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山鎮

拔山鎮

拔山鎮,位於忠縣城西53公里,距重慶市主城區120公里,東鄰永豐鎮,南與兩河鄉、廟埡鄉接壤,西鄰新立、花橋二鎮,北以馬灌鎮為鄰,輻射人口30多萬。滬渝高速、梁忠高速貫穿拔山全境,省道石遂路將該鎮與忠、梁、墊諸縣縣城貫成一線,融入全國的交通大動脈。平均海拔535米,屬典型淺丘地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質多為石岩質、大黃泥夾沙壤土。氣候溫和濕潤,屬東南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達1258m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拔山鎮
  • 所屬地區:中國重慶
  • 電話區號:(+86)023
  • 郵政區碼:404322
  • 面積:2.8平方公里
  • 人口:62102人(2009年)
  • 方言:重慶話
  • 氣候條件:東南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阿金河,金色楊柳
  • 車牌代碼:渝F
鎮名由來,基本概況,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經濟狀況,農村經濟,民營經濟,經濟發展,特色產業,下轄村莊,各村介紹,汪山村,汪家洞村,三新村,八德村,八一村,楊柳村,五星村,廟埡口村,朝陽村,午陰村,蘇家村,龍山村,歷史沿革,資源優勢,歷史名人,金少穆,莫肇昭,金泣儒,金煥若,旅遊,金色楊柳,阿金河,領導介紹,獲獎情況,

鎮名由來

拔山鎮因拔山寺而得名,相傳秦朝末年,李甘棠之子李飛跟隨西楚霸王項羽一道起義反秦,李飛專門負責管理項羽的烏錐寶馬,項羽在垓下死於十面埋伏之後,寶馬躍江自殺,李飛逃回臨江(古忠州)甘棠山,途經木林山(即現今之拔山),登高一望即神清氣爽,遠山環抱,古柏參天,比甘棠山氣勢更為雄偉,他於是在此建寺祭祀恩主“霸王”,取霸王“力拔山兮蓋世雄”之名而稱拔山寺,拔山鎮因而得名。明初設集,清雍正八年(1730年)於此建設忠州分衙,稱為“三衙”,又名新化縣,清宣統三年設拔山鄉,轄廟埡、八德、拔山等集,解放後建制屢經調整,1985年撤鄉建鎮,1992年撤區並鄉將原顯周鄉、凌雲鄉的部分村和八德鄉併入拔山鎮,2006年又將廟埡鄉併入,鎮政府設在拔山場鎮鎮。拔山鎮是全市100箇中心鎮,100個商貿示範鎮,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

基本概況

拔山鎮,位於忠縣城西53公里,距重慶市主城區120公里,東鄰永豐鎮,南與兩河鄉、廟埡鄉接壤,西鄰新立、花橋二鎮,北以馬灌鎮為鄰,輻射人口30多萬。墊忠高速公路貫穿拔山全境,省道石遂路將該鎮與忠、梁、墊諸縣縣城貫成一線,融入全國的交通大動脈。
拔山鎮平均海拔535米,屬典型淺丘地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質多為石岩質、大黃泥夾沙壤土。氣候溫和濕潤,屬東南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達1258mm,無霜期在320天以上。全鎮幅員面積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560畝。轄2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62102人,其中漢族人占絕大部分,少數民族有土家族、白族,人口52人。
拔山鎮始建於明朝萬曆年,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於此建忠縣分衙門,時稱“三堂”,又稱“新化縣”,清宣統三年設拔山鄉,辦理忠縣後鄉事宜。1937年實行三鄉合一,廟埡、白馬劃歸拔山。1941年又實行新縣制,拔山設第三區公所,轄新立、馬灌等場鎮。1945年撤區成立派出所。解放後,拔山設區公所,即忠縣第五區,同時也設拔山鄉,在1958年稱“拔山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稱鄉,轄18個村,193個社,總人口23441人。1985年撤鄉建鎮,拔山鎮政府也搬至原拔山區公所辦公。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八德鄉和凌雲鄉、顯周鄉的部分村社納入拔山行政區域,轄35個村,358個社和一個居委會,總人口43447人。2002年村社建制調整,將原35個村、一個居委會合併為15個村和一個居委會。2003年2月18日,拔山鎮黨委、政府機構遷至東門開發區“東方星城”辦公。2006年鄉鎮建制調整,將廟埡鄉併入拔山鎮。
拔山鎮政府現有在職工作人員53人,其中公務員編制52人,職員一人。機關黨支部有中共黨員47人,其中女黨員11人。政府機關下設黨政辦公室、人大辦公室、紀委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小城鎮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創意辦公室、柑橘辦公室、天然氣辦公室等10個辦公室。
在鎮單位有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計生站、文化站、司法所、拔山中學、鎮初級中學、中心國小校、廟埡國小校、八德國小校、忠縣第二人民醫院、國土所、社保所、村鎮建設管理所、畜牧站、派出所、刑警中隊、交警中隊、公路執法中隊、工商所、國稅所、地稅所、電信支局、郵政支局、糧油收儲公司、農業銀行拔山支行、農村商業銀行拔山支行、敬老院等28個。
拔山鎮有城鎮面積2.8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75萬人,城鎮化率28%。2008年全鎮實現經濟總量8.4億元,地區生產總值3.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3元,人均純收入3251元,糧食總產量30511噸,人均糧食占有量491公斤。財政收入1281萬元,財政支出757萬元,年末存款餘額7.9億元,年末貸款餘額7500萬元。森林覆蓋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3.2%。

基礎設施

拔山鎮緊密結合縣委提出的“最佳化發展環境,洗臉招商”的精神,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我鎮投資1850萬元,改造道路里程73.51公里,其中,縣道10.26公里,鄉道14.6公里,村道暢通37.15公里,村道通達11.5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二是投資620萬元,新修人畜飲水池3540立方米,整修小(二)型水庫4口,新安裝自來水649戶,改良土壤341畝。三是加大城鎮開發力度,新開發的“東方星城”已具雛形,其占地385畝,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城鎮基礎設施健全,亮化和綠化工程全面完成,水、電、氣、電話、加密電視、寬頻網際網路全面普及,並迅速向全鎮農村輻射發展。

人力資源

拔山鎮有總人口62102人,農業人口57172人,勞動人口32270人,其中男勞動力16341人,女勞動力13929人;有農業勞動力30220人,其中20—30歲6942人,30—40歲8657人,40—50歲7963人,50—60歲6658人;勞動力文化參差不齊,國中以下27099人,高中文化2125人,中專文化516人,大專以上文化480人。按所從事的行業分:從事建築業3578人,縫紉製鞋639人,電子裝配3125人,機械製造業4144人,交通運輸814人,商業4152人,餐飲服務業735人,種養業8812人,管理人才582人,其他行業3639人。全年外出務工人數23044人,外出務工實現經濟收入29527萬元,返鄉創業人數32人。

