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馬克昌

抗日烈士馬克昌

馬克昌(1913.4—1942.5),字建宏,米脂縣楊家溝人,革命烈士。193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讀電機工程專業,曾參與和領導了一二九運動中北洋大學的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秋赴延安上陝北公學,結業後任訓練科長。1938年冬,率70多名陝公學員赴冀南抗日根據地,開展民眾武裝工作,歷任冀南軍區政治部民運科科長,軍區武裝部動員科科長,組織科科長(團級)等職。1942年5月,率參觀團赴冀中參觀返回途中,遭遇日寇掃蕩部隊,突圍中不幸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昌
  • 籍貫:天津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13年4月
  • 去世年月:1942年5月
愛國激發抗日熱情,在一二九運動中,紀念“五·卅”運動,堅持抗日救亡宣傳,渴求真理奔赴延安,深入敵後血灑疆場,後記,

愛國激發抗日熱情

馬克昌,字建宏,1913年4月出生於米脂縣楊家溝一個地主家庭,1921年上楊家溝扶風國小,1927年進入省立綏德第四師範學校,1930年轉入天津南開中學,193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讀電機工程專業。
克昌從小愛讀書,性情溫和,為人凝重,勤勞簡樸,樂於助人,善從政治上關心別人。讀南開中學時期就有濃厚的愛國思想,寧肯貴一點,也要買國貨,不買日貨,寧肯拐彎路也不進日租界。上大學後,學習刻苦用功,思想進步,除做功課外,還自己安裝礦石收音機,收聽新聞,關心國事。他堅持每天學習和閱讀抗日宣傳刊物,如鄒韜奮創辦的《大眾生活》和《生活日報》等進步刊物,為他日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寇戰領東三省後,又占領山海關、承德等地,進逼華北。蔣介石政府步步退讓,於1933年5月31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使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三省和熱河合法化。1935年國民政府的“何梅協定”,又把華北的政治、軍事、經濟的統治權完全出賣給日本帝國主義。亡國大禍迫在眉睫。克昌目睹日寇的瘋狂侵略,激發了他的抗日救國熱情,積極參加抗日救國的學生運動。在克昌的引導鼓勵下,同宿舍的田庚錫同學也閱讀進步刊物,跟隨克昌外出散發傳單,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在一二九運動中

1935年12月9日,為了回響黨中央“團結一致、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號召,北平學生衝破國民政府禁令,舉行了聲勢浩大、震驚中外的“一二九”抗日救國示威大遊行(史稱“一二九運動”)。天津各校紛紛回響,並在法商學院教授楊秀峰的策劃下,舉行了全市學生參加的“一二一八”遊行示威,克昌積極參加了這次遊行示威。為了把這次活動繼續堅持和發展下去,平津學聯商討倡議,決定組織“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沿途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克昌同志積極推動和參加了南下擴大宣傳活動。由天津學生組成的第四團,於元月一日從天津出發,擬於在河北省固安縣與北平學生匯合。在南下宣傳過程中,因北洋校當局派人赴南京“聆訓”事件,天津學生在固安會師後返回,克昌被推選為繼續隨北平學生南下的十名天津學生代表之一。宣傳團到達省會保定後,克昌與北平學生一起,被武裝軍警押送回北平。克昌等十名天津同學被北大同學接到北大三院住下後,受到北大學生自治會和同學們的歡迎,舉行了座談會。平津南下宣傳團召開了各團代表會議,克昌等十名天津同學也同時參加,正式通過了成立“民先” 的保定倡議。
1936年2月,北洋大學最早建立抗日救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克昌任副隊長兼組織委員,之後任隊長。從此,克昌成為北洋大學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和領導者,不少同學在他的動員下參加了“民先”。“民先”的主要活動是:出版進步刊物,(如《北洋學生》、《民眾周報》等),創辦農民夜校,組織劇團、歌詠隊、讀書會等學生團體到附近農村宣傳抗日。“民先”由最初的20餘人,發展到“七 .七 ”事變後的60餘人。田庚錫同學就是克昌首先介紹加入“民先”的。正如田庚錫在後來《懷念革命的帶路人》的紀念文章中所寫:“最初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人是馬克昌同志”。北洋大學“民先”的創立和發展,克昌確實起了卓越的作用,功不可沒。

