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霞山

披霞山

披霞山位於豐潤城北三里處,與城區只一水之隔,號稱“縣治靠座”,為城關的後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披霞山
  • 形狀:一隻頭南尾北的靈龜
  • 位置:豐潤城北三里處
  • 號稱:縣治靠座
詩歌,地理位置,秋景,春景,夏景,冬景,歷史故事,

詩歌

“欲上青雲未有梯,披霞登眺不嫌低;遙望燕山群拱北,俯看浭水獨流西。”這是古人游披霞山時即興寫下的詩句。詩中反應了披霞山景色的怡人和壯美。

地理位置

它的形狀很象一隻頭南尾北的靈龜,似乎是在艱難的向前爬行著要把頭伸向還鄉河南岸的城區。它北接燕山余脈,有連綿的峰巒拱峙,南隔奔騰西去的還鄉河。把整個豐潤城區襯托的姿儀俊麗環境秀雅,春夏之時,整個山上草木青蔥冷菊盈畦;這裡人文底蘊豐厚,文風昌盛俊才倍出,自古就有“豐美潤澤地”之說。

秋景

《紅樓夢》的作者、大文豪曹雪芹祖居豐潤城內,他的祖先曹鈐當年游披霞山時即興作下了“落日紅雲帶鳥飛,重來遠眺坐松垂;秋林寒渚千村晚,山寺鳴鐘月送歸”的詩來讚美這座山。由於它整個山上生長著茂密的黃白草和各種樹木,深秋時節,這些草經秋變紅,每當夕陽西下,一抹晚霞映紅了半個天際,血色的殘陽照射在平緩的山體上,在明鏡般的藍天下,整個披霞山都沐浴在壯麗的暮色之中,形成了一道獨特絢麗的風景---披霞晚照。夕陽映照下的山坡上,草木如同都披上了紅霞般的洋洋灑灑,悠揚而絢麗多姿的景致與寧靜幽深的氣氛融為一體,是那樣的妙不可言,如同一幅天地一體燦然奪目的風景畫,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慨大自然的奇幻與雄渾壯美,又怎能不讓人為之陶醉呢!林靜丹楓遙振響,天高白雁一飛還,正因為此,“披霞晚照”形成的獨特風景也成了豐潤八景之一。

春景

春登披霞山,放眼四顧,“拂面清風隨意綠,回首不是去年秋”的感覺會讓人油然而生。遠處的燕山山脈連綿迭盪起舞,黛綠的群山讓人領到了山的博大雄渾與壯觀;“南極瀟湘目,萬里可引手。”山下是一望無際的平川,阡陌縱橫屋舍儼然,田疇錯落秀美如畫讓人盡情的陶醉在田園的風光之中;浭水還鄉如銀鏈流淌蜿蜒西去,煙波接天令人心曠神怡,增山水之靈秀,賦地域之清雅。“雲斂風清雨乍晴,披霞山碧柳青青;多情最是還鄉水,呼喚人間快播耕。”唐山詩詞學會會長經緯先生借這首詩道出了他在雨後的春天登披霞山時感受到的春意盎然暢快淋漓的心境。

夏景

今朝天氣好,款步到河西;雨沐山容媚,風排浪齊;一燈傳佛火,雙樹護招堤。夏登披霞山,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山體秀圓榮潤疊相掩映蒼翠濃密,蟬鳴鳥唱。舉目遠眺,但見遠山疊映近水波柔,蒼松翠蓋芳草無際,鶯雀鳴啼雉鵠飛翔,鷗燕低飛鷹鷲高翥,白鴨遙戲錦鱗躍水。微風吹過,千層麥浪給潤澤大地鑲嵌了一層金黃,綠野無際的青紗帳又象是給豐饒的田野鋪就了綠茸茸的地毯,真的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茂密的樹木挺拔秀萃,一個個村莊都在他的蔥籠之中;南岸的天宮寺塔高高聳立,傍晚時分,古塔的巍峨與火紅的山體交相輝映,又開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自然的會讓感受到“披霞山上披彩霞,古塔亭亭戴絳紗;乳燕尋巢點浭水,彩雲深處是吾家”這首詩的意境是那樣的美妙無窮。

