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堤

招堤

招堤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新安鎮楊柳街北段西側,建於清代,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招堤
  •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
  • 建立時間:康熙三十三年(1694)
  • 目的:解決水患
歷史淵源,碑文堤記,半山亭記,發展規劃,

歷史淵源

位於安龍縣內的招堤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為了解決水患,駐安籠(安龍)游擊招國遴捐俸修築,因此得名招堤。乾隆五年(1740)南籠府(今安龍縣)知府於堤兩岸遍植垂柳。二十八年(1768)維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興義府知府張鍈將堤加高五尺,於堤西側開闢荷花池,建“半山亭”。鹹豐四年(1854)張鍈於金星山上“築屋三楹”,名“省耕亭”。閩商黃紹奇捐資於堤上建石亭,名“挹秀”。光緒九年(1883)知府余雲煥及闔城紳士集資重建。宣統三年(1911),代理安義鎮總兵劉顯潛、代理興義知府聶樹楷籌資培修。毛石砌築,長223米,寬5米,高4.7米。保存完好。
招堤招堤

碑文堤記

《招公堤記》碑白綿石質。圓首,高2米,寬1.41米,厚0.4米。額篆“招公堤記”4字,每字0.14米見方。碑文楷書陰刻,19行,滿行40字,總計700餘字。原碑立於康熙年間,後毀。1987年10月重立。涵虛閣始建於乾隆五年(1740),道光二十八年(1848)、宣統三年(1911)及1980年維修。坐北向南。三層穿斗式六角攢尖頂。平面方形,邊長5.7米。

半山亭記

《半山亭記》碑半山亭,依山貼崖而建,平面梯形,長邊5.5米,短邊3.5米。《半山亭記》碑嵌於半山亭崖壁上。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七月,興義府知府張鍈在金星山東側建半山亭,地方士紳於亭內設宴相慶,年方11歲的張之洞隨父前往,並受命撰寫《半山亭記》。郡人勒碑刻石,將其嵌於半山亭中。碑為青石質,橫長形,高0.6米,寬1.2米。首題“半山亭”3字。碑文楷書陰刻,38行,滿行23字,總計838字,記半山亭及其附近荷花池之自然風光。
招堤
袁公祠 面闊五間,通面闊1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1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頂。
“綠漪”摩崖石刻 位於涵虛閣旁崖壁上,離地1.6米。橫長形,高0.7米,寬1.5米。橫向楷書陰刻“綠漪”2字,每字0.1米見方。息烽王佐題於1939年。 “何處堪消夏”摩崖石刻 位於涵虛閣旁崖壁上,離地2.7米。豎長形,高0.9米,寬0.7米。豎向楷書陰刻“何處堪消夏,招堤夜飲中,呈妝楊柳綠,向臉芰荷紅,朗照天心月,涼生水上風,清虛煙霧中,疑在廣寒宮”。每字0.06米見方。“桐城倪昌運題”於1939年。

發展規劃

根據景源分布、景觀特徵、游賞組織和保護的需要,安龍招堤風景名勝區劃分為招堤景區、十里荷香景區、綠海景區、海莊景區和元寶山景區5個景區,包括30個景點。
(一)招堤景區:以招堤歷史文化遊覽為主,面積0.86平方公里。
(二)十里荷香景區:以荷塘觀光和人文覽勝為主,面積5.11平方公里。
(三)綠海景區:以山水風光遊覽和休閒度假為主,面積3.95平方公里。
(四)海莊景區:以農業觀光遊覽和民族風情體驗為主,面積5.58平方公里。
(五)元寶山景區:以旅遊度假觀光、會議旅遊為主,面積2.89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