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扛

抬扛

爭辯:兩人面紅耳赤地抬扛。跟人過不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扛
  • 外文名:argue
  • 解釋:爭辯
  • 拼音: táigang
  • 性質:方言
釋意,方言由來,國語的抬扛,抬槓的由來,

釋意

詞語分開解釋
: 抬 tái 舉,仰:抬頭。抬手(喻通融寬恕)。合力共舉,提高:抬槓。抬愛。抬轎子(喻為有權勢的人?
: 扛 káng 用肩膀承擔:扛槍。 扛 gāng 兩手舉東西:力能扛鼎。 筆畫數:6;部首:扌;筆順編號?

方言由來

國語的抬扛

“抬扛”是一種習慣行為,指一些不服氣的爭論和鬥嘴
「抬槓」是一種藉著機伶巧詐的嘴上工夫指責別人,而同時也閃避別人指責的文化習慣。
「抬槓」是一種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口水浪費,它東拉西扯似是而非
閩南語的抬扛 抬槓是閩南語的聊天
抬槓由東北的抬槓會而來。如果由人類普遍的語言及文化習慣史來考察,我們即會發現,每一個文明的語言發展過程里,它很長的時間都是「行動模式」的一種,而非「思考模式」的媒介。而所謂「行動模式」,它最初即是在兩軍對壘的戰爭里,在互射弓箭及矛槍之前,必然先有兩軍首領及士兵間的相互惡罵

抬槓的由來

抬槓”由何而來?
兩個人爭論不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服輸。老北京人稱之為“抬槓”。其實,“抬槓”跟爭論沒有關係,而是跟死人大有關係。何有此說?這還要從老北京的一個行業說起。
解放前,北京城裡有開“棚鋪”者,生意興隆。有錢人凡有“紅白喜事”,必請“棚鋪”來家搭制席棚、扎彩牌樓。辦紅喜事有“棚鋪”負責出租四抬或八抬花轎,並有司儀負責操辦,力求熱鬧非凡。要是辦“白喜事”可就不那么簡單了。兒孫成群的大宅門,絕對要比辦“紅喜事”還要風光,以顯示光宗耀組的氣派。柏木棺材要三十二槓來抬。當時最高的儀規是六十四槓,只有皇親國戚才配受用。大概人們只聽說過“八抬大轎”。何為八抬?這轎子的左右各有兩根轎桿,小轎子由兩人一前一後抬著。大一點的轎子,要在兩根主轎桿的前後各穿付桿,兩個人抬前面的付桿,兩個人抬後面的付桿,這叫四抬轎子。八抬大轎就是在兩根長轎桿的兩端再橫著綁根桿子,橫桿的兩端綁繩子,上面再穿槓子,兩個人抬左前方的槓子,兩個人抬右前方的槓子;左後方和右後方如是,八個人抬才叫“八抬大轎”。出殯用的三十二槓,抬的不是轎子,而是棺材。左右兩根大槓有一尺來粗丈二長。棺材綁在大槓上,前、後、左、右各有八個人抬,由“槓頭”指揮同時起轎。
這兩根大槓上的棺材還要罩上黑緞子面金線繡的“蟒罩”。皇帝用的是黃緞子面由五彩線繡的“龍罩”。 蟒和龍的區別在爪上,蟒為四指,龍為五指。蟒罩的頂端有藍色“寶頂”,遠遠看去頗像個方型的天壇祈年殿。這三十二槓的大轎前面還有龐大的儀仗隊,隊前是倒退著走的孝子,披麻戴孝的孝子由“槓頭”攙扶著。孝子左手捧著“哭喪棒”,右手舉著“招魂幡”。 第二位是披麻戴孝的孝婦,手裡捧著個飯盆。再後面就是抬“紙紮”的。由“棚鋪”負責用秫秸和葦秸紮成“紙紮”,表麵糊宣紙並塗以重彩的“童男童女”象徵著殉葬者。還有紙紮的牛、羊、馬、車 …… 。這些都將被燒掉,以示被死者帶到天國去了。三十二槓的欞轎由“槓頭”指揮,高喝一聲:“起轎——!”孝婦隨之將手中的飯罐子摔碎在地下,這就寓示著“飯碗被砸了”!
在“棚鋪”里,“搭棚扎彩”的有專職的技術人員。而“抬槓”的人,大部分都是臨時雇來的貧苦市民。“槓頭”事先叮嚀,沒有命令,誰也不能“撂肩”。如有一人堅持不住中途放下槓子,這三十二槓的欞轎就會全部趴架。“抬槓”本是美差,不但有美餐還有小費,所以“抬槓”的人各個堅守崗位。“抬槓”一詞就源於此處,後來,老北京人就把爭論不休的人稱之為“抬槓”。而“抬死槓”、“死抬槓” 的拌嘴人,的確誰也不肯放棄自己的崗位。北京城裡早就沒有“棚鋪”這個行業了,但“抬槓”的人還是到處都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