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燈

扛燈

扛燈,又名宮燈,是宮廷彩燈的一種,始於唐代,盛於宋元。馬金扛燈又以姚家(現為姚家一村,姚家二村二個行政村)有扛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扛燈
  • 流傳地區:浙江西部馬金鎮
由來,特色,製作工藝,傳承人,

由來

有關扛燈流傳,有兩種說法:
扛燈
其一,史載,大舜生於姚墟,因此姚氏之後乃舜之後裔:故獲迎宮燈之殊榮。
其二,據史載曰,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山東蝗災,官民焚釋祝,坐視蝗蟲食苗而不敢捕滅。宰相姚崇派御史分道滅蝗,設夜火,坎其旁,且焚且埋。汴州刺史倪若水迷信天災,拒不應命,姚宗責之曰:“坐視蝗蟲食苗,惡而不救,糧食無收,刺史如之何?”姚崇下令在田野掌燈數萬隻,引蝗自滅。數日,得死蝗十四萬石,山東之民免為餓殍。百姓自發舉行扛燈慶祝,以謝姚崇之功。嗣後,姚氏後裔為紀念先賢愛民之舉,每年正月都製作扛燈巡村游至田間,一為紀念先祖,二為來年莊稼免受其天災,有個好收成。並一直延續至今。

特色

一架扛燈集編竹、工藝、剪紙、繪畫藝術為一體,是一件不可多得民間工藝品。一架扛燈一台戲。如“天官賜福”“文王拉車”“桃園結義”“九世同堂”“郭子儀拜壽”等等,戲中人物栩栩如生,堪稱一絕,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姚村“燈日”都要舉行抬扛燈活動,扛燈由兩人抬一架,旁邊有宮燈伴隨,後有吹鼓手跟隨,一路吹吹打打,游遍全村,穿棱在田間,直到深夜燈會結束,人流戲散。
扛燈

製作工藝

馬金姚家扛燈有八架之多。以“福祿壽禧,吉祥如意”八字為主題。以傳統戲劇故事為內容,以人物形象為主體。
扛燈
扛燈分三部分組成。台腳、台面、人物。台腳底架,用木料做成,台面即戲台用蔑片扎骨架,四周框邊飾為彩色紙剪圖案,人物頭像製作先用樟木模型糊紙,然後取出木模,在空殼人頭面上畫臉譜,戴冠穿袍,形象逼真,活靈活現。

傳承人

姚有根(59歲)退休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