經濟狀況

農村經濟

拔山鎮現有耕地面積3904公頃,其中田2030公頃,土1874公頃,林地面積3120公頃,其中施格欄柑橘1000公頃,漁業養殖面積175公頃,200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8207萬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1813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7110公頃,糧食播種面積5746公頃,糧食總產量30511噸,其中水稻播種1907公頃,產量15233噸,小麥播種1091公頃,產量4159噸,玉米播種724公頃,產量4366噸,紅苕播種763公頃,產量3331噸,蔬菜播種459公頃,產量9200噸,林業總總產值3520萬元,退耕還林面積8670畝,水果產量6743噸,其中柑橘產量4611噸,生豬存欄31750頭,出欄36626頭,家禽存欄196459隻,出欄228222隻,肉類種產量3188噸,畜牧業總產值8256萬元,內陸養殖面積2625畝,魚產量1281噸,實現漁業產值2454萬元。

民營經濟

拔山鎮現有民營企業158個,從業人員2025人,2008年實現企業總產值30275萬元,個體工商戶2091個,從業人員2546人,其中2008年新發展362戶,工業企業27個,從業人員393人,工業個體戶98個,從業人員322人,2008年實現總產值10485萬元,增加值2915萬元,利稅618萬元,種養大戶161個,其中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養豬大戶3個,種植面積超過1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548個,專業村社12個。場鎮商業繁榮,是忠縣後鄉的經濟中心,場鎮面積150公頃,建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鄉鎮三級車站和首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場鎮商貿服務業單位685個,從業人員2582人,營業面積19355平方米,場上店鋪林立,車水馬龍,貨物充足,購銷兩旺。2008年拔山鎮實現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2億元,實現民營經濟總產值5.1億元,增加值1.2億元,利稅3441萬元。

經濟發展

2008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75億元,同比增長25%,鎮域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完成財政收入1588.42萬元,同比增長40.5%,財政收入再創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1億元,同比增長3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19億元,同比增長31%;投資消費並駕齊驅。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161元,同比增長23%,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農業產業穩步推進。加大柑橘基地建設步伐,完成6000畝柑橘定植、7000畝建園任務,園區道路、供水系統完成60%;兌現博富文基地果園承包金195萬元,我鎮已成為全縣柑橘的核心鎮、“百里柑橘長廊”的重要連線點、“中國柑橘城”中的“優質柑橘基地鄉鎮”。全年推廣優質水稻28300畝,測土配方施肥 5000畝、機插育秧1250畝,開展2000畝水稻、玉米、1000畝油菜高產示範技術培訓,完成553戶種糧大戶直補。落實退耕還林直補資金221.2萬元,補植苗木1137畝,新造經濟林1500畝,查處林業案件5件,收繳育林基金33100元,全年無山林火災發生。推廣耕耘機127台、農用拖拉機9台,完成機耕面積3200畝,機電提灌改造167台667千瓦。強化水利設施建設管理,實現蓄水540萬方,完成卷洞、七一等5處小二型水庫和2處山平塘整治。深入開展狂犬病防疫防治,基本實現三個100%和一個零目標,引進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大戶24戶,預計年存欄生豬3萬頭,年出欄生豬3.65萬頭,畜牧養殖業得以健康有序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組織培訓農村剩餘勞動力1620人次,取得“綠色證書”285人,通過勞務培訓和輸出,全年轉移勞動力23044人,實現勞務淨收入2.06億元。
(二)民營經濟生機突顯。繼續堅持扶優扶強,培養壯大餐飲、房地產等支柱產業和遼忠頁岩磚廠、友好大米加工廠等骨幹企業,招商發展運動休閒服、模特兒發藝、柑橘專用複合肥等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解決重慶兆發公司、上海雄瑛製衣廠、武漢塑鋼卷閘門廠生產中的環境、人事、擴能等問題。探索建立全民創業“四個一”工作機制,全鎮上下基本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鼓勵冒險、支持冒尖”的創業氛圍和“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老闆創大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2008年,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158戶,新增民營企業22戶;個體工商戶2097戶,新增362戶;從業人員4556人,其中吸納下崗職工98人。民營經濟總產值實現51165萬元,利潤總額實現4016萬元、上繳稅金及附加415萬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完成1512萬元。
(三)第三產業繁榮有序。圍繞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著力提升傳統商貿,大力打造物流平台,一批品牌響、規模大、檔次高的三產企業落戶我鎮,第三產業亮點頻顯。星城賓館、斌鑫酒樓等項目已竣工營業;三級客運車站即將搬遷運營;農產品綜合批零交易市場自開業來,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明顯活躍;物流集散基地初見端倪。丁氏建材城、中山家居廣場陸續開業;萊茵虎地板、歐派櫥櫃、CBA運動服等專賣店紛紛入駐;家益百貨超市入駐開業,世紀百貨業務不斷擴張;表明我鎮農村消費流通網路進一步健全。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實現2.19億元,增長31%。阿金河山莊業已竣工投入運營,楊柳生態休閒旅遊區建設有序推進,遊客接待能力逐步提高,休閒旅遊業已具雛形。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最佳化,信用村、鎮創建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全鎮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7.9億元,貸款餘額達到7500萬元。
二、堅持基礎先行,重點項目創樹新典型
(一)農村道路極大改善。按照“政府主導,村委組織,民眾參與,交委監管,社會監督”模式和“市場運作,業主薄利,農民少出錢”原則,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全面推進,農村道路狀況極大改善,建設質量獲全縣第一殊榮。截至目前為止,縣道拔花路,村道暢通高陽路、五星路、楊柳路,村道通達古塘路、八德路、三新路已全面通過縣級驗收並予補助。縣道拔馬路通過招投標業已完工,鄉道拔董路通過公開邀標已完成工程量的70%,高陽、五星部分村道暢通工程完工待驗。縣道拔中路已完成招投標程式,即將動工改造。2008年,我鎮總計完成縣鄉道路改造20.39公里,占下達任務的110%;完成通村通暢工程26.37公里,占下達任務的131%;完成通村通達工程11.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159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995萬元,本級政府投資112萬元,農民籌資483萬元。
(二)水利建設方興未艾。全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860萬元,投勞63000個,完善集中飲用水工程3處,新修山坪塘3口,蓄水量3.7萬立方米;人畜飲水池25口,蓄水量2760立方米;整治卷洞、七一2個病險水庫;築壩新建鳳凰湖,蓄水100萬方;編制申報八德渠溪河流域、汪家洞大沙河流域治理項目;柑橘園區70餘口標準水池全面開建;黃欽水庫引流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特色產業

(1)柑橘產業:柑橘產業是拔山鎮農業主導產業,從2002年開始規劃發展,到2008年底,已定植柑橘480000株,建園面積15000畝,其中美國博富文公司已承包5100畝。計畫在2011年,完成柑橘建園40000畝,實現收入6400萬元。
(2)水稻制種:拔山鎮一直是忠縣的水稻制種基地,已有20多年的水稻制種歷史。2008年全鎮水稻制種657畝,農民收入98萬元。
(3)無公害蔬菜種植:拔山鎮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適宜發展大規模無公害蔬菜。拔山德蕾商貿公司在雙古、石聯、蘇家等村采租用農民土地的方式,種植蔬菜960畝,為拔山蔬菜產業的發展打開了一個良好的局面。