冬景

冬季的披霞山更是別有一番景致。雪滿寒峰凍接天,披霞一眺杳無邊。山腳下的那條公路蜿蜒著向遠方延伸而去,偶爾有幾輛汽車緩慢的在公路上移動;往時那些茂密的樹木和野草儘管早已失去了往時的青翠,在那裡形單影隻的顯得有些凋零,但它們似乎是正在默默的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沉寂之中又在孕育著來年勃勃的生機。雪後的晴天,山上銀妝素裹,妖嬈無限。飛禽還在為生計在山林間的飛來竄去,有的“咕咕”叫著召喚著春天的到來;有的走獸還翻動著雪裡的食物,樹上的冰雪受到飛禽和走獸的震動從樹枝上掉下來,又引起了林間的一陣騷動。讓人盡情的感受大雪迷茫玉樹瓊枝的北國世界。湛藍的天空中飄蕩著白雲,時而翻滾,時而向遠方流動,如同龍虎爭鬥,景色好不壯觀!七色陽光照射下來,整個山體金碧輝煌,奪人雙目。冰雪融化後,露出滿山的黃葉紅草,在陽光的照射下,漫山盡染。極目遠方,更是層巒疊嶂,白茫茫一片,將山林映襯得更加美麗動人。山下的人們早已圍坐在爐火邊敘說著來年的農話,只有村莊裡的炊煙裊裊升起,彷佛在向大自然昭示著人間的祥瑞與和諧。

歷史故事

公元1125年,一直在我國東北、內蒙一帶生活的金國對中原的大宋王朝開戰,劍鋒直指宋朝的都城東京汴梁。本來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趙宋王朝更是不堪一擊,金國的軍隊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之勢,很快攻占了東京汴梁不說,還俘獲了徽、欽二帝滅了北宋王朝。勝利者帶著無以數計的財富,擄著二位皇帝及嬪妃、大臣們向著金國的首都五國城進發。當他們行至位於豐潤城西浭水河南岸的沙岩寺時,徽宗登上架在河面上的木橋,面對著向西南方滾滾流去的浭水河,不禁觸景生情潸然淚下,悽慘的發出了“過此漸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還鄉乎?”的悲嘆,並作下了“浭水西去流波訴,秋月斜掛柳影疏;葦叢風襲蘆花飛,漕船夜泊燈火住。思鄉橋邊憑欄杵,至尊北狩淚澀目;大漠漸近心淒寒,安得此水還鄉乎?”的詩句。後來當地人感其情,又作“沙岩古寺樹蒼蒼,塔勢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猶出塞,西流浭水自還鄉。看花古驛愁春雨,駐馬危橋泣曉霜,五國城中寒月白,魂歸艮岳總荒涼”的詩來紀念這位亡國之君,並把此木橋更名為“思鄉橋”,將這條浭水河改名為還鄉河。
宋徽宗一生都善於書畫並沉湎於其中,在這方面他可說是個稱職的“皇帝”,而對於治理國家鞏固江山可是個極不稱職的人,在他做皇帝其間,任用奸佞腐敗成風,不知道珍惜愛護江山和人民,沒用幾年,便使整個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危機四伏之中,等到他成為階下囚時才想到要“似此水還鄉”,豈不是悔之晚矣!看來這首詩也是對統治階級最好的譏諷和對後人的至深的警示吧!
“荒碑剝蘚題閒句,警起棲鴉半霎眠。”往事越千年,這裡的山水卻見證了那段歷史。皇帝的時代和他發出的悲嘆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但永遠不變的是這座風彩依舊的披霞山,千百年來一直這片豐美富饒的土地上默默注視著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仿佛在訴說著那亘古不變的話題:勤勞的人們啊,機遇難得,奮起吧,不要抱怨,也不要嘆息,美好的生活是等不來的,只要獻出你們的聰明智慧和辛勞的汗水,就會改變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