橋,馬駒里也隨之改叫馬駒橋鎮。
1774年,馬駒橋重修,改九孔為七孔,橋南側修了兩座橋亭,內立乾隆親書御碑修橋記。現殘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園葫蘆湖邊。1964年,馬駒橋拆毀建水泥大橋,碑亭毀於“文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