下轄村莊

拔山村、八一村、午陰村、高陽村、古塘村、八德村、朝陽村、石聯村、蘇家村、雙古村、五星村、芋荷村、楊柳村、汪山村、龍山村、三新村。

各村介紹

汪山村

【基本概況】
該村位於拔山鎮南門方面,離政府3.5公里,交通便捷,幅員面積有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2041.5畝,其中:田1152畝,土889.5畝,退耕還林170畝。林地面積1149畝,村民小組7個,總戶數681戶。
【人力資源】
該村總人口2463人,農業人口2443人。總勞動力1550人,其中男勞動力有750人,女勞動力有800人;按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0-30歲的410人,30-40歲的430人,40-50歲的405人,50-60歲的305人;按勞動力文化狀況分級為:國中以下1200人,高中300人,中專50人;按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分為:從事建築業的有720人,縫紉製鞋業有100人,電子裝配業50人,交通運輸業16人,商業20人,餐飲服務業30人,種養業有450人。外出務工有920人,外出務工實現經濟收入400萬元。
【農村經濟】
全村種植水稻550畝,收入30萬元,小麥種植60畝,收入2萬元,玉米種植700畝,收入12萬元,蔬菜播種150畝,收入3萬元;全村養殖主要家畜3000頭,收入22萬元;勞務收入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
【民營經濟】
全村民營經濟總量10萬元,從業人員20人,個體工商戶5戶。
【基礎設施】
全村有7.5公里的村級公里,水庫2座,山坪塘16口,水池12個,自來水用戶80戶,全村通電率百分之百,沼氣26戶,擁有固定電話520部,手機1100部,電視機620部,天然氣用戶22戶。
【村支兩委】
該村村支兩委領導能力強,文化素質高,兩委共有8人,平均年齡50歲,高中有2人,女性有2人,黨員6人,團員1人,現培養後備幹部3人。
【組織建設】
全村擁有黨員72人,平均年齡為57歲,擁有國中文化程度的20人,高中文化的8人,國小文化的44人。黨群關係密切,在村支書的領導下,始終堅持三會一課制。

汪家洞村

【基本概況】
汪家洞村位於拔山鎮政府南9公里處,與豐都縣董家鎮雞公四村,拔山鎮三新村、插花村、廟埡口村、雙星村、甘棠村臨界。有村級公里1公里,社級路已動工,未完工11公里,兩個社無公路,幅員面積3413畝,耕地1313畝,其中田940畝,林地2100畝,有村民小組5個,總戶數480戶,總人口1703個,均屬漢族。
【人力資源】
總人口1703人,均屬農業人口,有勞動力840個,其中男勞動力445人,女勞動力395人,農業勞動力410人;勞動力中20-30歲的210人,30-40歲的225人,40-50歲的210人,50-60歲的195人;勞動力中國中文化程度以下757人,高中文化程度57個,中專文化程度15個,大專文化程度以上11個;勞動力中從事建築業的300人,電子裝配業的18人,交通運輸業的7人,商業40人,餐飲服務業36人,種養業18人,管理人才5人,其他行業14人,外出務工人員360人,務工人員實現經濟收入144萬,返鄉創業5人。
【農村經濟】
1、種植業:水稻種植900畝,年產360噸,經濟收入57.6萬元;小麥種植80畝,年產70噸,經濟收入10萬元;玉米280畝,年產98噸,經濟收入14.7萬元;蔬菜種植180畝,年產180噸,經濟收入10.8萬元。
2、養殖業:全年出欄豬600頭,實現經濟收入120萬,雞、鴨、鵝共收入30萬,種糧大戶9個,養殖大戶2個,勞務收入144萬元,總收入387.1萬元,人均收入2273元,有個體工商戶30戶。
【基礎設施】
全村480戶,除精神病2戶未用電以外478戶通電,安裝固定電話158戶,手機185個,電視160個。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由姚達貴、杜建國、汪元富、劉曙光、萬書芳等5人組成,高中文化1人,國中文化4人,男4人,女1人,均是中共黨員。
【組織建設】
全村黨員63人,60歲以上43人,50-60歲11人,40-50歲3人,30-40歲6人。2008年發展黨員3人,黨群、幹群關係教正常,三會一課堅持較好。

三新村

【基本概況】
三新村位於拔山鎮西南方,東臨汪家洞村,南臨豐都縣董家鎮三仙湖村,西臨豐都縣董家鎮四角樓村,北臨新立鎮關坪村,僅有一條村道通往原廟埡鄉場,全村幅員面積約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78畝,林地面積4000畝,村民小組9個,共有830戶,漢族人口占95%以上。
【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2710人,農業人口2710人。勞動力1210人,按照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3-30歲勞動力有216人,30-40歲勞動力有414人,40-50歲勞動力有320人,50-60歲勞動力有260人;按照勞動力文化狀況分級分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065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有120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5人;按照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分為:從事建築業的有250人,縫紉製鞋業的有68人,電子裝配業的60人,機械製造業的22人,商業的26人,管理人才16人,種養業28人。外出務工總人數765人,勞務收入平均每人每月達800元左右,返鄉創業6人,主要從事種養業,現初具規模,效益良好。
【農村經濟】
該村主要經濟來源於務工、種養業。全村種植水稻1708畝,畝產約400千克;種植玉米850畝,畝產約500千克。全村每年出欄肥豬1500頭左右,種養大戶25戶,全村勞務收入約500萬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左右。
【基礎設施】
全村村道約為8千米。社道18條,約有27千米。基本每家每戶用電,95%的戶有電視,安裝電話430戶。
【村支兩委】
該村村支兩委人員構成人員如下:村支書黃清江,男,54歲,黨員,國中文化,支委由杜康、杜明良、余兆華、朱現淑組成。村主任杜康,男,45歲,黨員,村委成員有杜明良,朱現淑,彭德洪、杜恩福。兩委人員中大專文化的1人,中專文化的2人,國中文化的3人。
【組織建設】
全村共有黨員102人,年齡結構較大,文化程度較低,黨員發展情況較好,每年都有積極分子入黨,黨群幹群關係較好。
【旅遊資源】
該村轄區內的譚林寺河流具有開發的價值,現董新公路修通,交通條件較好,此河流兩岸風景優美,是一個垂釣、休閒、玩樂的好地方。

