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屍那揭羅

又稱拘屍[那]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爾鎮卡西亞(Kasia)村,相傳釋迦牟尼在間此涅槃。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拘屍那揭羅
  • 又稱:拘屍[那]城
  • 位置: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爾鎮卡西亞村
  • 簡介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聖地——拘屍那揭羅,大涅槃寺和大涅槃塔,荼毗塔,佛陀最後說法處的遺蹟,中國的雙林寺,辭典資料,

聖地——拘屍那揭羅

拘屍那揭羅
釋迦牟尼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來到拘屍那揭羅。一天突然患病,研究認為有可能是吃了“栴檀樹菌茸”(豬肉),結果食物中毒。他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於是傳來弟子們,最後一次回答他們心中的疑問。這一夜有位120歲的老人名須跋陀羅,聞佛欲滅度,前往雙樹間,見佛聞法,當夜受具足戒。是釋迦摩尼住世最後弟子。然後讓弟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之間打起一個臥床,側臥在上,佛安慰道:“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語畢,安詳的離開了世間。雙樹慘然變白。
臥佛殿(Mahaparinirvana Temple)又稱為大涅槃堂或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四周開了小窗戶的圓筒狀建築。內有一尊六尺長的黑色石質但是全身貼金的臥佛。
東晉高僧法顯在《佛國記》中稱為拘夷那竭城:“到拘夷那竭城。城北雙樹間希連河邊,世尊於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須跋最後得道處,以金棺供養世尊七日處,金剛力士放金杵處,八王分舍利處。諸處皆起塔,有僧伽藍,今悉現在。城中人民亦稀曠,只有眾僧民戶。”。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拘屍那揭羅國城郭頹廢,邑里蕭條,故城磚基,周十餘里。居人稀曠,閭巷荒蕪。城西三四里,渡恃多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 林。起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基雖傾陷,尚高二百餘尺。 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
8世紀時高僧慧超亦到過此地,在所著《往五天竺國傳》中稱為拘屍那國:“拘屍那國。佛入涅槃處。其城荒蕪。無人住也。佛入涅槃處置塔。有禪師在彼掃灑。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設供養。”

大涅槃寺和大涅槃塔

拘屍那揭羅
大涅槃寺(Nirvana Temple)和大涅槃塔(Maha Nirvana Stupa)是兩座白色的建築,給人一種聖潔和莊嚴感。寺廟裡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金色的世尊涅槃像。據專家考證改塑像建造於公元5世紀。佛像長61米,用整塊石頭雕成,枕右手側身而臥,面朝西方,象徵佛陀到西天往生。佛像睡在7.32米長、1.71米寬、0.64米高的睡榻上,榻與像原為一塊整石,現改由磚和石混合砌成,上面雕刻了佛弟子阿難、蘇婆達和摩拉酋長瓦吉拉婆尼及另外不知姓名的五人像以及銘文。
大涅槃寺的庭院及中央參拜道上,種植了許多無優樹,而大涅槃寺前有兩株娑羅樹,樹齡大約30多年,長得十分茂盛。庭院裡的一方水池裡盛開著紫色的荷花。池水將大涅槃寺投影在水裡,如同將佛法投射在我們心裡。夕陽下的庭院分外安靜,鳥鳴花香。落日的餘暉將寺院、樹木度上了金邊,世界充滿了祥和、安寧。
大涅槃塔距離大涅槃寺不遠。據《大唐西域記》卷六記載,佛陀在此涅槃後,阿育王在此建塔紀念,高200餘尺,前建有石柱,塔基雖傾陷,但上面鐫刻了如來寂滅之事。以後有過多次修葺,但卻隨著印度佛教衰滅而毀壞。1927年緬甸佛教熱心發願重新修復。新塔高50.9米,塔身上下遍體懸掛鍍金片,在陽光下金光閃爍,像一團火焰發出光芒。

