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吉舍夫

拉吉舍夫

拉吉舍夫(Radishev,Aleksandr Nikolaevich,1749~1802),俄國哲學家、經濟學家與作家,啟蒙主義學者。 1749年8月20日出生,1802年9月12日,自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吉舍夫
  • 外文名:Radishev,Aleksandr Nikolaevich
  • 國籍:俄國
  • 出生日期:1749年8月20日
  • 逝世日期:1802年9月12日
  • 職業:俄國哲學家、經濟學家與作家
人物簡介,個人觀點,人物生平,學術貢獻,拉吉舍夫定律,定律啟示,藝術博物館,

人物簡介

個人觀點

主張摧毀專制制度與農奴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普遍發展工場手工業。1749年8月31日生於薩拉托夫省庫茲涅茨克縣,1802年9月24日服毒自殺。曾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和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學說,受到D.狄德羅、J.-J.盧梭、G.B.馬布利等人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拉吉舍夫認為“專制制度是極端違背人類本性的制度”,號召人民聯合起來打倒它。1790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以一次假想的旅行為線索,描繪沿途人民遭遇到的非人壓迫和剝削,尖銳地揭露農奴制度、專制制度的罪惡,指出沙皇是雙手沾滿了鮮血的頭號罪犯,農民被剝奪得只剩下沒法奪走的空氣 。該書出版後立即被查禁 ,但直到1905年一直在民間流傳。葉卡捷琳娜二世將其判處死刑,後改判10年徒刑,流放到西伯利亞。1796年保羅一世即位後,拉吉舍夫被大赦釋放。1801年回到彼得堡參加了沙皇政府法制委員會的工作,提出法律改革草案,重申廢除農奴制度的主張,遭受新的迫害。
他認為自然是物質的各種形態(光、磁、電以太、生命)的表現,運動是物質的屬性。主要著作尚有《論人、人的死和不死》、《自由頌》等。

人物生平

拉吉舍夫是俄國18世紀末期著名的啟蒙主義者,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進步思想家。1749年8月20日,拉吉舍夫出生於薩拉托夫省庫茲涅茨縣一個地主家庭。他7歲時,被父母送到莫斯科去讀書,寄住在舅父阿爾國馬科夫家中。1762—1765年,拉吉舍夫轉到彼得堡貴族子弟軍事學校學習。1766—1771年,拉吉舍夫和另外11名貴族青年被派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拉吉舍夫深入研究了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艾爾維修、狄德羅、盧梭、馬布里等的著作。盧梭的“主權在民”的民主主義思想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
1771年9月,拉吉舍夫從萊比錫回到彼得堡。當1773—1775年爆發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時,他在第九芬蘭師司令部擔任檢察長。由於職務之便,他對農民起義軍的鬥爭目標和農民的悲慘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革命思想獲得進一步發展。1783年,他寫出了俄國第一首革命長詩《自由頌》,揭露農奴制的黑暗,把君主稱為惡魔,號召人民聯合起來將他殺死。1790年,他的名著《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出版,在書中,他的這種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發揮。這本書極大地震動了俄國反動政府。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在書中許多地方都批上“大逆不道”,並說拉吉舍夫是“比普加喬夫更壞的叛逆者”。他因此被逮捕判了10年徒刑,流放到西伯利亞。
1796年葉卡特琳娜二世病死,沙皇保羅一世即位,拉吉舍夫獲釋,但不許回到彼得堡,1801年亞歷山大一世繼位,拉吉舍夫獲準回彼得堡。他參加了沙皇政府的法治委員會工作,寫了《關於法制》、《民法法典草案》等著作,希望能通過法制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結果招致了新的迫害。1802年9月12日,拉吉舍夫憤而服毒自殺。臨終前,他說:“後代將為我復仇!”他用自己的死表示了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最後的抗議。

學術貢獻

拉吉舍夫定律

拉吉舍夫定律:我們之所以會得到某些人的青睞,是由於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能與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彼此相似。
提出者:前蘇聯經濟學家A·H·拉吉舍夫
點評:情與情能相融,心與心易相通

定律啟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指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往往要分群聚集,若相處一塊,則可能談不攏、合不來,乃至鬧矛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遇到最頭疼的事情或許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溝通的問題,如果與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相處,別看“溝通”表面上簡單,只是人之間的交流、對話而已,在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之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際溝通,好像隔了一層難以逾越的鴻溝,再怎么努力也難以邁過那道溝。許多時候會出現“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對牛彈琴”或者曲高和寡的情況。即便你暫時能夠交流了,由於雙方之間的思想和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其結果最後還是要溝通失敗,各自分道揚鑣不歡而散。拉吉舍夫定律說出了“人以群分”的道理。
拉吉舍夫定律告訴我們:人與人的溝通問題上,若“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能與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彼此相似”這一點不能成立,那么其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故,不是所有的人與人都可以達成良好的溝通。有些人,他們本來就不屬於同一層次和類型,硬要實現之間的溝通,這是相當麻煩的事情,也是非常牽強附會的事情。為什麼?就由於兩個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勉強對話,這種溝通也是強人所難的,不夠自然和愉快的。
人才的取捨,一定要遵循拉吉舍夫定律,按照客觀規律來辦事。看共性,看對方與本公司的“思想和行為”是否彼此相似,沒有共性的人,不存在共同語言,招進來也是難以彼此溝通的,自然不能勝任與適應。
拉吉舍夫定律所指的“思想和行為”一般有兩個方面組成:思想,是指該人的思想觀點與公司的宗旨、遠景是否能夠保持同步、一致?把公司的利益當作自己的最高利益來對待;行為,是指他所受的教育程度、培訓水平如何?以至於他的技能、行為能力能否達到本公司要求的標準?如果這兩個方面都符合要求,也就是與公司“思想和行為”彼此相似的人,他自然應該得到公司的認可與重用,公司也應該會受到他的喜愛和滿意。這樣的人招收進公司,這個公司就可能為之提供最佳的用武之地,而他則如魚得水,有自己充分發揮才幹的餘地。他的心與公司的利益相連,與公司的策劃規劃相通,他就能適應公司的種種安排、分配與調令,也就容易與公司產生感情共振,就能夠久經考驗的在公司里工作下去,奉獻下去。在為公司謀得巨大利潤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個人命運,不斷從富裕走向更大的富裕。

藝術博物館

1885年開放的位於拉吉舍大街的拉吉舍夫藝術博物館,坐落於薩拉托夫,這裡展有大量的繪畫, 雕刻瓷器和家具藏品,市內的莫斯科大街通往博物館廣場,那裡還有舊薩拉托夫的遺址也值得一看,而太空人加加林(1934-1968)也曾在薩拉托夫求學,課餘參加了此地的航空俱樂部。1955年第一次乘雅克一18教練機飛上天空,從此他與航空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成了人類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的航天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