八德村

【基本概況】
八德村位於拔山鎮東北部,是原八德鄉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近5平方公里,耕地2590畝,其中田面積2010畝,總戶數876戶。
【人力資源】
八德村總人口3020人,農業人口3020人,勞動力1950人,其中男勞動力995人,女勞動力955人。
1、按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0-30歲420人,30-40歲490人,40-50歲505人,50-60歲535人。
2、按文化程度分類:國中以下1873人,高中、中專75人,大專以上2人。
3、按從事行業人員分為:交通運輸業12人,商業經營業35人,餐飲業8人,種養業510人,外出務工人員1350人。外出務工可實現經濟收入500萬元以上。
【農村經濟】
主導產業水稻制種500畝,年售種子達100萬元。養雞大戶1戶,圈存2000隻以上,生豬大戶1戶,全存50頭以上。2008年種植水稻10畝以上的戶數93戶,人均純收入3290元。
【民營經濟】
個體工商戶32戶;民營企業一個:即恆升套裝門廠,從業人員4人。
【基礎設施】
全村7個農業社均通公路,已建好通達公路4.5公里,待建8公里。全村共有大小塘堰32座;510戶已安裝自來水;50戶已安裝使用天然氣;540戶已安裝固定電話;159戶已安裝加密電視。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人員組成情況為:
胡繼成 男 60 高中 黨員 支書
胡江飛 男 30 中專 黨員 主任
胡思聯 男 53 高中 黨員 文書
羅曉蓉 女 43 高中 黨員 計生專乾
胡繼邦 男 53 國中 民眾 村委委員
羅武福 男 54 國中 黨員 村委委員
【組織建設】
支部共有黨員100人,其中:60歲以上的黨員62名。黨群、幹群關係基本和諧。

八一村

【基本情況】
八一村位於拔山鎮至八德場,交通方便,村水泥路,於鎮公路相連,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66畝,其中水田面積1578畝。林地面積485畝,村民小組8個,總戶數691戶,全村漢族。
【人力資源】
總人口數2562人,農業人口2545人,總勞動力1572人,男勞動力780人,女勞動力792人,農業勞動力1375人,按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0-30歲315人,30-40歲374人,40-50歲356人,50-60歲278人;按勞動力文化狀況分級分為:國中文化以下1050人,高中文化185人,中專文化75人,大專文化15人;按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分為:從事建築業482人,縫紉製鞋業85人,商業57人,餐飲服務業12人,種養殖業423人,管理人員25人,其他行業203人。外出務工人數1149人,外出務工實際經濟收入800萬元。
【農村經濟】
村集體經濟主要收入來源收入水庫承包費、幼兒班管理費。水稻產出950噸,小麥產出80噸,玉米產出150噸,蔬菜播種面積750畝,主要家畜有生豬、鴨等,家畜每欄每年350頭,存欄150頭,種養殖大戶15戶,勞務收入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6元。
【基礎設施】
全村公路總長18公路,社區通公路,水泥路2.3公里。全村山坪塘18口,自來水安裝426戶,電戶戶通,氣15戶,通信560戶,電視95%以上。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人員組成5名,文化國中以上,年齡平均50以上,
【組織建設】
黨員76名,年齡結構,老齡化,文化狀況差,黨員發展情況每年1名,黨群幹群關係好,三會一課,每季度一次。

楊柳村

一、基本情況
楊柳村地處拔山鎮西大門,與新立鎮白馬村接壤,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人口3385人,916戶,幅員面積5.8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584畝,其中田1723畝,土861畝,林地1215畝,忠墊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捷。原有規模化柑桔園1883畝,2008年新定植柑桔565畝,已硬化村級道路8.5公里,硬化人行便道28.6公里,自來水入戶率100%,天然氣、沼氣入戶率85.6%,電視、電話戶戶通。現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一處,占地1200平方米,已硬化體育場600平方米,硬化停車場500平方米,已建五保家園一處,占地800平方米。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5346元,楊柳村經濟主要以種養業、施格欄柑橘、和外出勞務為主,全村年種植水稻1723畝,總產861噸,玉米 350畝,總產125噸,小麥215畝,總產43噸,榨菜、蔬菜625畝,總產930噸,每年出欄肥豬3550頭,出售雞、鴨6萬隻,現存欄毛豬2500頭,種養殖大戶55戶。全村現有規模柑桔園1883畝,每年可創收370萬元,榨菜600畝,創收26.1萬元,利用塑膠帶編織各種花籃、背篼等手工製品年創收近60萬元。
二、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3385人,農業人口3341人,總勞動力2015人。其中男勞動力1107人,女勞動力908人。從事農業勞動力485人,按年齡分20-30歲504人,30-40歲605人,40-50歲515人,50-60歲391人。勞動力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國中及以下1341人,高中465人,中專184人,大專25人。按從事的行業分:建築業65人,縫紉製鞋業165人,電子裝配業113人,交通運輸業98人,商業215人,餐飲服務業75人,種養殖業485人,管理人才113人,其它行業96人。全村外出務工1624人,實現務工經濟收入3150萬元。
三、民營經濟
全村有民營企業25家,個體經營戶65戶,全年民營經濟收入1800萬元,從業人員350人,
四、村支兩委基本情況
村支委:
肖本清,男,中專,年齡57歲,黨員,任支部書記。
劉一武,男,高中,年齡46歲,黨員。委員
肖菊萍,女,高中,年齡46歲,黨員。委員
肖本祥,男,中專,年齡48歲,黨員。委員
李世權,男,國中,年齡60歲,黨員。委員
支委平均年齡為51.4歲。
村 委:
劉一武,男,高中,年齡46歲,黨員,任村主任。
肖本富,男,大專,年齡46歲,民眾,任村文書。
肖菊萍,女,高中,年齡46歲,黨員,婦代會主任。
李方瑜,男,國中,年齡45歲,民眾,計生專乾。
後備幹部人選:
肖新橋,男,國中,年齡36歲,擬任支書。
肖本富,男,大專,年齡46歲,擬任主任。
五、組織建設
全村實有黨員93人,黨小組9個,組織健全,年齡結構合理,能正常開展黨的各項活動。(1)年齡結構:20-30歲14人,30-40歲27人,40歲以上52人。(2)文化結構:國中以下17人,國中以上57人,高中以上19人。2008年支部轉正黨員2人,新發展預備黨員3人,黨群、幹群關係融洽,三會一課制度能健康有序開展活動,實行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各項活動。
六、旅遊資源
我村現有旅遊景點:柑桔觀光園、鳳凰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金少穆陵園、阿金河山莊、阿金河水上遊樂、柑桔觀景台。有待開發旅遊景點:鳳凰岩石刻、金家院子中共地下黨支部遺址。