荼毗塔

拘屍那揭羅
大涅槃寺東方1.5公里處,有一座磚造的荼毗塔(Ramabal Stupa),為佛陀如滅後火化的地方。據《大唐西域記》卷六載“城北渡河三百餘步,有翠堵坡(即佛塔),是如來焚身之處,地今黃黑土,雜灰炭,至誠求精,或得舍利。”基壇的直徑約46米,高度大約15米,原來是天冠寺的遺蹟。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安放在拘屍那揭羅的精舍供奉,和佛陀有因緣的國家都要求分配舍利,最後均分成八分,給八個國家帶回去供奉。相傳佛陀入滅後兩百多年,阿育王統一印度時,將分配給八個國家的舍利起出,仿效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細分舍利,在各地建立佛塔。如今的火化塔看上去是一堆光禿禿的弧形磚石遺蹟。磚塊上有朝聖者貼金的痕跡。塔周圍的翠綠的草坪上長著高大的熱帶樹木。朝聖者們在塔前跪拜,繞塔經行或者在塔前禪坐或長跪不起。

佛陀最後說法處的遺蹟

拘屍那揭羅
在大涅槃寺南方100米,有精舍遺蹟,現在建了一座小寺廟,安放著降魔成道,解觸地印的佛陀雕像是11世紀的作品,這裡是佛陀最後說法處的遺蹟。

中國的雙林寺

拘屍那揭羅
聖園裡還有許多國家建造的寺廟,如日本本妙法蓮華寺、韓國寺、泰國寺、斯里蘭卡寺、緬甸寺,中國雙林寺等。每座寺廟都代表了該國的建築風格,有的寺廟建造豪華,有的寺廟建造簡單。
中國的雙林寺(Linh-Son Temple)。該寺在20世紀上半葉時由中國湖南瀏陽尼僧果蓮尼師發心施造。除了寺門是中式風格的建築外,寺廟裡的其他建築都不太像中國的寺廟。每座建築物上用中文鐫刻了發心捐建者的姓名。從銘文上看大多由馬來西亞人捐建。寺廟裡沒有中國的出家人,也沒有人會講漢語。

