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保爺

拜保爺是生活在宣漢百里峽的土家族人,多年來居住在深山老林,千百年來,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拜保爺,就是百里峽土家人眾多民風民俗之一。誰家小孩久病不愈,土家族人便要找個保爺來護佑他。保爺也叫做“乾爺”或者“乾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保爺
  • 所屬民族土家族
  • 地理位置:宣漢百里峽
  • 性質:土家族民風民俗
簡介,闖拜,發展,

簡介

按照土家人的說法,如小孩病了吃藥不見好轉,很有可能“犯了官煞”,需請端公來“槓神”。端公是土家人里半職業化的“法師”,他們平時和常人一樣在田間勞作,有一定的“道行”,在人們需要的時候客串作法。端公經過掐指推算,確認該小孩的病因是“闖了灶神”或是“水犯”之類的話,那就“必須”要拜保爺了。
一般來說,端公會根據小孩的生辰八字之類確定找保爺的範圍,諸如在屬相、年齡、住家方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能做保爺的人還得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不能是本家的,還得身強力壯“火眼高”,如果能有點學問或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更好。當然這還要看主人家的交情和面子,和定親一樣講求“門當戶對”是其中的“潛規則”。
端公會選擇一個黃道吉日,舉行正規的儀式。當天晚上,土家人擺上一兩桌酒席,邀請三朋四友、街坊鄰居前來捧場。儀式開始,端公先為小孩“驅魔”。在堂屋中央擺上香案,令牌(一種法器)一下,周圍人等肅然安靜。端公左手持香火,右手搖絲刀(一種法器),口中念念有詞:“三十六冤,七十二煞;有冤解冤,無冤解罪;三皇五帝,齊來保佑……”念唱完畢,端公把一隻大公雞的雞冠刺出血滴進水碗中,向四周蘸灑。隨後,把保爺請到香案上方接受小孩的三拜九叩,小孩呼叫三聲“乾爺”,保爺高聲應答。保爺受拜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丈三尺紅綾纏繞在小孩的腰間,寓意給乾兒子“神功護體”,再給乾兒子賜一個和自己同姓的名字。端公再唱念一段“改名換姓,緣化度官”之類的套話之後,儀式結束。當然,香案上的一升米和那隻公雞會作為主人對端公的酬謝。
在拜保爺之後,大家呼叫小孩的時候就很少用原來的名字了,都叫保爺起的名字,據說這樣小孩就可以遠離以前的“災星”,從此平安健康。逢年過節,乾兒子都得去拜望保爺,一直到成年之後。當然保爺這個“爹”也不好當,必須發紅包、給“利時錢”,所以有“小時保官煞,長大討打發”的說法。

闖拜

土家人拜保爺還有一種更為“奇特”的方式,叫做“闖拜”。土家人大清早把小孩帶到大路邊,在地上擺好三道菜,等有人路過。“闖”來的第一個人不分男女、不論老幼、不計輩分,都會被盛情地邀請去吃菜,因為吃下一口菜就意味著成了孩子保爺。如果路人不願意做這個“闖拜”保爺,最好知趣地繞道而行,免得雙方難堪。若湊巧最早“闖”過的是一條狗或是牛等動物,也得認它做保爺,父母就給他起個“狗兒”、“牛兒”之類的小名。

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土家人的傳統習俗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代替了陳規陋習。如今,拜保爺的現象仍有,只是目的不再是為了消災避難,因為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完善的醫保體系保障了土家兒女的健康。關係好的兩家人為了促進友情結成“乾親家”,兩家人自行約定,選一個清閒的日子,在一起小酌兩杯就算完成儀式。“闖拜”這種近乎荒誕的行為更是漸行漸遠,只存在於年紀較大的土家人的記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