五星村

一、基本情況
五星村座落在拔山鎮西大門,地理位置十分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幅員面積6平方公里。有耕地3050畝,其中田588畝,林地面積達4000多畝,全村有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20戶,3030人,全系漢族。全村水泥硬化道路14.5公里,村級碎石路8公里,人行便道16.5公里。
二、人力資源
五星村總人口為3030人,其中農業人口3020人,勞動力1425人,其中男勞動力718人,女勞動力707人,20—30歲350人,30—40歲407人,40—50歲420人,50—60歲248人。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國中文化及以下的1058人,高中文化270人,中專文化85人,大專以上12人。按從事行業分:建築業有305人,縫紉製鞋有25人,電子裝配業180人,機械製造業6人,交通運輸業10人,商業107人,外飲服務業有10人,種養業559人,其它行業222人。外出務工885人,外出勞務收入達經濟收入1000萬元,返鄉創業15人,創業大戶3個。
三、農村經濟
全村種植水稻500畝,產糧350噸,小麥260畝,年產小麥70噸,玉米560畝,年產玉米230噸,蔬菜播種550畝,產量650。全村生豬存欄3000頭,家禽存欄16萬隻,種養大戶25戶,有施格欄柑橘3000畝,年產果9500噸,外出勞務收入1000萬元,農民人均3200元。
四、民營經濟
本村有民營企業6個,個體戶106戶,種養大戶25戶民營經濟總量450萬元,從業人員230人。
五、特色產業
五星村現有施格欄柑橘3000畝,定植面積2452畝,經濟效益達152萬元。裡面風景優美,環境宜人,交通方便,是人們休閒的好去處。
六、基礎設施
全村水泥硬化道路14.5公里,人行便道16.5公里,水庫3座,其中小二型水庫一座,山坪塘6口,水池62個,自來水510戶,通電820戶,沼氣35戶,擁有電話546部,手機1102個,電視機800台,天燃氣214戶。
七、村支兩委
五星村兩委共5人,平均年齡49歲,高中1人,中專文化1人,女性1人,黨員4人、團員1人,現培養鍛鍊後備幹部3人。
八、組織建設
全村擁有87名黨員,平均年齡58歲,國中及以下文化80人,高中文化3人,中專文化4人。黨群關係密切,三會一課堅持較好。
九、旅遊資源
五星村有施格欄柑橘3000畝,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

廟埡口村

【基本概況】
廟埡口村位於拔山鎮東南方,與雙星村、汪家洞村、插花村、兩河鄉的菜園村接壤,有村級道路11公里,社級公路22公里,幅員面積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2019畝,其中水田1019畝,林地面積3865畝,全村屬丘陵地帶,有村民小組6個,總戶數544戶,人口1855人,其中少數民族8人。
【人力資源】
全村現有總人口1855人,有勞動力人口1213人,其中男勞動力人口有692人,女勞動力人口521人;20歲――30歲有300人,30歲――40歲有315人,40歲――50歲有303人,50歲――60歲有295人;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115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50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有10人;全村現有從事建築業的313人,從事縫紉製鞋業有142人,從事電子裝配業的有55人,從事機械製造業的有126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的有8人,從事商業的有195人,從事餐飲服務業的有20人,從事種養業的有345人,從事管理類人才有9人。全村外出務工有851人,實現外出勞務收入有988萬元。
【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收入來源有種養業和勞務收入。全村水稻播種面積990畝,全年產出水稻560噸,小麥播種面積為390畝,全年產出小麥78噸,玉米播種面積為525畝,全年產出玉米172噸;蔬菜播種面積為365畝,全年產出400噸。全村養殖業有生豬、雞、鴨等,現生豬存欄2500頭,雞有8000隻,鴨有4500隻。全村有種養殖大戶24戶,其中生豬養殖大戶有1戶,養魚大戶有3戶。外出勞務人員851人,實現勞務收入98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年。
【民營經濟】
全村有個體工商戶10戶,民營企業3家。
【基礎設施】
全村道路交通條件較差,現有村級公路11公里,社級路22公里,小型山坪塘有10口,已安裝自來水有326戶,全村戶戶連電,固定電話安裝114部,手機220部,電視普及率達95%,加密電視185戶。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7人,其中村委6人,支委5人,兼職4人,國中文化2人,高中以上5人,黨員7人,男性6人,女性1人,後備幹部3人。
【組織建設】
全村現共有黨員57人,35歲以下1人,35—45歲5人,45—55歲10人,55歲以上41人。國小含國小以下文化程度有31人,國中文化程度有2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6人;黨群幹群關係融洽,三會一課每季度一次。

朝陽村

【基本概況】
朝陽村位於拔山鎮的東大門,壤接拔山村、石聯村、高陽村、雙星村、汪山村、龍山村,有鎮級公路貫通全境,有三條村級機耕道路,幅員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015畝,其中水田1425畝,林地面積2280畝,全村屬丘陵地帶,有村民小組6個,總戶數1875戶,轄區內有市級重點中學――拔山中學。
【人力資源】
全村現有總人口3129人,農業人口有3011人,全村現有總勞動力人口1673人,其中男勞動力人口有852人,女勞動力人口821人;20歲――30歲有323人,30歲――40歲有476人,40歲――50歲有493人,50歲――60歲有381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有150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3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有4人;全村現有從事建築業的486人,從事縫紉製鞋業有92人,從事電子裝配業的有61人,從事機械製造業的有26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的有31人,從事商業的有47人,從事餐飲服務業的有36人,從事種養業的有637人,從事管理類人才有44人,另外從事其他行業的有350人;全村外出務工有969人,外出務工實現經濟收入有1100多萬元。
【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收入來源是種養殖業和外出勞務收入。全村水稻播種面積1400畝,年產出水稻840噸,小麥播種面積為750畝,全年產出小麥180噸,玉米播種面積為800畝,全年產出玉米280噸;蔬菜播種面積為365畝,全年產出400噸。全村現存欄生豬2500頭,雞有8萬多隻,鴨有1.2萬隻。全村有種養殖大戶24戶,其中生豬養殖大戶有1戶,雞養殖大戶2戶,養魚大戶有3戶。居民人均純收入有3200元。
【民營經濟】
全村有民營企業3個,有個體工商戶有18戶,從業人員65人,產值達150萬元。。
【基礎設施】
全村道路交通條件較差,現有鎮級水泥路2.5公里,村級公路8.1公里,小型山坪塘有18口,自來水全村基本貫通,已安裝自來水有326戶,戶戶通電,天然氣安裝有38戶,固定電話安裝率達80%,電視普及率達95%。
【村支兩委】
支部組成人員:
丁德政 國中文化程度,年齡43歲,男,中共黨員。
丁永倫 大專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中共黨員。
陳時賢 高中文化程度,年齡47歲,男,中共黨員。
丁淑平 國中文化程度,年齡36歲,女,中共黨員。
丁德剛 國中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中共黨員。
村委組成人員:
丁永倫 大專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中共黨員。
張 芳 本科文化程度,年齡23歲,女,中共黨員。
陳時賢 高中文化程度,年齡47歲,男,中共黨員。
丁華忠 國中文化程度,年齡51歲,男,民眾。
丁淑平 國中文化程度,年齡36歲,女,中共黨員。
丁茂華 國中文化程度,年齡44歲,男,民眾。
【組織建設】
全村現共有黨員83人,國小含國小以下文化程度有43人,國中文化程度有3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4人;黨群幹群關係融洽,三會一課基本堅持較好。
【旅遊資源】
我村現有千溝溝林場1300畝,因歷史以來拔山中學以及周邊學校和單位經常組織到這裡春遊。現1300畝樹木茂盛成蔭,一望無源,並有很多的野生動物出沒,有待開發旅遊景點和景區。