辭典資料

1、(地名)城名。拘屍那之正音。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梵名 Kus/inagara,巴利名 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國名,乃佛陀入滅之地。又作拘屍那伽羅、拘夷那竭、俱屍那、拘屍那、瞿師羅、劬師羅、拘屍城。意為吉祥草之都城。古稱拘舍婆提。意譯上茅城、香茅城、茅宮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於佛世時十六大國中之末羅國(梵 Malla),系末羅種族之領土。
據高僧法顯傳載,自佛生處之迦毗羅城東行五由延,入藍莫國,自此東行七由延而至灰炭塔,更東行十二由延至拘夷那竭城。城北希連河邊之雙樹間,即佛陀涅槃處。又據大唐西域記卷六載,此城周圍十餘里,城郭頹毀,邑里蕭條,居人稀曠。城東北有無憂王(阿育王)所建之佛塔,西岸建有大磚精舍,內有如來涅槃像。
拘屍那揭羅附近尚有準陀之故宅,如來修菩薩行時之救火處、救鹿處、賢善得道處、金剛力士躄地放杵處,及諸天停金棺七日供養處、佛母哭佛處、佛陀荼毗處、八王分佛舍利處等遺址。此外,據新羅慧超之往五天竺國傳載,常有禪師灑掃佛塔,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皆詣該處,大設供養,為印度八大靈處之一。我國法顯、玄奘西遊時,皆嘗至其地巡禮聖跡。其後,穆斯林入侵及印度教復興,佛教遂漸趨式微。
關於拘屍那揭羅之現今位置,有多種異說:(一)英國考古學者康林罕(A. Cunningham)、印度學學者威爾森(Wilson)等,以薩漢喀特(Sahankat)古址為灰炭塔之遺址,距此東北約五十公里之迦斯阿(Kasia),即拘屍那揭羅故地。(二)英國印度學學者史密斯(V.A. Smith)、學者穆卡基(Mukherji)等,於藍毗尼園被發現後,重新定佛涅槃處,以尼泊爾塔萊(Tarai)地方之森林為拘屍那揭羅舊址。
然於迦斯阿之西南方發現一堂宇,稱為涅槃堂,堂中供奉巨大之佛陀涅槃像,其上之銘文刻於五世紀時。又於涅槃堂附近發現古泥印、銅板等,泥印上刻有“大涅槃寺”等字。故一般多主張迦斯阿為拘屍那揭羅故地。(雜阿含經卷二十三、長阿含卷二遊行經、佛所行贊卷五、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九、八大靈塔名號經、大智度論卷二、島史第五章、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釋迦方誌卷下、玄應音義卷二十一、印度佛跡實寫解說、A. Cunningham: 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V.A. Smith: Early Historyof India)p3267
——【佛光大辭典】
3、古印度之都城名。即佛陀入涅槃處。古印度稱之為拘舍婆提(Kus/avati)。此外,又譯拘屍那伽羅、拘夷那伽羅、俱屍竭伽羅、拘季那羅、拘屍那伽、鳩夷那竭、矩奢揭羅、拘屍那、拘夷那、俱屍那、鳩屍那、瞿師羅、劬師羅、拘夷,又稱究施城、拘屍城。意為吉祥草之都城。意譯上茅城、香茅城、茅宮城、少茅城、茅城、草城、角城。佛在世時,系十六大國中末羅國(Mallas)之一市鎮,位於今印度北方哥拉克浦(Gorakhpur)縣凱西(Kasia)之北,現名摩達孔瓦爾(Matha Kunwar)。
拘屍那揭羅為佛教聖地之一,在古代,佛教徒曾於此地進行宗教與文化活動。佛陀入滅後,被併入摩揭陀國。至五世紀法顯遊歷至此時,人煙已甚稀少,大部分寺院亦已毀圮。唐·玄奘游此城時,城郭頹毀,邑里蕭條,居人稀曠。1853年,卡萊里(M. A. C. Carlyle)開始從事發掘拘屍那揭羅的工作,至今所發現的古蹟,有下列幾處∶
(1)臥佛殿∶系卡萊里所發現。殿內供有佛入涅槃的大臥像,此像長二十尺,睡在一榻上,雕刻精美。榻上還刻有阿難、蘇婆達(Subhadda)、瓦吉拉婆尼(Vajrapan!i)及另外五個不知名的人像,並有刻文。造像與刻文皆是西元五世紀的形式。
(2)大涅槃塔∶在佛入滅處所建的塔。於1912年完成發掘此塔的工作。塔高一六七尺,塔中發現一銅器,內裝甚多貴重物品,其中較重要者,系一有刻文的銅盤,及柯瑪羅笈多(Kumara Curta)時代(413~455)的銅幣。
(3)發掘區∶包括少數寺院的遺址及石窟。在此發現者,較值得注意的是刻文。文中記載大涅槃寺的修建及其他寺院名稱。
(4)安加羅塔(Angara Chaitya)∶相傳建於佛身荼毗之地,當地人今稱之為蘭巴爾(Rambhar)。塔中貴重物品,已被盜掘一空。
(5)聖者殿∶系近時為供奉一尊佛像而建。此佛像乃於一小丘上所發現,高五點六尺,為迦膩色迦王時代(79~110)的作品。
◎附∶《大唐西域記》卷六(摘錄)
拘屍那揭羅國,城郭頹毀,邑里蕭條,故城磚基,周十餘里,居人稀曠,閭巷荒蕪。城門東北隅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準陀之故宅也。宅中有井,將營獻供,方乃鑿焉,歲月雖淹,水猶清美。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其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基雖傾陷,尚高二百餘尺。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雖有文記,不書日月。……精舍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群雉王救火之處……雉救火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鹿殺生之處……,有窣堵波,是執金剛闢地之處……金剛闢地側有窣堵波,是如來寂滅已七日供養之處……停棺側有窣堵波,是摩耶夫人哭佛之處……城北渡河三百餘步,有窣堵波,是如來焚身之處,地今黃黑土,雜灰炭,至誠求請,或得舍利……。
[參考資料] 《長阿含》卷二〈遊行經〉;《八大靈塔名號經》;《阿育王傳》卷三;《高僧法顯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印度佛教聖跡簡介》;《島史》第五章;《印度佛跡實寫解說》;A.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V.A. Smith《Early History of India》。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