紀念“五·卅”運動

1936年春,克昌積極參與北洋同學開展的驅逐反動院長李書田的鬥爭,受到學校當局的嚴重警告處分。1936年5月,他和同學們針對海河浮屍(修建日軍工事的中國壯丁),紛紛上街做講演,散傳單,抗議日軍暴行。政府當局派遣特務搜捕學生,天津一片白色恐怖。天津學聯為紀念五卅運動,防止反動軍警破壞,提前舉行了抗日遊行示威,即“五二八 ” 遊行示威。以克昌和“民先”隊員為骨幹的北洋同學積極參加了這次活動。這次遊行示威後,克昌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克昌還擔負著天津學聯的組織聯絡工作,每天忙個不停,深夜回來,休息的時間很少,還堅持寫日記,從不間斷。由於鬥爭的需要,北洋大學建立中共地下黨支部,克昌為六名成員之一。

堅持抗日救亡宣傳

1937年上半年,北洋同學參加當地駐軍二十九軍某團的軍事訓練。在訓練中,克昌積極向部隊官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並且在訓練中成立了民先組織,任負責人。這次訓練,使“民先”隊員與部隊官兵建立了共同的抗日感情。七七事變後,這個團在保衛天津東局子機場的戰鬥中,抗擊日軍非常英勇。後來,他經常帶領同學到該團對官兵進行抗日宣傳教育。暑假期間,克昌還帶領於奇、孫洞、任學敏等幾位“民先”隊員,在學校附近的柳灘興辦農村夜校,宣傳抗日救亡道理,直至天津淪陷後才撤離。

渴求真理奔赴延安

1937年,七七事變後,天津淪陷,克昌作為流亡學生同學會代表,率部分同學赴南京、上海請願,要求政府抗日。八一三 全面抗戰開始後,克昌受黨組織派遣,轉赴延安,先入安吳堡戰地青訓班受訓,後上陝北公學,進入前期學習。克昌在陝公學習期間,多次聆聽毛澤東的演講,堅定了他的抗日意志,其渴求真理和鑽研馬列主義的精神,深為學校領導所敬佩。故結業後,他再三請求到前線參加抗戰,仍被留校任教。由於他在教學工作中表現積極,認真負責,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適應抗戰需要”的教學原則,嚴格施教,不久被提為訓練科科長,併兼任大隊長。

深入敵後血灑疆場

1938年,日軍相繼占領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抗戰進入戰略防禦階段,能組織和帶領民眾抗日的幹部嚴重缺乏。冬天,身在陝北的克昌,一直沒有回米脂看望家中親人,毅然奉命率70多名陝公學員趕赴華北,被派往冀南,先任冀南軍區政治部民運科科長,軍區武裝部建立時調任動員科科長,1940年調任組織科科長(團級)。五分區混亂時期,組織派他前往,參與整頓,很快五分區的工作就有了新進展。高王路大破擊時,他不分晝夜,極少休息,堅持參與戰鬥策劃和工作布置。在冀南期間,他經常越過敵人的封鎖線,去基層開展民兵武裝工作,組織民兵,訓練民兵,帶領民兵與日寇作戰。他的足跡走遍了整個冀南地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確保華北的占領,妄圖消滅我抗日武裝,對我解放區進行大規模連續掃蕩,抗戰進入艱難困苦階段,戰爭形勢十分險惡。為了更好地開展冀南的民眾武裝工作,早日粉碎敵人的掃蕩和進攻,1942年3月,克昌奉命任冀南軍區武裝部組織的冀中參觀團團長,率團赴冀中抗日根據地參觀,學習、交流冀中民兵的敵後作戰經驗。為避日寇掃蕩,參觀團遂提前南返,到達饒陽縣境內時,適值5月11日的日寇大掃蕩,不幸於野地被日寇包圍,克昌在突圍衝殺時中彈犧牲,時年二十九歲。一同犧牲的還有他的通訊員郭小福同志。

後記

克昌犧牲後,被當地民眾就地安葬在饒陽縣境內四區的王橋村西邊。烈士事跡被收入《一二九運動在天津》(天津市委文史資料徵集委員會1985年10月編輯出版)、《冀南烈士傳》(冀南抗戰史料編纂委員會1946年編印)和《河北省名人辭典》以及《榆林人物誌》(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發行)。綏德革命烈士陵園碑刻其名,《米脂縣誌》為其立傳。
二○○二年十月整理
二○一○年四月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