午陰村

拔山鎮午陰村座落在拔山鎮東部,距場鎮12公里,拔山至兩河路線橫貫全境,村水泥硬化路面5公里,社級碎石路累計18.25公里,幅員面積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29畝,其中水田1750畝,林地面積4950畝。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1001戶,村民全屬漢族,有村國小一所,占地5畝,在校師生三百餘人。
我村人力資源豐富,總人口3322人,均為農業人口3320人,勞動力1680人,其中男870人,女810人,從事農業勞動力650人,按年齡分20—30歲150人,30—40歲500人,40—50歲700人,50——60歲330人,按文化程度分國中及以下1350人,高中225人,中專104人,大專1人。按從事行業分:建築行業350人,縫紉製鞋業150人電子裝配業105人,機械製造業185人,交通運輸業25人,商業135人,餐飲服務業60人,種養業650人,管理人才20人,外出務工人數948人,外出經濟總收入1000萬元,返鄉創業5人。
集體負債較重累計32萬元,全村全年產水稻1500噸,小麥130噸,玉米445噸,蔬菜面積350畝,產量達420噸,生豬存欄2000頭,耕牛92頭,養雞14000多隻,鴨5200隻,種糧大戶25戶,養殖大戶10戶,全年勞務收入1000萬元,人均年純收入3200元。
民營經濟初見端倪,現有個體工商戶45戶,民營企業5家,從業人員200餘人,尤以莫肇武的鑄造廠、肖龍的模具廠最有名。
基礎設施穩步推進,公路主幹線上連拔山,下接兩河,全長16公里,車輛均能正常通行,社社通碎石路,全村有山坪塘25口,水庫3座,為農業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自來水380戶,有線電話523部,無線電話1280部,家家通電,有電視800台,電腦8台。積極推進農機械化,全村擁有微耕機30多台,脫粒機420台,打米機粉碎機620台,村辦公室安裝了遠程教育網路,無線擴收音機、電視機、影碟機等。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基礎,村支委4人,均為男性,文化程度國中以上,平均年齡45歲,村委5人,4男1女,其中高中4人大專1人。現有支部一個,轄9個黨小組,102名黨員,平均年齡55歲。預備黨員3名,堅持每季度一次三會一課學習,黨群幹群關係非常融洽。
旅遊資源有待開發,“一點一差”的白沙坪牌坊、紅苕寨、新龍寺、龍王廟午陰關等地曾多次吸引縣內外知名人士前來考察,有八百畝的退耕還林,四千多畝天然林地等有待開發利用。

蘇家村

一、基本概況
蘇家村位於拔山鎮東大門,周邊與本鎮石聯村、八德村接壤,距忠縣縣城51公里,幅員面積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15.6畝,其中田918畝,地597.6畝,林地面積780畝。轄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07戶,均為漢族。
二、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2302人,農業人口2288人,勞動力1528人,其中男性850人,女性678人。20—30歲有570人,男性328,女性240人;30—40歲有503人,男性268,女性235人;40—50歲有325人,男性182,女性143人;50—60歲有130人,男性72人,女性58人。國中文化及以下的有1319人,高中文化150人,中專文化39人,大專及以上20人。外出務工人員1228人,其中從事建築業的有590人,縫紉製鞋20人,電子裝配8人,機械製造業5人,交通運輸16人,商業40人,餐飲服務13人,種養業500人,管理人才6人,其他行業30人。實現經濟總收入522萬元。
三、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和種植業收入。種植業主要是水稻、小麥、玉米,水稻制種面積200畝,收入22萬元;小麥面積200畝,玉米280畝,蔬菜25畝,總收入35萬,養殖業主要是生豬,2008年,家禽存欄480頭,出欄520頭,種養殖大戶22戶,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28元。
四、民營經濟
全村有工商個體戶10戶,從業人員24人,年經濟收入20萬。
五、特色產業
全村的特色產業是水稻制種,制種面積200畝。收入80萬元。
六、基礎設施
全村現有村道7.8公里,已硬化公路4公里。水庫一口,山坪塘13口,通電率100%,自來水用戶268戶,機井25口,通行、電視入戶率100%。
七、村支兩委
村支委共有7名成員,男同志6名,女同志1名,均為黨員。
書記 廖俸臣 男 55歲 國中 中共黨員
主任 廖世良 男 54歲 國中 中共黨員
文書、計生專乾 蘇德潤 男 54歲 國中 中共黨員
婦女主任 毛國菊 女 53歲 國中 中共黨員
八、組織建設
全村共有黨員98名,預備黨員2名,6個黨支部小組
九、歷史名人
軍隊大校:吉林軍區 廖國發
南充軍區 廖興普
勞模、重慶市優秀市民:廖奉臣
企業產值500萬以上:成都 葉世成
十、旅遊資源
八德園藝場

龍山村

一、基本概況

龍山村位於拔山鎮南方,緊鄰拔山場鎮,周邊與本鎮楊柳村、汪山村接壤。全村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48畝,田992.8畝,地775.2畝,林地950畝。轄6個村民小組,共有624戶,2512人,其村民均為漢族。
二、人力資源

全村總人口2512人,農業人口2468人,勞動力1365個,其中男性806人,女性559人。20—30歲有316人,男172人,女144人;30—40歲有372人,男214人,女158人;40—50歲有409人,男253人,女156人,50—60歲有268人,男167人,女101人。國中文化以下1092人,高中文化110人,中專文化150人,大專文化以上13人。
外出務工人員980人,從事建築的有126人,縫紉製鞋業的有378人,電子裝配342人,交通運輸22人,商業44人,餐飲服務業68人。外出務工經濟總收入1960萬。

三、農村經濟

全村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玉米,水稻面積850畝,產量51萬公斤;小麥310畝,產量18萬公斤;玉米465畝,產量28萬公斤。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
四、民營經濟

全村個體工商戶有46家,從業人員78人。經濟收入90萬元。
五、基礎設施
全村現有村道5.6公里,人行便道15公里,蓄水池30口,山坪塘3口,自來水用戶386戶,通電率100%,電話用戶310戶,電視用戶642戶,天然氣用戶212戶。
六、特色產業

