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怒

拗怒

拗怒:即拗體。見王國維《人間詞話附錄》:“今其聲雖亡,讀其詞者,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拗怒
  • 讀音:niù nù
  • 解釋:抑制怒火
  • 出處:《西都賦》
引證詳解,詩詞語言,

引證詳解

  1. 憤怒不平。
    《舊唐書·鄭畋傳》:“殊不知五侯拗怒,期分 項羽 之屍;四冢既成,待葬 蚩尤 之骨。”
    清 袁枚 《續新齊諧·陰氏妹》:“家人奔救,女力甚猛,五六人持之,方得脫挾。歸問其故,猶拗怒咆哮。”
    清 龔自珍 《送徐鐵孫序》:“則如 嶺 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洶,以受天下之瑰麗,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2. 抑制怒氣。
    《文選·班固》:“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李善 註:“拗,猶抑也。於六切。”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一奴從東廊出,儀貌和悅,怡怡然;一奴從西廊出,憤氣勃然,拗怒而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巧娘》:“ 三娘 見母與 巧娘 相抵,意不自安,以一身調停兩間,始各拗怒為喜。”

詩詞語言

拗體: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譜序》云:“韓(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
凡“拗”必須用“救”,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就得把該仄的用平,以調節音調,使詩句聲調和諧。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句,這就稱為“拗救”。但是也有拗而不救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