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牆堡口

拒牆堡口與鎮羌堡拒門堡助馬堡被稱為“鎮羌四堡”,拒牆堡口東至鎮羌堡20里、北至邊牆1里、西至據門堡20里、南至鎮魯堡40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拒牆堡口
  • 地位:鎮羌四堡之一
  • 記載:《宣大山西三鎮圖說》
  • 原名:拒羌堡
簡介,歷史,現狀,

簡介

明時拒牆堡口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所轄北東路。駐堡守備1員,官軍420名,馬騾342匹頭。分守邊長13里9分,邊墩17座,火路墩3座。拒牆堡原稱作“拒羌堡”,為“鎮羌四堡”之一。拒牆堡緊倚城牆,周圍地勢平緩,並無險要可扼,本身就是一個南下通道,又作為多年縣治,積累了大量財富,守也不易守,放手還不成。據《宣大山西三鎮圖說》記載,“本堡挺出三邊之外,衝要不下鎮羌,而孤危寡援尤過之。嘉靖間虜數由此突犯至鶯架山。該堡本彈丸一黑子耳,有急則收堡防護,僅可自免,以之力戰,勢不給也,加之土田磽确,仰食內地,增戍廣蓄,尤煩主計雲。”這個地方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政府的心病,至清朝亦不敢放手,仍駐紮有軍隊。
拒牆堡口拒牆堡口

歷史

據《三雲籌俎考》載,此堡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設,萬曆二年(1574)磚包。城“周一里八分,城高
三丈六尺”。明時拒牆堡守備駐此,分守長城“十三里九分,邊墩十七座,火路墩三座”。拒牆堡是遼、金時代的漢蒙邊貿重城——宣寧(遼稱宣德)縣城遺址。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將宣寧縣的8300餘戶、39000餘人強遷中立府(今安徽鳳陽)。次年,宣寧縣制撤消。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政府於舊址設立宣德衛,不到十年撤消。後永樂年間再次在此加強兵務,“土木之變”(1449)以後,這一地區開始了大規模地修築城牆與堡壘。
拒牆堡口拒牆堡口

現狀

因自然坍塌及民眾刨牆取土,今已十分殘破。僅磚砌券拱南門尚殘存。目前當地政府已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維護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