全村特色產業是柑橘業,柑橘建園面積2500畝,年產可達850萬公斤。
七、村支兩委

本村村支兩委共有5人。
書記 李家忠 男 48歲 大專 中共黨員
主任 駱 權 男 53歲 國中 中共黨員
文書 李宗新 男 30歲 高中 群 眾

歷史沿革

拔山鎮歷史悠久,相傳早在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以劉勝項敗告終。霸王兵敗垓下烏江自刎,臨終前引吭高歌,悲壯至極。其隨從馬弁悲憤西逃,幾經輾轉,來到了綠樹掩映中的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在此建廟立祠祀,並因此地四周低平,而中間小山拔地而起且引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壯誦吟,使將此地命名“拔山”。
相傳拔山建場始於明代,最早僅有現正街位置的十幾間土牆房子。此後陸續發展擴建,逐漸成為忠(州)、梁(平)、墊(江)、豐(都)的交通要塞和物資集散中心。五百多年前,拔山就已建成外有七道城門,內有十三座廟宇規模的城鎮了。城門為鐵皮所包,上蓋有樓亭,防衛極為堅固。城內廟宇有文廟(內有萬天宮、啟聖宮、地藏宮、斗娃宮、財神殿、魁星閣、蒼頡閣,明末始建,乾隆十六年整修)、神農廟、機神廟(內有觀音殿、美果殿)、杜康廟、萬壽宮(內有許真君殿、觀音殿、財神殿)、華光廟、馬王廟、禹王宮(內有關帝殿)、紫雲宮(鎮江王爺)、張爺廟、牛王廟、王宮祠(王宮殿、城隍殿、大佛殿)、藥王廟。許多廟宇里都是一廟多神,乃忠縣後鄉文化宗教的中心所在。許多廟宇都建於明朝時期,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後。
拔山鎮拔山鎮
拔山鎮在早年有籌建新化縣之說。但據考證,縣未建成,後只設了驛站,成了忠、梁、墊、豐的交通站。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於此建忠縣分衙門,時稱“三堂”,辦理忠縣後鄉事宜,衙門分文武兩院,文官住獅子壩上面的衙門,武官住官塘壩外地方(後楊伯綸所住處)。據傳還住過一副知縣,該副知縣退任後無資費返鄉,流落街頭餓死巷道。可見,當時的七品知縣尚且如此清貧。
明國初年,拔山設團總、團正(相當於鄉保長)。民國十八年後,設區、鄉,第一任區長謝君統,第一任鄉長陳文宣。1937年實行三鄉合一,廟埡、白馬劃歸拔山。1941年又實行新縣制,拔山設第三區公所,轄新立、馬灌等場鎮。1945年撤區成立派出所。民國期間,建制屢次調整,拔山鎮此間先後任鄉鎮長的有:陳文宣、陳寶珍、楊伯綸、黃金波,陳俊卿、鄒思疇、劉翔皋、王之選、莫明道等。解放後,拔山設區公所,即忠縣第五區,辦公地點設在原區衙門,第一任區長王善博。同時也設拔山鄉,辦公地點在原鄉公所(楊伯綸住所),在拔山的區鄉公所(或區、鄉政府)一直如是。拔山鄉(鎮)在1958年稱“拔山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稱鄉,1985年撤鄉建鎮,拔山鎮政府也搬至原拔山區公所辦公。
2003年2月18日,拔山鎮黨委、政府機構遷至東門開發區辦公。現政府機關下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安全生產監督辦公室。在編行政人員35人,後勤3人。

資源優勢

拔山鎮位於重慶市東部,忠縣西北部,於2006年3月由原拔山鎮、廟埡鄉合併而成。拔山鎮輻員面積156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0900餘人。是忠縣第二人口大鎮,是重慶市市級中心鎮、市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市級商貿示範鎮,經濟百強鎮。2007年被忠縣縣委、縣政府確定為“統籌城鄉發展試點鎮”。
(一)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享“後鄉之都”美譽
小區小區
地處忠縣西部,平均海拔530米,平均高差不足20米,周邊與本縣永豐、馬灌、花橋、新立四鎮相鄰相通,滬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忠墊公路穿場而過,距重慶主城區1.5小時,距忠縣縣城0.5小時,經濟輻射可達豐都、梁平、墊江三縣,涉及人口近30餘萬人,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域平坦。
(二)農業發展基礎良好,有“忠縣糧倉”之稱
是全縣水稻制種基地、優質柑桔基地、機插秧示範基地、測土配方實驗基地。全鎮糧食播種面積82000畝,林果面積14400畝,蔬菜面積1250 0畝。主要產業以水稻制種、優質柑桔、無公害蔬菜和畜禽養殖為主。
(三)商貿交易異常活躍,居“商貿重鎮”之位
全鎮以傳統批零、貿易、餐飲為主,世紀超市、和平藥房、巨琪藥房等現代商貿流通企業已紛紛入駐,東山、嘉鑫兩家賓館入駐率居高不下。2005年,全鎮個體工商戶1700餘戶,從業人員5200餘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00萬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突破3億元。
(四)城鎮設施日趨完善,是重慶“百個中心鎮”之一
占地9000平方米的綠色音樂廣場、文體健身設施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資1000萬元的物流中心和小商品批發市場正在建設,投資3500萬元的三級客運站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將投入使用。

歷史名人

金少穆

金元和,號少穆。1885年生於忠縣拔山西門外金家河爾碥。其曾祖金國泰(正卿),清朝舉人、祖父金大幫,父金慶瑄皆州學廩生、增生。16歲鄉試入成都尊經書院。1905年負笈東瀛,官費留學日本,攻經濟學。在日期間,結識民主革命先軀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失敗後,1913年隨孫中山流亡日本,重振旗鼓,參與機要,深得信賴。1914年夏回鄉省親,僅過一月,孫中山電召赴日共商救國大計。公急告別親人,踏上征程。船至奉節,突發急症而英年早逝。年僅29歲。

莫肇昭

莫肇昭,字延年。1920年10月生於忠縣拔山高石坎,1938年1月投筆從戎,赴陝北延安參加八路軍,加入青訓班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先後任空軍司令部通訊處長、空軍司令部訓練處長、新疆建設兵團石河子指揮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軍工程大學(原空軍電訊工程學院)政治委員,參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條例》的修改工作。一九五五年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獨立自由勳章,中國人民解放勝利二級解放勳章,一九八八年榮獲二級紅星勳章。一九八三年經中央軍委批准離休,正軍職待遇。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七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金泣儒

金泣儒,又名金良珍。1902年出生於書香門第,聰明好學,卓有才幹。從小受叔父金少穆民主思想影響,慷慨有大志。1921年考入北京中國法政大學政治科。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1927年,同時擔任國民黨(左派)忠縣黨委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在縣內大力發展國民黨(左派)黨員,並注意吸收優秀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2月在余永藻的幫助、指導下,正式成立國民黨(左派)忠縣縣黨部。1928年春又和范新疇、關大恕等共同籌建第一屆中共忠縣委員會,任縣委委員。1933年在四川軍閥劉湘重兵圍剿下犧牲於開江,時年31歲。

金煥若

金煥若,本名金良璠,又名金幻若,乃金泣儒堂弟。1904年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叔父金少穆民主思想影響,追求進步與真理。饒有膽智,尤重氣節。1922年考入忠縣中學堂弟15班,1925年考入上海大學。求學期間,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後撤回忠縣。至行知中學(即拔山中學任校長)從事革命活動。1933年犧牲,年僅29歲,正所謂壯志未酬身先死。

旅遊

金色楊柳

美麗富饒的楊柳村,位於重慶市忠縣拔山鎮境內的金家河畔,交通便捷,距高速公路永豐出口和新立出口均約9公里,是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示範村,是重慶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是三峽庫區最大的施格蘭柑橘基地果園,園區內能給遊客帶來“一園洗腦、一廊寫生、一河舒身、一林潤肺、一莊養胃、一水明目”的舒適享受。

阿金河

阿金河在金少穆陵園旁,利用原玉井河的小溪溝,擴挖人工打造,總投資800多萬元,突出自然、生態風景特點,採用卵石、山石、三峽石等創造出河堤景觀,河堤內設有釣魚台、小木屋、小木橋、水上浮橋、遊船碼頭、觀景亭、情侶亭。沙灘曬身,萬人裸泳,林中休閒,畫廊寫生,竣工後是遊客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領導介紹

鎮 黨 委 書 記:李 彬 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鎮黨委副書記、政府鎮長:余 浪 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最佳化政務環境工作。
鎮 人 大 主 席:付英德主持鎮人大全面工作,分管招商引資、最佳化人文環境工作。
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暫缺)分管主持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分管紀檢、監察、稅務、金融、機關財務內審工作。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張孔華 分管國土、城建、人防、環保、地災地震、創市級衛生城鎮的清潔衛生、市政市容、場鎮綜合執法、暢通拔山工作中的場鎮暢通工作、城鎮森林工程,負責統籌城鄉試點退出宅基地置換工作、最佳化環境中的市政環境工作。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唐紹華 分管人口與計畫生育、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優撫、抗旱、救災、稻草基金、紅十字會、農村合作醫療、新農村建設中的鄉村旅遊打造、宜居拔山創建工作。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莫 秋 分管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業發展工作(柑橘建園、管理)、農村森林工程建設、林業、水利、糧食、畜牧、沼氣、農機、供銷、氣象、生態拔山工作,負責統籌城鄉試點的土地流轉工作。
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丁和平 分管武裝、安全監管、食品藥品監管、質量技術監督、公安、司法、法制、綜治、消防、信訪、穩定、交通執法、政府應急,暢通、平安拔山創建工作。
鎮黨委委員、織委委員:袁忠明 分管黨建、組織、幹部、編制、群團、退管、老齡、婦聯、檔案、保密、文史、修志,聯繫農業農村工作。
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王朝林 分管精神文明、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宣傳思想、工會工委、健康拔山、創市級文明城鎮、智慧財產權、創市級衛生城鎮軟體工作、拔山網路建設,負責教育品牌之鄉策劃打造工作。聯繫交通、扶貧工作。
鎮黨委委員、統戰委員:樂幫安 分管民族、宗教、民主黨派、商會、僑聯。聯繫工業、民營經濟。
鎮政府副鎮長:湯國富分管交通(農村公路改造)、農村扶貧、遷居脫貧、生態移民、物價、人壽、財保、菸草、鹽業。
鎮政府副鎮長:劉海燕 分管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房改造、工業及工業園籌建、統計、民營經濟、工商行政、電力、廣播電視、全民創業、信息產業(電信、移動、聯通)、發展計畫、高速公路歷史遺留工作、天然氣管理、科技、科協及機關事務工作。

獲獎情況

1990.11.8 縣委、縣府 一九九零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1991.1.23 縣委 一九九零年鄉鎮企業工作獎、鄉鎮企業發展獎
1991.1.23 縣委 一九九零年農業增產增收獎
1991.12.30 忠科協 一九九一年度目標考核優秀科協
1992.1.10 忠文明辦 一九九一年度文明單位
1992.1.14 縣委、縣府 一九九一年農業工作獎第三名
1992.1.24 縣府 一九九一年度公路民工建勤一等獎
1992.2.17 縣府 一九九一年度水土保持工作先進集體三等級
1992.2.18 縣愛委 一九九一年度地級衛生先進單位
1993 縣委 九三年“三八綠色工程”活動先進集體
1993.1.29 縣府 九二年度國土管理目標考核三等獎
1993.11.2 縣府辦 九三年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集體三等獎
1994 縣委 忠縣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先進集體
1994 縣府辦 九三年計畫生育工作考核一等獎
1994.1.15 文明委 九三年度文明單位
1994.2.25 縣府 九三年度脊灰強化免疫日活動先進集體
1995.2.7 縣府 村鎮建設先進鄉鎮一等獎
1995.5.9 縣府 優撫工作先進集體
1995.7.25 萬縣市委 全市擁軍優屬模範鄉鎮
1995.12.24 縣委、縣府 忠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1996 縣府 1995年度鄉鎮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1996 縣府 九六年鄉鎮“普九”責任目標考核一等獎
1996 忠殘工委 1995年度殘疾工作先進鄉鎮
1996 縣委 九六年41鄉鎮“三優一學”創文明場鎮競賽活動二等獎
1996 縣府 九五年度鄉鎮文化工作一等獎
1996.2.2 縣委、縣府 忠縣“二五”普法先進集體
1996.2.4 縣府 九五年林業工作先進鄉鎮
1996.2.5 縣委、縣府 九五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一等獎
1996.4.4 縣府函 九五年交通先進集體
1996.4 縣委 九五年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
1996.9.26 縣委 忠縣九六年度主要黨報黨刊發行先進集體
1996.12.28 縣文明委 “三優一學”文明場鎮三等獎
1997 縣委 九六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1997.2.26 縣委、縣府 九六年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
1997.4.24 縣府 公路建勤費、交通統籌費收交工作先進集體
1997.4.30 縣府 九六年度優待金統籌先進鄉鎮
1997.5.7 縣府 九六年擁軍優屬先進鄉鎮
1998 縣委 九七年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
1999 縣委 九八年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先進集體
1999.1.9 縣委、縣府 “三優一學”創文明場鎮活動先進鄉鎮二等獎
1999.1.18 文明委 一九九八年縣級文明單位
1999.2.5 縣府辦 九八年度護林防火先進集體二等獎
1999.2.22 縣委 九八年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
1999.2.26 縣委 九八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二等獎
1999.4.15 環保局、人事局 九八年度環境保護工作先進集體一等獎
1999.6.27 縣府 創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六好”鄉鎮黨委
1999.9.7 宣傳部 “三五”普法戰役宣傳活動法律知識競賽先進集體
1999.12.30 忠愛委 忠縣第二屆衛生場鎮一等獎
2000.1.31 縣委、縣府、人武 九九年度人武工作先進單位二等獎
2000.3.30 縣委、縣府 九九年度精神文明建設一等獎
2000.5.9 忠殘工委 九九年度鄉鎮殘疾人事業工作目標考核三等獎
2000.5.24 縣委、縣府 第十二個月愛國衛生活動月先進集體
2001.2.7 縣委、縣府 “三五”普法及法制建設先進集體
2001 縣委 2001年組織工作先進集體
2001.2.9 縣委 2000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考核一等獎
2001.2.9 縣委 2000年度“四好”領導班子
2001.2.19 宣傳部 2000年度新聞報導先進集體
2001.10.23 縣府、人武 2000年冬季徵兵工作先進單位三等獎
2001.11.6 縣府 2000年度鄉鎮科技工作目標考核二等獎
2002 縣府 2001年小城鎮建設目標考核一等獎
2002 縣府 2002年度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二等獎
2002 縣府 2002年婦女工作先進集體
2002 縣委 2002年度“四好”領導班子
2002 縣府 20002年公路養護工作二等獎
2003 縣委 2003年殯葬改革工作二等獎
2003 縣府 2003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二等獎
2003 縣委 2003年最佳文明單位
2003 縣委 2003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工作二等獎
2003 縣府 2003年黃籽油菜產業化工作目標考核二等獎
2003.5.23 縣委、縣府 2002年度小城鎮建設目標考核一等獎
2004 縣委 2004年尊師重教先進集體
2004.1.29 縣委、縣府 2003年度經濟發展“五強”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